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姜昆:相聲應該是精神層面的歡樂劑

□ 本報記者 陳巨慧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決賽正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大賽首次將相聲與小品融合亮相,為兩大語言類節目形式提供更具有包容性的舞臺,釋放出1+1>2的喜劇效果。10月3日下午,相聲組評委,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接受了媒體群訪。

不應只是情緒上的出氣筒

10月4日晚,《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總決賽繼續進行,第三場比賽將準時開賽。小品組中,張霜劍的《生日》,曹毅、張曉冬、沈遠、陳思清的《共享單車的一天》,石磊、李源、陸蘭珍的《清白》等三個節目將給觀眾帶來“笑”果十足的表演;相聲組中,李涵、遲永志的《現代病》,金巖、馬春然的《三把斧子》,孫靜、張超、魏銘淇、李南、範超的《接電話》將讓觀眾看到耳目一新的表演形式,在風趣幽默中反映了現實問題。

“說相聲要做到針砭時弊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事情,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和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事情。”姜昆說,相聲創作中有一個誤區,過去寫的相聲,那是在剛剛衝破思想束縛和禁錮的時候寫的,大家夥兒說“你們相聲好,講了咱老百姓想講而不敢講的話。”可是,現在老百姓已經是暢所欲言了,相聲創作就不能一窩蜂地去找熱點、找不足,看看老百姓對哪些東西不滿意、發牢騷,就用相聲語言來替群眾撒氣。這樣滿足一時的痛快,但缺乏對生活深刻的挖掘和思考,以及引導和引領。“我們不應該是情緒上的出氣筒,應該是精神層面的歡樂劑。”

姜昆表示,當前相聲創作的難點關鍵在於作者有沒有耐性,能不能耐得住長期深入生活的那種艱苦。“過去我跟馬季老師去深入生活,一去就是一個月、兩個月,得考驗能不能靜心地創作,耐不耐得住內心的孤獨,一遍遍拆解辨析地折騰,去打造精品,這個我覺得是應該做的。”

相聲演員的“三新”與“三敬”

從大賽啟動到如今進入決賽,看過了眾多相聲作品後,姜昆也頗有感觸。他認為,演員首先得有“三新”。第一,氣質上得新。相聲產生於市民階層,街巷市民的氣息總在相聲的表演當中存在。侯寶林先生最早提出了“雅俗共賞”,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市井氣息的東西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個時候就需要新的風氣、新的精神面貌。第二,語言要新。諸如“你別捱罵了、沒聽說過、呸”等這種語言在過去的相聲語言當中是存在的。但是新時代的相聲演員,他們一定要在自己的語境上有反映新時代的表達方式。第三,表演方式上要有新東西在自己的作品當中。過去,我們表演老太太時,吧唧嘴裡面牙都沒有了,但現在的老人家都很注意保護牙齒,過去那種老態龍鍾的樣子已經很少見了,所以這種舊的表演程式,也應該逐漸消失。

相聲演員還要有“三敬”:對觀眾有敬愛之情;對舞臺有敬畏之感;對藝術要有敬業之恭。別當玩兒似的,“倆人兒耍貧嘴只要把人逗樂了就行”這就降低了標準,相聲既然是語言的藝術,那就是要千錘百煉。

曾創辦相聲網賠光前半生積蓄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當段子手的網絡時代,相聲如何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與今天的受眾對接呢?姜昆說:“我快七十歲了,這個問題不管提了多少年,還是一個新鮮的問題。我在1999年不到五十歲的時候,就開始搞網絡,搞了中國相聲網,我和丁磊、張朝陽在1999年被提名了中國十大網絡名人。可後來在資本市場的運營上,我比較低能,被市場淘汰了,把我前半生的積蓄全都賠光了,就差賣房子了。”

儘管不再運營網絡媒體,但姜昆瞭解新媒體的個性化、互動性,“這種傳播方式這麼重要,新媒體上面的內容,比如網絡段子應該引起我們文藝工作者,尤其是擔負大眾欣賞情趣和價值取向責任的作者和演員的重視。我討厭網上不負責任的胡說,但是我欣賞網友們充滿智慧的語言和藝術靈感。你得承認,現在我們有相當一部分人已經迷上了曲藝這樣一個現實。所以我希望年輕人成為我們傳統優秀藝術的傳播者。我特別希望、特別敬重喜歡我們相聲藝術的這些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