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四线楼市困局:两个新区成孤岛,20个楼盘卖不动,年轻人却在流失

三四线楼市隐藏了关于房地产的全部真相,同样的房价上涨时间,同样的造城速度,同样被大型房企觊觎,在不同的城市文化、历史风貌的背后,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以及身处困局中的购房者们。

事实上,小城市购房者是最无奈的一个群体,选择面最狭窄,房价的涨势也最猛烈,海通证券研究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5到2018年,三四线楼市一直维持年均15%以上的均价增速,即便在2016年之后,一二线城市纷纷开启严格调控,三线以下城市的年均涨幅也达到了12%。

四线楼市困局:两个新区成孤岛,20个楼盘卖不动,年轻人却在流失

上个月,我跟朋友去到了华中某四线地市,历史上的鼎鼎大名,并没有让这里变的车水马龙,相反,近年来的新区造城风潮,在这里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城北的示范区,城南的开发区,再加上商务中心CBD,仅从规划和航拍中看,已经有了足以媲美二线省会的雏形。

问题在于,小城市新区的“孤岛效应”,同样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城区公交线路本来只有30条左右,还没有夜班,从市区到新区的通勤时间大打折扣,往往需要倒车、打车才能到达新区,加上路网建设并不成熟,即便开车通勤,也要费一番周折。

四线楼市困局:两个新区成孤岛,20个楼盘卖不动,年轻人却在流失

如果说两个新区的问题是普遍现象,那当地房地产市场才是症结所在。

从2016年开始,各大房企嗅到了扩张良机,纷纷在这里竞争拿地,“地王”屡见不鲜,主城区受制于拆迁难度,城郊的新区成为开发商们角逐的主战场,碧桂园、恒大布局较早,楼面价还比较便宜,诸如保利、中梁、雅居乐、金科等后来者,已经是不计价格在拿地了。

土地储备增多意味着库存开始上升,虽然2017年抢房成风将大量待售楼盘消化掉,但从2018下半年至今,不少老盘加推、新盘如雨后春笋般浮现,仅在两个新区,就有大大小小20个楼盘在售。

四线楼市困局:两个新区成孤岛,20个楼盘卖不动,年轻人却在流失

三年过去了,楼市也变得物是人非,当初排队抢房不愁卖,现在开发商却在发愁楼盘去化率、客户访问量,我们一行三人去了几个稍大的楼盘闲逛,售楼部的冷清与窗外宽阔无人的街道形成鲜明对比,置业顾问抱怨说已经两个月没有意向客户,龙头房企尚且如此,更不用提其他项目,这20个楼盘,如今正处于卖不动、也卖不掉的尴尬窘境。

一般来说,房地产库存上升、新区扩大后没有人气联结,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吸引人口。

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作为一个中部典型四线城市,这里的年轻人正在流失。

四线楼市困局:两个新区成孤岛,20个楼盘卖不动,年轻人却在流失

我翻看了当地近三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表面上看似乎还过得去,市内建成区年均人口增速达到了3万人以上,但很大程度上与前几年的棚改有密切关系,城乡结合部人群的强大购买力,算到了人口流入数据中。

然而,当地大部分的年轻人,依然将省会城市作为第一流入地,市区除了吸引来自县乡的小学、中学生源之外,高校资源的匮乏,也使人口结构变的“两头大中间小”。

街头所遇印象最深的,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与嗷嗷待哺的婴儿。留在本地的年轻人,要么子承父业做小生意,要么找一个体面且稳定的工作,朝九晚五的日子背后,是比一二线城市低至少一倍的工资。

四线楼市困局:两个新区成孤岛,20个楼盘卖不动,年轻人却在流失

回到本文开始的问题,这只是单独某个城市所遭遇的困境吗?

显然不是,通过近几年的所见所闻,几乎所有中西部四五线城市,都展现了相似的“镜像”,面对林林总总的楼盘,空旷无人的新城区,无论是婚房还是学区房,要么担心买在高位充当“接盘侠”,要么买了之后又放在那里空置,无论哪个选择,都让人感到异常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