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放完暑假,上大學的孩子對我說,“我不想去學校”

放完暑假,上大學的孩子對我說,“我不想去學校”

“焦慮”這兩個字,最近頻繁出現在各類新聞媒體的報道上,主要是用來描述當今年輕人面對生活、工作、學習、感情上的壓力和擔心。

但其實關於焦慮,許多人在很小的時候都經歷過。最近因為一些事情去了火車站,剛好趕上開學季,卻碰上的是一片哀鴻遍野。那些法定年紀早已成年的大學生們,抱著前來送站的父母朋友哭的一塌糊塗。回去的時候有見到小學開學,一堆小孩子也是被父母拖著勸著才走進了學校。打開手機的朋友圈,又見到許多親戚的孩子,發送著對開學和假期的吐槽。

假期結束的開學季,是絕大部分學生都經歷過的焦慮。而相比於小學生和中學生,那些去外地上學的大學新生們才是開學焦慮症更高發的群體。

放完暑假,上大學的孩子對我說,“我不想去學校”

為什麼學生一碰見開學就會產生厭煩,痛苦的情緒呢?學校飯菜的不可口、宿舍床鋪的難受、沒有家裡一樣的獨立衛浴?這些客觀的條件固然是一部分,但最主要的是那些即將離開父母去外地上學的孩子的依賴情緒在假期中更加嚴重,導致嚴重的心理落差。

你想啊,孩子好不容易回到家,肯定要好好的照顧一下。在家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又不用考慮在學校那樣的各種煩心事,什麼的不用想不用做的生活多自在啊。可回到學校,一切的責任都需要自己承擔,又沒有個依靠,怎麼會願意呢?在根本上,有開學恐懼症的原因就是對責任的恐懼,特別是升入大三大四的暑假,一開學就要為了工作實習的事情操心,就更加對家庭產生依賴的感覺。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避免這種情緒,那些宅家裡啃老的一部分人,很多都是由於身份轉換的失敗,本該負責的年紀卻因為貪戀家中的依賴而閉門不出。讓孩子轉變這種感覺,也是父母對他的負責

一、避免溺愛,培養自立意識

放完暑假,上大學的孩子對我說,“我不想去學校”

有些家長,一旦孩子回家,就是噓寒問暖,好吃好喝伺候著,怕孩子累著了,家務也不讓做。但其實這樣並不好,回到家就是這種感覺,孩子自然在學校宿舍和家裡有一個鮮明的對比,家裡多好啊,家裡多溫暖啊。這種溺愛最好適可而止,給孩子足夠的關懷,並不是連內褲都幫他洗。如何培養自立意識呢?就是要讓孩子從小參與到家務的工作中來,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事。這樣家裡和學校的落差就不會那麼強烈,畢竟到哪裡事情都需要自己來做,雖然家中千般好,但外面也沒什麼不妥。如此,又怎麼會對去學校、走上社會產生焦慮。

二、減少非必要生活費的給予

放完暑假,上大學的孩子對我說,“我不想去學校”

許多大學生都會有這樣的感慨,一月下來什麼都沒做,生活費倒是很快見了底。生活費沒了怎麼辦,自然是找父母要錢。父母害怕孩子餓了沒錢花了,對於孩子要錢的要求自然是有求必應。這樣的做法卻會讓孩子產生沒錢沒關係,儘管找父母要就行的想法,一旦父母不給,甚至會對父母產生怨恨的想法。因此,對於孩子的生活費,不用給太多,夠他日常生活花銷便足夠了。現在大學生賺錢的法子並不少,讓他們自己去賺取額外的花費即可。當然,如果實在害怕,也可以採用定時定額給生活費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規劃管理每月的花費。太多的生活費,只會讓孩子沒有鬥志而糜爛,將時間花在其他的地方,在學校不夠努力,以至於以後追悔莫及。

三、鼓勵孩子多參與外界活動

放完暑假,上大學的孩子對我說,“我不想去學校”

在我一堆親戚的孩子裡面,只有一個沒有任何吐槽和怨氣,在開學季裡發送了一句“新學期加油”。他的暑假從來不是休閒,而是跟隨著教授的團隊,全國各地的跑項目,或是參加各種比賽,學習外語。如果在學校的生活豐富多彩,怎麼會覺得在學校無聊呢?其實很多活動孩子也想參與,只不過是缺少一些小小的勇氣。這個時候家長的事情就凸顯出來了,鼓勵孩子積極參與有用的活動以及社交,並給予最大的支持,是對孩子最有效的幫助。這些活動也將會成為孩子日後最大的成長動力,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總而言之,讓孩子培養自己的自信心、責任心,是解決孩子開學恐懼症最有效的方式。知道為了自己的人生努力奮鬥的人,不會覺得上學是一種負擔,反而會額外珍惜上學的時光。這些也需要家長的共同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長!

感謝收看今天的文章,洛水南江,與你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