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康熙為什麼稱為千古一帝?

錢慧峰


一、他帶一群侍衛組成的童子軍,收拾了權臣輔政大臣鰲拜,十六歲就親政。

順治臨死,遺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朝廷大臣盡歸他們。順治帝時已宣佈停止圈地,但順治帝一死,四大臣就立馬重新圈佔三百八十垧,康熙三年,又圈佔土地十三萬垧,還每年增加賦稅白銀幾百萬兩。鰲拜把兒子、親信都安插在內大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要職上,家中成了小朝廷,經常先斬後奏。四大臣索尼死了,蘇克薩哈和鰲拜爭鬥被殺,遏必隆成了鰲拜的小弟。

康熙訓練了一批權貴子弟充當貼身侍衛,趁鰲拜入宮,來了個群毆,結果鰲拜這個巴圖魯(滿語英雄之意)成了被捆的“大肥豬”,康熙乘勝追擊,令議政王和大臣審訊鰲拜,列舉了三十條罪行,後來康熙念鰲拜軍功卓著,饒其性命,但死黨處死的處死,判刑的判刑,連根拔光。康熙真正掌握了皇權。

二、平定了“三藩”。

所謂三藩,即駐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駐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駐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他們原是明朝遼東的邊將,先後投奔清朝,成了漢奸,一路充當馬前犬,攻李自成、滅南明、鎮壓明朝義民反抗,滿清對這些鐵桿漢奸也沒少扔骨頭,多年下來三藩成了土皇帝,成了朝廷的心腹之患。三藩中最驃悍的是吳三桂,朝廷每年拔他白銀兩千萬兩,佔國庫收入一半以上,雲南、貴州兩地官員由他任免,史稱西選,兩地稅收也全供他使用。

康熙毅然下旨撤藩,三藩叛亂,康熙十二年起直到康熙二十年,用了八年時間,康熙平定了三藩,滿清才在全國大部地區建立穩固統治。

三、征討噶爾丹。

元朝滅亡後,成吉思汗的子孫退回塞外,分成漠北蒙古、漠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部。努爾哈赤、皇太極又打又拉,用征伐、聯姻、結盟辦法,先征服漠南。漠北也每年向清朝進獻一頭白駱駝、八匹馬,史稱“九白之貢”。漠西蒙古不肯合作,分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準噶爾四部。準噶爾兼併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把土爾扈特擠到伏爾加河流域(後在乾隆朝時由渥巴錫率領擺脫沙俄統治勝利迴歸。),把和碩特部趕到青海、西藏。

準噶爾部控制阿爾泰山周圍地區,又揮兵向東,想佔領漠北地區。喀爾喀各部抵擋不住,逃到漠南向康熙求救。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在離京城七百里的烏蘭布通和噶爾丹決戰。噶爾丹用萬峰駱駝依山列成駝城(捆駱駝腳、臥地、背搭箱垛、蓋溫氈,讓主力藏在駱城內,從箱垛空隙放槍射箭,被清軍用大炮轟開,噶爾丹詐降逃跑,但十萬大軍剩幾千。五年後,噶爾丹率三萬騎兵侵入巴顏烏蘭,揚言從俄國借來鳥槍兵六萬,妄圖深入內地。康熙二次親征,直入沙漠,行走七十餘天,終於逮住噶爾丹的部隊,一場鬥智鬥勇的血拼,噶爾丹只帶幾十親信逃走,康熙在昭莫多山立碑記此戰。康熙三十六年,第三次親征。噶爾丹眾叛親離,服毒自殺,手下將他的骸骨和女兒鍾其海獻康熙皇帝。

四、收復臺灣。

1661年南明遺臣鄭成功從荷蘭揆一總督手上收復臺灣。鄭成功不久去世,先後由兒子鄭經、孫子鄭克土爽當家,成為割據勢力。

施琅擅長水仗,隨鄭成功抗清,因誅殺犯罪的僕役觸怒鄭成功,父兄子侄幾乎被殺光,施琅逃奔大清,被授水師提督、靖海將軍官職。

康熙命姚啟聖為總督、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在二十二年開啟收復臺灣戰役。先攻澎湖,與臺灣名將劉國軒決戰,施琅一馬當先,被流彈擊中眼睛,帶傷繼續死戰,一番拼殺,劉國軒傷亡十之七八,退守臺灣。臺灣島將領軍心渙散,紛紛接洽叛降,劉國軒力主降清。

八月,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五、雅克薩扼止住沙俄東進圖謀。

沙俄像條鱷魚,妄想吞併全世界。沙俄向黑龍江流域強勢擴張,康熙又親征,多次逼降進入雅克薩的老毛子,後經過談判,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儘管康熙出於戰略考慮,對俄有所讓步,但畢竟是平等條約,遏制了沙俄東擴一百五十年!

當然,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吏治腐敗,受人詬病,但康熙有以上五大殊勳,形同開國,稱聖祖當之無愧!




蒼茫大地顧煒斌


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清朝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它和秦、唐、五代十國、元朝等有何不同?滿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同樣有統治中國的權力。清朝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歷史時期,不是現在的任何人能改變的。說到康熙皇帝,他8歲即位,14歲親政,即誅殺鰲拜,擺脫權臣的控制;康熙親政後削三番,期間有驚有險,但還是平定三番和西北之亂,使清朝中央政府不在對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王輔臣等軍閥集團有尾大不掉之虞;康熙中年時期,統一臺灣,平定西藏、青海、外蒙葛爾丹之亂,收伏外蒙全境各部落,奠定清帝國的最大疆域;繼承明朝傳統,繼續對朝鮮、越南、琉球等國行使宗主國權利。康熙平定三番後,對國內實行修養生息的宗旨,減少苛捐雜稅,對受到自然災害的地區進行救援,使國內經濟、文化、藝術得到長足發展,民眾安居樂業。康熙晚年,雖然和俄羅斯簽訂條約,把貝爾加湖地區劃出一半,但站在歷史的位置,該地區是漠北極寒之地,明朝、清朝對當地的統治本就鞭長莫及,能在此地和俄羅斯劃定疆域,阻止俄羅斯的繼續南侵,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縱看康熙一生,不管是個人經歷,還是對中華民族的整體貢獻,其功極大於過,可稱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千古一帝之一。


海海7142


“千古一帝”一詞,最早是明朝人李贄對秦始皇的評價,嬴政是統一華夏第一人,當得起這個稱號。

而康熙皇帝第一次被稱為“千古一帝”更近了,這個人現在還活著,那就二月河,一個寫歷史的作家,不知道您看過他的小說沒,看看就知道了。

然後是閻崇年,在《百家講壇》裡大力的吹捧,稱康熙皇帝是“千年一帝”。

除了以上兩個人,基本上很少再說過康熙皇帝是千古一帝了。

如何成為“千古一帝”,我覺得應該是從文治和武功兩個大方向來看。

首先是文治方面,其他的方面不說,就拿盛世修書這件事來看,康熙年間有《古今圖書集成》,是一本類似於《永樂大典》的書,但是由於清朝民族成分的侷限性,這種修書和後來乾隆的《四庫全書》一樣,把一些珍貴的百科文獻修改成了他們可以接受的東西,兩朝興起的文字獄可見一斑。

再看武功方面,康熙作為前中期的皇帝,沒有統一國土任務,但是很好的解決了蒙古草原問題,勘定中俄邊境等功績,這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是誰都不可否認的功績。

但是要說這樣的功績能被稱為“千古一帝”,還是有些站不住腳的,也就是康熙年間的人會這麼阿諛奉承一句罷了。

但是二月河和閻崇年先生並不是康熙年間生人,為何如此作態就實在不知道怎麼解釋了。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看待歷史必須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評判,不能站在今天的環境和認知條件下,否則就不能客觀,公正,實現地許判歷史,許多人包括權威人士都沒有做到這點,他們站在了今天道德的制高點指手畫腳,以至於許多對中華有重大貢獻傑出人物和民族英雄受到質疑,而那些出賣民族利益的賊臣昏君反而要所謂的平反了。這就是三觀不正的表現,就是嚴重脫離了辯證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知道康熙帝是很牛的千古一帝。現在有許多人把清朝貶得一踏糊塗,似乎一切恥辱都是清朝腐敗無能造成的,如果滿清不存在中國就無近代恥辱史了。這種觀點太可笑,說句良心話,清朝滅亡時的國土面積都比現在大,朝廷不得已喪失的土地是它打下來的一小部分,清廷沒有喪失祖宗的一寸土地。但是歷史的發展已經不允許恢復過去的帝王制了,所以清朝和帝王制必須滅亡,否則中國就會落後於世界而滅亡。大清的統治是歷代帝王統治的楷模,如果這二百多年換了別的統治,中國近代史將更加恥辱和不堪。


彩雲東昇戴寶山


“做人一地肝膽 ,做人何懼艱險,豪情不變年復一年。做人有苦有甜,善惡分開兩邊,都為夢中的明天。看鐵蹄錚錚踏遍萬里河山,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願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廟號聖祖。

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又先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保衛雅克薩、親征噶爾丹,以打促和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保了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權,因此,康熙被後人尊為“千古一帝”。

康熙大帝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康乾盛世之局面。

康熙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子,順治十八年,順治帝接受了湯若望的建議,選擇了已經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的玄燁作為繼承人,並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康熙8歲喪父,10歲喪母,以至在後來的回憶時曾說他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順治十八年正月,當時只有8歲玄燁即位,於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

"康熙"的意譯為"平和寧靜"之意,然而他的一生卻並不"平和寧靜"。

順治帝在遺詔中指派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但在首輔大臣索尼病故之後,年僅14歲的康熙正式親政僅十天,鰲拜就擅殺了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而大權獨攬,實際上已經把康熙皇帝架空了。此時少年老成的康熙為了迷惑鰲拜,每日只是無所事事的與宮中少年侍衛們玩耍撲擊之戲,卻於鰲拜進宮朝見時,突然下令這些少年侍衛們將其逮捕,康熙由此奪回了大權並正式開始了親政。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告老隱退,但卻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康熙覺察到“三藩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於是他決定“撤藩”。

同年十一月,拒絕“撤藩”的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隨後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之信、陝西的王輔臣也相繼反叛,在短短數月之內,雲南、貴州、湖南、廣西、福建、四川六省俱失,剛剛立國的大清危在旦夕。康熙的策略則是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叛亂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叛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大勢已去的吳三桂在憂懼之中死去,三藩之亂隨即也被平定。

三藩之亂康熙二十年(1681年),孤懸海外的臺灣鄭氏王朝發生政變,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康熙認為這是收復臺灣的最好時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水師,經過一番血戰之後收復了臺灣。隨後康熙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隸屬於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力八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使臺灣自明中期之後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早在明朝末年,沙俄就曾多次入侵黑龍江流域,隨後又強佔了雅克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將薩布素將沙俄軍隊趕出黑龍江,燒燬了沙俄軍對建立的據點,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沙俄再次佔領雅克薩城。康熙接到奏報之後,即下令反擊,結果入侵的826名俄軍,最後只剩66人,俄國攝政王索菲亞被迫向清廷請求議和。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締結了《中俄尼布楚約》,規定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由此確保了東北邊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穩定。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皇俄國在東北沒有佔得便宜之後,便又在西部唆使噶爾丹率兵進攻蒙古喀爾喀。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先後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大破準噶爾,鑑於噶爾丹的拒不投降,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至此,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大清王朝。

康熙大帝的一生武功赫赫,同時也開啟了“康乾盛世”,然而又有哪一位偉人不是譽滿天下、罵滿天下?

對於康熙大帝一生的功過是非,後世之人也做出了譭譽參半的評價,崇拜他的人稱康熙為“千古一帝”,反對他的人則是康熙“盛世聖君”形象系其後人的美化,其實他本人盛名之下難副其實。或許曾國藩對他的評價最為中肯:“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也”。


王銘葦


“千古一帝”,顧名思義,一千才出一個的帝王。在秦始皇之前,可以說沒有人能做到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所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那麼在康熙之前一千年內有沒有比康熙更輝煌的帝王呢?!還是說在康熙之後的一千年內,也就是說包括現在以及未來,都不會出現比康熙更出色的領導人了!

很明顯康熙雖然馬馬虎虎,但是比康熙更出色的王者還是存在的。比如說朱元璋,朱棣,鐵木真,忽必烈,宋太祖。。。。。這些人的手段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力都是可以比肩,甚至超越康熙!!!

康熙又憑什麼當得了千古一帝???

說起康熙,大家都知道他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以及三徵葛爾丹等歷史事件。但是這些歷史事件放在歷史上不值一提,和那些開創制度的帝王相比可以說微不足道。

康熙根本沒有過跨時代,或者影響後世千秋的政治舉措!

不是在位時間長,做了幾個不足稱道的小事就是千古一帝。這都能當千古一帝,那麼中國曆朝歷代怎麼著也有十幾位千古一帝了!


瀟湘夜雨l


康熙帝,名字為愛新覺羅玄燁,出生於公元1654年,是順治帝的第三子。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順治帝因為染上天花病逝,他在臨死前聽取了湯若望的建議,因為康熙得過天花,所以對天花有免疫力,不會再得。

順治帝立當時只有八歲的玄燁為皇太子,也就是康熙帝。順治帝同時還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個人為輔政大臣。

四個輔臣之間的矛盾也很大,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他臨死前請求康熙親政,七月,年僅十四歲的康熙親政。沒多久,鰲拜殺死了蘇克薩哈,而遏必隆又聽命於鰲拜,所以事實上朝局由鰲拜所控制。

康熙為了剷除鰲拜,就安排了一些少年的侍衛在宮中玩摔跤的遊戲,而鰲拜以為康熙好玩。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帝召鰲拜入宮朝見,鰲拜一進來,那些少年侍衛一起將鰲拜擒拿住,列數了鰲拜三十條大罪,最後將鰲拜和遏必隆一起剷除了。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決定撤三藩,康熙十三年,吳三桂反清,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福建耿精忠,陝西提督,廣東尚之信紛紛響應。康熙帝的策略是對吳三桂堅決打擊,而對其他人進行招撫。

康熙十五年,王輔臣與耿精忠降清,康熙十六年,尚之信降清。康熙十七年,吳三桂病死,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退到雲貴。康熙二十一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三藩被平定。

康紗二十年,鄭經病死,鄭克塽繼任為延平王。姚啟聖認為這是個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了施琅。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鄭克塽投降。

康熙二十五年,雅克薩之戰,清軍大勝。康熙二十八年,清與沙俄與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康熙帝於康熙二十九年,三十四年,三十六年親征噶爾丹,最終噶爾丹病死。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病逝,雍正帝繼位。康熙帝確實稱得上是千古一帝。


歷史簡單說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深入的瞭解康熙時代。才知道此賊之陰毒,五千年來,幾無出其右者!他是滿清267年國家的奠基人!也是滿清最後滅亡的始作俑者!

其罪過如下

1,對漢族文明明揚暗貶,深入研究漢人和蒙古人性格的缺點。找出制服奴化之術!

2,堅決不允許漢人學習西方科學技術!

3,吹噓作假,妄自尊大成癮,烏蘭布通敗仗,說成大勝。區區小勝說成驚天動地的偉業。此性格遺傳給子孫,乾隆和慈禧,導致滿清敗亡!

4,興文字獄,扼殺漢人思維和創造力!防漢勝於防川。戴梓發明新式火器,實有大功,卻遭流放。

5,幾乎從未對漢人有過憐憫。漢人貧苦餓死無數,甚至歸結漢人飯量大,為什麼一天不吃一餐?四川滿清大屠殺,是其直接下達指令!

6,奸詐陰毒。又騙崇禎太子來降,卻凌遲處死!

7,晚年怠政好色。淫亂而死!

其區區小功

暫時停止對漢人屠殺。如果停止屠殺,就要被看成聖君。那麼這千古一帝的標準也太低太低了!好像狗吃了一口白菜,就要被看成佛祖轉世!

籠絡蒙古人和利用漢人火器,用消耗戰術戰敗葛爾丹,完全看不出軍事能力!只是一種權術而已!


寒窗煙雨2


大家好,我是歷史風雲閣閣主!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幾百位皇帝,雖然有幾百位皇帝,但是能名垂青史的好皇帝卻並不多。從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開始,之後的漢武帝、唐太宗、康熙都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秦始皇開創了封建時代,這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僅憑這一項他就可以成為“古來帝王NO1”的種子選手。漢武帝驅逐匈奴,打出了大漢的氣勢和天威,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大唐的繁榮神話延續至今。這麼多創造了偉業的皇帝,被歷史冠以“千古一帝”的只有秦始皇和康熙。

康熙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努爾哈赤是後金的建立者,不能算清朝皇帝)。康熙全名是愛新覺羅-玄燁,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個兒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接替順治皇帝即位後,年號康熙,後世人一般稱他為康熙皇帝。

康熙一生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

第一就是削除三藩。三藩顧名思義就是三個藩王,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位藩王幾乎佔領了整個華南地區,三人連成一線,擁兵自重,成為清廷統治的巨大威脅,其中尤其以雲南王吳三桂的勢力最為強大。

滿清入關以後,既要不斷用兵消滅明朝殘餘勢力,又要不斷撲滅佔領區域人民的反抗鬥爭,連年軍費開支甚大,國庫入不敷出。到了康熙時期,財政困難的局面並沒有好轉,而此時三位藩王在自己的封地設立稅卡,私下鑄錢,買賣人口,圈奪土地。康熙帝除掉鰲拜之後,三藩就成為了康熙帝最先要解決的心腹大患。

當時朝廷上只有少數官員贊同康熙削三藩的主張,20歲的康熙皇帝力排眾議,下令削藩。康熙帝下令削藩後,京城內外都爆發了叛亂,北京還發生了地震,太和殿又無故起火,達賴喇嘛也為吳三桂說情,但是這些都沒能阻止康熙帝削藩的決心。經過八年的鬥爭,康熙帝終於平定了三藩,穩固了自己的統治。

第二是統一臺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派衛溫到達臺灣。在明朝天啟皇帝統治時期,被稱為“海上馬車伕”的荷蘭藉口修補破船靠岸,一步步佔領了臺灣。此時明朝內憂外患不斷,暫時沒空料理他。

隨著明朝的逐漸衰落,滿清的崛起,明朝的戰略中心放在了東北與滿清的對抗上。最終吳三桂引狼入室,滿清入關開啟了滅亡明朝的戰爭。當時在南方還有南明朝廷在與滿清對抗,但是南明朝廷覆滅也只是時間問題,南明將領鄭成功為了保存一絲反清的力量,東渡臺灣海峽,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成功收復了臺灣。

此時,中華大地與臺灣陷入了分裂。鄭成功不久後去世,他的後人也缺乏對抗滿清的實力和勇氣。而滿清外有噶爾丹不斷生事,內憂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在招兵買馬意圖造反,暫時沒空對付臺灣。

在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後,統一臺灣也成為了康熙帝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康熙二十二年,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去世,他年幼的兒子鄭克爽繼位。康熙帝抓住了臺灣內訌,政局不穩的時機,以施琅為水師提督,率軍統一了臺灣。康熙帝統一臺灣後,設立臺灣府,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促進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三是抵禦外敵。我們讀中學的時候,都學過雅克薩之戰。雅克薩之戰是中國和俄國的一場戰爭。當時,俄國從一個小公國迅速發展,不斷向東擴張,逐漸侵襲到滿清的控制範圍,也就是黑龍江流域。

在皇太極時期,黑龍江就歸屬了清朝,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的雅克薩、尼布楚等城市,等同於對清朝開戰。康熙帝馬上下令,調遣軍隊進行了兩次雅克薩戰爭,而這兩次戰爭都以清朝的勝利而告終。

雅克薩之戰後,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了雙方的領土邊界。雖然尼布楚條約中沙俄佔盡了便宜,但是那是因為當時的清朝情報不足,而沙俄準備充分才被沙俄佔了便宜。總的來說,《尼布楚條約》的簽訂表示這康熙帝獨立自主的外交勝利。

除了這三大功績,康熙皇帝還交好了蒙古,徹底解決了糾纏了中國幾千年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難題。他還興修水利,重視教育,主持編修了《康熙字典》等典籍。為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康熙帝統治時期,中國的經濟逐步恢復,清帝國成為了亞洲領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現代中國的版圖基本上就是康熙帝時期確定的。

有很多人說,秦皇漢武,唐太宗、隋文帝也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帝”,確實,我也認同這個說法,這幾位皇帝都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而康熙帝的主要貢獻就是對外擴大了疆域,對內穩固了統治,這就是他能成為千古一帝的原因。


風逍逍兮易水寒


康熙帝名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六十一年,康熙也是唯一一個駕崩後被上廟號為“祖”的非開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廟號原為太宗;清世祖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稱祖不過分)。康熙帝在位期間任用賢能,勤政愛民,為國擔憂,開疆拓土。正是因為康熙帝做出的成就頗多,所以人們對他的評價極高,後世更是將他評為“千古一帝”。那麼康熙帝是憑藉哪些成就才被評為千古一帝的呢?


第一,平定三藩之亂。清朝入關後為了消滅李自成和南明,封雲南的吳三桂為平西王、廣東的尚可喜為平南王、福建的耿精忠為靖南王。康熙十二年康熙帝宣佈撤藩,吳三桂便於這年十一月反清,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後來吳三桂率軍由雲貴兩省進攻湖南,佔領湖南後進而進攻四川,四川的官員紛紛投降。隨後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還有臺灣等地的眾多漢人紛紛響應,清廷形式不容樂觀,康熙帝此時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是吳三桂不思進取,只是在湖南沿江佈防,不再向北發展,康熙帝抓住機會分化吳三桂的力量,堅決打擊吳三桂,再對其餘反叛勢力進行詔安,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後,吳三桂已經獨木難支。康熙十七年吳三桂于衡州匆匆稱帝,不久後病逝。康熙二十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璠自殺,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

第二,打贏雅克薩之戰。沙俄在清軍入關後就一直騷擾清朝的邊境,還妄圖侵佔中國黑龍江流域的大片領土。在康熙二十年,清朝向沙俄發出警告,讓他們撤離清朝領土。但是沙俄根本不理會,最後清朝被迫反擊,對俄軍進行了兩次圍殲戰。最終清朝成功驅逐沙俄,收復了領土雅薩克。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簽訂了中國歷史上對外的第一個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在東北的邊境,意義巨大。

第三,三徵噶爾丹。噶爾丹為割據西北、統治蒙古諸部,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持下,興兵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又藉口追擊土謝圖汗部餘眾,進軍內蒙古烏朱穆沁地區,與清王朝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康熙帝為確保邊疆安定,三次親征漠北。康熙二十九年烏蘭布通之戰中清軍大破噶爾丹的防禦營地駝城,一徵勝利;康熙三十五年昭莫多之戰中清軍擊潰噶爾丹的主力軍,噶爾丹只帶了幾十名騎兵脫逃了,二徵勝利;康熙三十六年噶爾丹拒不投降,康熙帝再次親征,噶爾丹眾叛親離,走投無路後自殺了,三徵勝利。康熙帝三徵噶爾丹勝利後,喀爾喀蒙古重新統一於清朝。同時也為後來乾隆帝平定準噶爾打下基礎。

第四,收復臺灣。康熙年間臺灣處於明鄭時期。在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經接手臺灣,鄭經不想歸順清朝,於是在臺灣建立了東寧國,意欲與清廷分庭抗爭。康熙二十年鄭經去世,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承王位,但是大權都被馮錫範、劉國軒掌握。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施琅不愧為清初名將,在澎湖大敗鄭氏海軍後就收復了臺灣。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立臺灣府,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控制和管理。

憑此四件事,康熙帝不僅鞏固了清朝在中原的統治地位,還開疆拓土,維護國家統一,所作所為完全稱得上是千古一帝。當然康熙帝也是犯過錯誤的,比如大興文字獄,實行閉關鎖國等等,但是這些也掩蓋不了康熙帝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