02.24 吃驚,人民幣的真實貶值率竟是如此

通貨膨脹,簡稱通脹,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群眾們都知道通貨膨脹意味著錢的購買力下降,但是如果隨便拉十個人出來,問他從2009年到2019年,這十年間中國的真實通脹率是多少?恐怕沒有一個人能準確的回答出來。人們只能說出對貨幣購買力下降的感性認識:比如十年前房價是多麼低,現在是多少高;當年豬肉才幾塊錢一斤,現在都要三十塊。群眾都有錢的實際購買力在下降這種樸實感性的認識,但是如何量化貶值速度,恐怕大眾缺乏一個理性的客觀數據。那麼我們可不可以通過官方公佈的公開信息去估算一下鈔票的貶值率呢?我覺得是可以的。


首先,我們先梳理一遍什麼是通貨膨脹。教科書裡是這麼定義的: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實際需求小於貨幣供給,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供給小於社會總需求。用大白話解釋,就是市場裡的商品要和錢匹配,如果商品比錢少,就是通脹。與此相對應,商品比錢多,就是通貨緊縮。


知道了什麼是通脹,什麼是通縮,我們只需要找到市場裡有多少錢、有多少商品就能做出判斷了。市場裡有多少錢,這個數據在央行的官網上就可以找到。如何評估市場裡有多少商品呢?可以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


截止2019年第四季度,我國的廣義貨幣總量M2是1986488億元。


吃驚,人民幣的真實貶值率竟是如此


同時我國2019年GDP是99.1萬億。遠遠低於M2,那麼能不能就此下判斷呢?明顯不能。我們不能只看貨幣和商品總量,而是要看這兩者的增量。打個比方,市場比上一年多製造了10%的商品,如果貨幣量同步增長了10%,那麼商品和貨幣還是匹配的;如果貨幣量增長了20%,那麼商品就比錢少了,就會出現通脹,錢的購買力下降;如果在商品多了10%,貨幣總量沒有變化,那麼就是通貨緊縮,錢比貨少,錢的購買力就上升了。


而貨幣的總閘門在央行手裡,央行通過各種手段向市場投放貨幣,不能無節制的亂投放,而是要參考GDP的增長率。總而言之,貨幣的增量要與GDP 增量適度匹配。GDP增長了8%,隨之而來貨幣的投放量也要增長8%左右。如果無節制的投放貨幣,央行向市場投放的貨幣增長了30%,那就要出現惡性通脹了。


那麼是不是貨幣增長量一定要和GDP增幅完美匹配呢?GDP漲多少就投放多少貨幣?也不是這樣。因為經濟學界認為適度的通脹有益於經濟發展,適度的標準是多少?大概是2-2.5%。我國的央行也是這麼操作的,投放貨幣的增長會略高於GDP增幅。


吃驚,人民幣的真實貶值率竟是如此

2019年GDP增幅是6.1,而央行的2019年M2的增幅是(1986488.82-1826744.22)/1826744.22=8.74%。由此可見央行對市場的態度是適度通脹,可防可控。


我們只要分別計算出從2010年到2019年這十年間,GDP和廣義貨幣M2的年均增長率。再算一下兩者之差,就能評估出人民幣的真實貶值率是多少。


2009年GDP是34.8518萬億,2019年是99.1萬億,平均每年的增長率是18.34%,同比增長率是11.02%。


吃驚,人民幣的真實貶值率竟是如此


2009年M2是610224.52億元,2019年1986488.82億元,平均每年的增長率是 22.55%,同比增長率是12.53%。


22.55-18.34=4.21,這十年間,平均每年的貨幣投放量的增長率高出商品增長率4.21個百分點。換句話說,勤勞的中國人民每製造出100元的商品,市面上就會多出104.21塊錢在流通。從這一點看,這十年間人民群眾所承受的通脹恐怕要比適度更高一個檔次。另外貨幣每年的同比增長率也要高出商品1.51個百分點,這個多出的1.51可是指數級別的。


這十年間人民幣的真實貶值率有多少,經過我的計算,相信已經離真相很近了。為避免文章被404,我就不再深入解讀了,大家心裡有數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