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龍德施泰特算一流將領嗎?

森先森36


1944年元旦,陸軍元帥隆美爾就任“B集團軍群”總司令,他首先需要拜望的頂頭上司,正是西線德軍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這一年“隆帥”剛剛53歲,而“龍帥”已經年屆70,幾乎就是兩個時代的軍隊將領。

(龍德施泰特)

隆美爾仗著仍然得寵和兵權在握,對這位軍界前輩並不太尊重,全然忘記了不到四年之前,他不過是集團軍群總司令龍德施泰特下面一個小小的少將師長。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當隆美爾被秘密賜死卻又公開舉行“國葬”的十個月後,代表國防軍致悼詞的還是這位老元帥,他曾經機械的念道:“他的心(隆美爾)是忠於元首的”。

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西方軍事文獻經常譯為“倫斯德”,1875年出身於普魯士軍人世家,據稱其家族從軍生涯多達850年,到1944年,其個人的服役時間也超過50年,是二戰德軍資格最老的將軍之一,軍中謂之“老人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晉升少校,1927年成為將軍,而這會的希特勒剛剛出獄沒多久,看見陸軍將領腿都發軟。

(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

在希特勒上臺前的1932年,龍德施泰特已經是當時德國最大的軍區(大柏林軍區)上將司令官,屬於國防軍中堅將領,因此,老龍的門生舊部遍佈德國軍界,威望極高,這也是希特勒不得不重用他的主要原因。本來1938年龍帥已經因年齡原因退出現役,但波蘭戰役前夕仍然被重新招回,出任第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他的參謀長正是曼施坦因。

龍德施泰特是一個純粹的職業軍人,對政治基本不感興趣,在軍隊建設和作戰思想上既不勇於創新也不因循守舊,屬於中規中矩的德國軍官,比如對暗殺希特勒“720事件”,倫德施泰特就認為這是一種叛逆行為:“作為一個軍人,要受宣誓效忠的約束。普魯士軍官團的傳統在他身上得到很好體現,生活嚴謹,執行命令,並且由於很早處於高位,具備相當的戰略眼光,硬要評價的話,應該算是位一流的將軍。

(高舉帥杖)

首先,作為早期軍界領袖,龍德施泰特是希特勒重新武裝軍隊和擴軍備戰的重要幫手,這也是當時一批德軍將領的普遍矛盾心態:既不想把德國拖入新的世界大戰,卻又對一戰的失敗耿耿於懷,希望德國軍隊恢復昔日的榮光,也因此被希特勒所利用。到二戰爆發時,德軍能夠成為一支望而生畏的軍事力量,包括龍德施泰特在內的一批人是出了力的,沒有相當的水平顯然不成。

其次,在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中表現出較高的指揮水準和執行力。“黃色方案”實施時,南方集團軍群沒有完全按照最高統帥部的作戰計劃執行,而是根據實際戰況,調動第10集團軍至華沙以北兜截波軍主力,從而圍殲了波軍大部。在“白色方案”行動中,龍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群”從阿登臺地完成秘密突破,徹底擊敗英法聯軍,德軍的質量優勢固然存在,集團軍群總司令的指揮也佔很大因素,大兵團的組織、開進和作戰本身就是複雜的,遂因此於1940年7月封帥。



再次,麾下名將輩出也證明了龍德施泰特的能力不俗,我們所熟知的德軍元帥如曼施坦因、克萊斯特、隆美爾、李斯特、萊茵哈特都出自龍德施泰特的所屬部隊,還包括未能封帥的古德里安和霍特。有人認為他不算一流的將軍,源於經常性的將指揮權交與自己的部下,也有人說他這是普魯士軍官的典型風範,即不過多地干涉下屬的指揮,其實無需爭論,一個水平低下的高級將領,是不可能帶出如此一大票名將的,這是常識。

最後,他曾經極力反對與蘇聯開戰,在巴巴羅薩方案的制定階段,作為為數不多的幾個知情人,龍德施泰特就明確表示東方作戰不可取,一方面是一戰的經歷使其對兩線作戰有本能的恐懼感,一方面是對蘇聯軍事力量充滿未知的眩暈感,說明老龍在戰略上的眼光還是較為專業的。當然,最終他還是服從命令出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並取得了基輔戰役的大勝,至於1941年底的羅斯托夫失利不代表什麼,當時德軍是全線受挫。

(和隆美爾在西線)

面對希特勒關於撤出羅斯托夫的咆哮,他選擇主動提出辭職相挾,結果後者順杆就爬予以批准,而他的繼任者賴歇瑙也只能繼續撤退。1942年3月起復為西線德軍總司令,因為希特勒仍要利用他的資歷和聲望,不過1943年以後龍德施泰特已非常消級,每天以看小說和逗愛犬打發時光,原因是他預感到德國必然戰敗,而沒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是得不出這種判斷的。

龍德施泰特此時對希特勒則是既敬畏又不滿:“不經希特勒的同意,我連前門的衛兵都不能調到後門去”。


度度狼gg


龍德施奈特是二戰時期的德國名將,他的戰術才能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雖然英國人給了龍德施奈特高度的評價,但是在後人評價的納粹三大名將中,卻沒有龍德施奈特的名字。龍德施奈特是德國典型的舊式軍官,他出生於一個普魯士軍人貴族家庭,據說在龍德施泰特出生的時候,他的家族已經為普魯士服役了八百多年。因為出身和年齡的原因,龍德施奈特的性格相對嚴謹,不如納粹三大名將一樣鋒芒畢露。

其實納粹三大名將都曾經在龍德施奈特手下任職,他們的地位和威望都比不上龍德施奈特。可以說沒有龍德施奈特包容的態度,就沒有納粹三大名將後來的成就。龍德施奈特屬於一個對上級忠誠,對待下屬寬容的統帥級人物,在他手下的將領很少會受到約束,完全可以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龍德施泰特的這種性格,決定了他很難能夠在戰爭中“出名”,往往一場戰役打下來,龍德施泰特的功勞都被下屬蓋過。

龍德施泰特還具有一些德國貴族的驕傲,比如他喜歡稱希特勒為下士,而希特勒則對他十分的尊敬。在德國軍隊勢如破竹的時候,龍德施泰特也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戰績,不過在二戰後期的時候,龍德施泰特的性格缺陷就開始暴露出來。在盟軍實施諾曼底登陸前,龍德施泰特被派遣到法國修建大西洋方向,由於對於戰爭不報多少希望,龍德施泰特對於修築防線的工作一直不太盡力。

在盟軍實施諾曼底登陸後,龍德施泰特又放出了很多投降言論,希望希特勒能夠跟盟軍議和。希特勒對此十分的不滿,一度將他解職。後來希特勒因為龍德施泰特巨大的影響力,再次啟用他作為西線司令,此時的龍德施泰特已經無心再戰,他的手下也沒有幾個名將。

結果德軍在西線節節敗退,龍德施泰特也被希特勒解職。從龍德施泰特的履歷來看,也許龍德施泰特的指揮能力真的比較弱,只有手下有名將的時候,他才能發揮比較大的作用。一旦手下沒有名將,或者遇到挫折的時候,龍德施泰特就會出現啞火的現象。


軍武小咖


龍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群下轄64個師(內含7個裝甲師),麾下更是雲集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爾三大德國名將,因此其才能在阿登臺地衝進法國,否則德國人只憑幾個軍的兵力是打不敗法國人的。 但是在一年後的蘇德戰爭爆發時,龍德施泰特的總司令部卻成為了“南方集團軍群”的指揮班子,雖然所屬兵力高達63個師,但編成內只有4個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步兵師,快速突擊力量僅僅是包克元帥“中央集團軍群“的一半左右,沒有成為“巴巴羅薩計劃”的主角和三大集團軍群最重要的一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A集團軍群在西歐實力最強是經過變更的納粹德國最初所擬定進攻西歐的作戰計劃,完全是一戰時期“施裡芬計劃”的翻版,最強大的重兵集團原本就應該是博克將軍的“B集團軍群”,負責從低地國家入侵再轉向法國,而德軍的兵力部署也已經在1939年底按此方案展開。但是希特勒並不喜歡這個毫無突然性的計劃。同樣,英法聯軍也是按這個計劃有針對性佈防的,主力挺進至法比邊境。

龍德施泰特 由於德軍聯絡飛機失事造成可能的洩密,以及曼施坦因的強烈上陳,最終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德軍總參謀部更改了入侵法國的計劃核心,原本擔綱輔助突擊任務的“A集團軍群”升格為主角,從英法意想不到的阿登森林實施突破。 曼施坦因本就是龍德施泰特的部下,他提出來的作戰方案由該集團軍群實施也就順理成章,所以,大批裝甲部隊轉調該集團軍群,使之實力超過了博克的部隊,其實這也是德軍拖了8個月才對法國動手的原因之一。 A集團軍群一度負責入侵英國的登陸作戰法國投降後,德軍一度雲集英吉利海峽準備入侵英國,主要的登陸作戰擬定由龍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群”實施,龍德施泰特曾經被任命為“德軍西線總司令”(三年後復任此職),一併指揮法國、荷蘭和比利時的岸防部隊,其指揮中心保持在西線很長時間,並且“集團軍群”是德軍戰時的編組,A集團軍群番號不久撤銷。

博克 而同一時間,就在龍德施泰特在法國海邊時,晉升陸軍元帥的博克已經於1940年9月20日調任德軍“東線總司令”,10月負責在波蘭重新組建“B集團軍群”,原屬於“A集團軍群”的大批精銳也被東調,因為登陸英國並非以陸軍為主。這個態勢已經說明,進攻蘇聯將以博克的部隊為主。 A集團軍群的絕大部分精銳被逐漸調離其實在法國戰役第二階段,“B集團軍群”的地位已經反升,博克麾下的部隊增至第4、第6、第9和第18共四個集團軍,以及克萊斯特和霍特兩個裝甲集群,兵力最為龐大,其中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就是由A集團軍群轉隸的。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在法國戰役期間隸屬於“A集團軍群”作戰序列,1941年2月擴編為第2裝甲集群后迅即調往波蘭,成為未來“中央集團軍群”的所屬部隊。



輝仔168


龍德施泰特元帥是典型的由總參謀部培養出來的優秀將領,總參謀部的光榮傳統在龍德施泰特身上都有體現,加上龍德施泰特自身性格沉穩,頗有大將之風。和龍德施泰特共事過的軍官沒有不被他的人格魅力和軍事能力折服的,即便是希特勒也對龍德施泰特格外的尊重,雖然數次罷免龍德施泰特的職務,但不久總會再次啟用龍德施泰特,可見龍德施泰特在德軍中具有怎樣的威望。個人認為龍德施泰特元帥是德軍陸軍總司令的最佳人選,也是唯一一個讓希特勒有所畏懼的將領。


龍德施泰特也屬於舊派軍人,也是喜歡懷念傳統,對新生事物缺乏興趣,他始終認為步兵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兵種,其他一切兵種都應該居於次要的地位,包括新出現的裝甲兵,也是當時德軍舊派軍人的主流觀點。不過龍德施泰特也有有所不同,他雖然對新生事物不感興趣,但是也不抵制其發展,因此他雖然也不同意將裝甲兵置於主要的作戰位置,但是也認為有必要大力發展這一新生的、威力強大的兵種。當時的德軍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對裝甲兵的抵制情緒遠比龍德施泰特要高許多,相比之下,龍德施泰特還是屬於相當開明的一列的。


龍德施泰特元帥繼承了總參謀部的優秀指揮傳統,那就是給予下級軍官足夠的自主指揮作戰的權力,而他只在總方向上進行掌控,這種指揮模式其實非常值得推崇,既提高了下級指揮官的作戰主動性,也使高級指揮官(統帥)從繁重的具體指揮工作上解放出來,專注於把握作戰的重點,長遠來看也能使德軍培養出更多的統帥,而不只是專業的軍官。曾經在龍德施泰特麾下任參謀長的另一位德軍優秀將領曼施坦因就給予他的上司以極高的評價,指出龍德施泰特是一位大戰術家,在作戰中總能迅速抓住重點,從而掌控住全局。


體現龍德施泰特元帥統帥能力的典型例子就是在1941年冬季是否繼續進攻的討論中,大部分認為應該繼續進攻,奪取莫斯科,他們認為德軍雖然實力下降許多,但是蘇軍的損失更慘,不應該放棄這一有利時機。還有一些人認為應該就地轉入防禦,等待第二年春天再發起進攻。只有龍德施泰特元帥認為應該實施撤退,最好是撤回戰前原來的防線。龍德施泰特元帥的觀點在當時很快便遭到否決,但是從現在來看龍德施泰特元帥的意見則非常具有前瞻性,德軍確實輸掉了東線戰爭。


龍德施泰特做出上考慮的理由就是現在正統的戰略上來進行分析,原計劃的在西部地區殲滅蘇軍主力的目標已經失敗,德軍已經推進了上千公里,而蘇軍的抵抗程度並沒有減弱,這證明蘇軍並沒有被打敗。而德軍的實力已經開始下降,補充速度跟不上損失速度,更加嚴重的就是後勤問題,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在上千公里以外的戰場進行決戰顯然是極為困難的,尤其在德軍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可能性也就更低,因此龍德施泰特主張全軍撤退,這可能是東線德軍避免失敗的唯一辦法。當時有哪位將領認識到了東線的本質問題,他們總以為德軍在作戰素質上佔據絕對優勢,可是一旦蘇軍也在戰爭中學會作戰後,那麼德軍就再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了,又那什麼贏得勝利?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龍德施泰特元帥是一位真正的統帥,希特勒連他的百分之一都趕不上。


戰略論


外國名人都可以用中國古代名人名將大於或等於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