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龙德施泰特算一流将领吗?

森先森36


1944年元旦,陆军元帅隆美尔就任“B集团军群”总司令,他首先需要拜望的顶头上司,正是西线德军总司令、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这一年“隆帅”刚刚53岁,而“龙帅”已经年届70,几乎就是两个时代的军队将领。

(龙德施泰特)

隆美尔仗着仍然得宠和兵权在握,对这位军界前辈并不太尊重,全然忘记了不到四年之前,他不过是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下面一个小小的少将师长。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隆美尔被秘密赐死却又公开举行“国葬”的十个月后,代表国防军致悼词的还是这位老元帅,他曾经机械的念道:“他的心(隆美尔)是忠于元首的”。

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西方军事文献经常译为“伦斯德”,1875年出身于普鲁士军人世家,据称其家族从军生涯多达850年,到1944年,其个人的服役时间也超过50年,是二战德军资格最老的将军之一,军中谓之“老人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晋升少校,1927年成为将军,而这会的希特勒刚刚出狱没多久,看见陆军将领腿都发软。

(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

在希特勒上台前的1932年,龙德施泰特已经是当时德国最大的军区(大柏林军区)上将司令官,属于国防军中坚将领,因此,老龙的门生旧部遍布德国军界,威望极高,这也是希特勒不得不重用他的主要原因。本来1938年龙帅已经因年龄原因退出现役,但波兰战役前夕仍然被重新招回,出任第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他的参谋长正是曼施坦因。

龙德施泰特是一个纯粹的职业军人,对政治基本不感兴趣,在军队建设和作战思想上既不勇于创新也不因循守旧,属于中规中矩的德国军官,比如对暗杀希特勒“720事件”,伦德施泰特就认为这是一种叛逆行为:“作为一个军人,要受宣誓效忠的约束。普鲁士军官团的传统在他身上得到很好体现,生活严谨,执行命令,并且由于很早处于高位,具备相当的战略眼光,硬要评价的话,应该算是位一流的将军。

(高举帅杖)

首先,作为早期军界领袖,龙德施泰特是希特勒重新武装军队和扩军备战的重要帮手,这也是当时一批德军将领的普遍矛盾心态:既不想把德国拖入新的世界大战,却又对一战的失败耿耿于怀,希望德国军队恢复昔日的荣光,也因此被希特勒所利用。到二战爆发时,德军能够成为一支望而生畏的军事力量,包括龙德施泰特在内的一批人是出了力的,没有相当的水平显然不成。

其次,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中表现出较高的指挥水准和执行力。“黄色方案”实施时,南方集团军群没有完全按照最高统帅部的作战计划执行,而是根据实际战况,调动第10集团军至华沙以北兜截波军主力,从而围歼了波军大部。在“白色方案”行动中,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从阿登台地完成秘密突破,彻底击败英法联军,德军的质量优势固然存在,集团军群总司令的指挥也占很大因素,大兵团的组织、开进和作战本身就是复杂的,遂因此于1940年7月封帅。



再次,麾下名将辈出也证明了龙德施泰特的能力不俗,我们所熟知的德军元帅如曼施坦因、克莱斯特、隆美尔、李斯特、莱茵哈特都出自龙德施泰特的所属部队,还包括未能封帅的古德里安和霍特。有人认为他不算一流的将军,源于经常性的将指挥权交与自己的部下,也有人说他这是普鲁士军官的典型风范,即不过多地干涉下属的指挥,其实无需争论,一个水平低下的高级将领,是不可能带出如此一大票名将的,这是常识。

最后,他曾经极力反对与苏联开战,在巴巴罗萨方案的制定阶段,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个知情人,龙德施泰特就明确表示东方作战不可取,一方面是一战的经历使其对两线作战有本能的恐惧感,一方面是对苏联军事力量充满未知的眩晕感,说明老龙在战略上的眼光还是较为专业的。当然,最终他还是服从命令出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并取得了基辅战役的大胜,至于1941年底的罗斯托夫失利不代表什么,当时德军是全线受挫。

(和隆美尔在西线)

面对希特勒关于撤出罗斯托夫的咆哮,他选择主动提出辞职相挟,结果后者顺杆就爬予以批准,而他的继任者赖歇瑙也只能继续撤退。1942年3月起复为西线德军总司令,因为希特勒仍要利用他的资历和声望,不过1943年以后龙德施泰特已非常消级,每天以看小说和逗爱犬打发时光,原因是他预感到德国必然战败,而没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是得不出这种判断的。

龙德施泰特此时对希特勒则是既敬畏又不满:“不经希特勒的同意,我连前门的卫兵都不能调到后门去”。


度度狼gg


龙德施奈特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名将,他的战术才能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虽然英国人给了龙德施奈特高度的评价,但是在后人评价的纳粹三大名将中,却没有龙德施奈特的名字。龙德施奈特是德国典型的旧式军官,他出生于一个普鲁士军人贵族家庭,据说在龙德施泰特出生的时候,他的家族已经为普鲁士服役了八百多年。因为出身和年龄的原因,龙德施奈特的性格相对严谨,不如纳粹三大名将一样锋芒毕露。

其实纳粹三大名将都曾经在龙德施奈特手下任职,他们的地位和威望都比不上龙德施奈特。可以说没有龙德施奈特包容的态度,就没有纳粹三大名将后来的成就。龙德施奈特属于一个对上级忠诚,对待下属宽容的统帅级人物,在他手下的将领很少会受到约束,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龙德施泰特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很难能够在战争中“出名”,往往一场战役打下来,龙德施泰特的功劳都被下属盖过。

龙德施泰特还具有一些德国贵族的骄傲,比如他喜欢称希特勒为下士,而希特勒则对他十分的尊敬。在德国军队势如破竹的时候,龙德施泰特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战绩,不过在二战后期的时候,龙德施泰特的性格缺陷就开始暴露出来。在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前,龙德施泰特被派遣到法国修建大西洋方向,由于对于战争不报多少希望,龙德施泰特对于修筑防线的工作一直不太尽力。

在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后,龙德施泰特又放出了很多投降言论,希望希特勒能够跟盟军议和。希特勒对此十分的不满,一度将他解职。后来希特勒因为龙德施泰特巨大的影响力,再次启用他作为西线司令,此时的龙德施泰特已经无心再战,他的手下也没有几个名将。

结果德军在西线节节败退,龙德施泰特也被希特勒解职。从龙德施泰特的履历来看,也许龙德施泰特的指挥能力真的比较弱,只有手下有名将的时候,他才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一旦手下没有名将,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龙德施泰特就会出现哑火的现象。


军武小咖


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下辖64个师(内含7个装甲师),麾下更是云集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三大德国名将,因此其才能在阿登台地冲进法国,否则德国人只凭几个军的兵力是打不败法国人的。 但是在一年后的苏德战争爆发时,龙德施泰特的总司令部却成为了“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班子,虽然所属兵力高达63个师,但编成内只有4个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步兵师,快速突击力量仅仅是包克元帅“中央集团军群“的一半左右,没有成为“巴巴罗萨计划”的主角和三大集团军群最重要的一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A集团军群在西欧实力最强是经过变更的纳粹德国最初所拟定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完全是一战时期“施里芬计划”的翻版,最强大的重兵集团原本就应该是博克将军的“B集团军群”,负责从低地国家入侵再转向法国,而德军的兵力部署也已经在1939年底按此方案展开。但是希特勒并不喜欢这个毫无突然性的计划。同样,英法联军也是按这个计划有针对性布防的,主力挺进至法比边境。

龙德施泰特 由于德军联络飞机失事造成可能的泄密,以及曼施坦因的强烈上陈,最终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德军总参谋部更改了入侵法国的计划核心,原本担纲辅助突击任务的“A集团军群”升格为主角,从英法意想不到的阿登森林实施突破。 曼施坦因本就是龙德施泰特的部下,他提出来的作战方案由该集团军群实施也就顺理成章,所以,大批装甲部队转调该集团军群,使之实力超过了博克的部队,其实这也是德军拖了8个月才对法国动手的原因之一。 A集团军群一度负责入侵英国的登陆作战法国投降后,德军一度云集英吉利海峡准备入侵英国,主要的登陆作战拟定由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实施,龙德施泰特曾经被任命为“德军西线总司令”(三年后复任此职),一并指挥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的岸防部队,其指挥中心保持在西线很长时间,并且“集团军群”是德军战时的编组,A集团军群番号不久撤销。

博克 而同一时间,就在龙德施泰特在法国海边时,晋升陆军元帅的博克已经于1940年9月20日调任德军“东线总司令”,10月负责在波兰重新组建“B集团军群”,原属于“A集团军群”的大批精锐也被东调,因为登陆英国并非以陆军为主。这个态势已经说明,进攻苏联将以博克的部队为主。 A集团军群的绝大部分精锐被逐渐调离其实在法国战役第二阶段,“B集团军群”的地位已经反升,博克麾下的部队增至第4、第6、第9和第18共四个集团军,以及克莱斯特和霍特两个装甲集群,兵力最为庞大,其中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就是由A集团军群转隶的。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在法国战役期间隶属于“A集团军群”作战序列,1941年2月扩编为第2装甲集群后迅即调往波兰,成为未来“中央集团军群”的所属部队。



辉仔168


龙德施泰特元帅是典型的由总参谋部培养出来的优秀将领,总参谋部的光荣传统在龙德施泰特身上都有体现,加上龙德施泰特自身性格沉稳,颇有大将之风。和龙德施泰特共事过的军官没有不被他的人格魅力和军事能力折服的,即便是希特勒也对龙德施泰特格外的尊重,虽然数次罢免龙德施泰特的职务,但不久总会再次启用龙德施泰特,可见龙德施泰特在德军中具有怎样的威望。个人认为龙德施泰特元帅是德军陆军总司令的最佳人选,也是唯一一个让希特勒有所畏惧的将领。


龙德施泰特也属于旧派军人,也是喜欢怀念传统,对新生事物缺乏兴趣,他始终认为步兵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兵种,其他一切兵种都应该居于次要的地位,包括新出现的装甲兵,也是当时德军旧派军人的主流观点。不过龙德施泰特也有有所不同,他虽然对新生事物不感兴趣,但是也不抵制其发展,因此他虽然也不同意将装甲兵置于主要的作战位置,但是也认为有必要大力发展这一新生的、威力强大的兵种。当时的德军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对装甲兵的抵制情绪远比龙德施泰特要高许多,相比之下,龙德施泰特还是属于相当开明的一列的。


龙德施泰特元帅继承了总参谋部的优秀指挥传统,那就是给予下级军官足够的自主指挥作战的权力,而他只在总方向上进行掌控,这种指挥模式其实非常值得推崇,既提高了下级指挥官的作战主动性,也使高级指挥官(统帅)从繁重的具体指挥工作上解放出来,专注于把握作战的重点,长远来看也能使德军培养出更多的统帅,而不只是专业的军官。曾经在龙德施泰特麾下任参谋长的另一位德军优秀将领曼施坦因就给予他的上司以极高的评价,指出龙德施泰特是一位大战术家,在作战中总能迅速抓住重点,从而掌控住全局。


体现龙德施泰特元帅统帅能力的典型例子就是在1941年冬季是否继续进攻的讨论中,大部分认为应该继续进攻,夺取莫斯科,他们认为德军虽然实力下降许多,但是苏军的损失更惨,不应该放弃这一有利时机。还有一些人认为应该就地转入防御,等待第二年春天再发起进攻。只有龙德施泰特元帅认为应该实施撤退,最好是撤回战前原来的防线。龙德施泰特元帅的观点在当时很快便遭到否决,但是从现在来看龙德施泰特元帅的意见则非常具有前瞻性,德军确实输掉了东线战争。


龙德施泰特做出上考虑的理由就是现在正统的战略上来进行分析,原计划的在西部地区歼灭苏军主力的目标已经失败,德军已经推进了上千公里,而苏军的抵抗程度并没有减弱,这证明苏军并没有被打败。而德军的实力已经开始下降,补充速度跟不上损失速度,更加严重的就是后勤问题,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在上千公里以外的战场进行决战显然是极为困难的,尤其在德军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可能性也就更低,因此龙德施泰特主张全军撤退,这可能是东线德军避免失败的唯一办法。当时有哪位将领认识到了东线的本质问题,他们总以为德军在作战素质上占据绝对优势,可是一旦苏军也在战争中学会作战后,那么德军就再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又那什么赢得胜利?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龙德施泰特元帅是一位真正的统帅,希特勒连他的百分之一都赶不上。


战略论


外国名人都可以用中国古代名人名将大于或等于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