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0 邹家驹:茶叶中的果胶质

邹家驹:茶叶中的果胶质

果胶质茶叶中含有一定量的果胶质。果胶质是构成茶叶细胞间层质的主要物质,是一种无定形的胶质,具强亲水性,粘着而柔软,即可使相邻细胞粘连在一起。在茶叶揉捻过程中,细胞破碎,果胶质亦相随而出。

民国时期,西双版纳茶区无电力设备,紧压茶加工靠人力石模。人工压力有限,无电力时期的紧压茶都比较松泡,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果胶质的粘接。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会逐步分解果胶质,存期三十年以上的老茶,果胶质早就转化挥发,茶块的连接,主要靠形状塑型的拉扯。再者,其它杂质往往以果胶质为依托,果胶质走了,茸毛或其他杂质也相应会减少。没有果胶质,茶条显得枯松脆弱,重量会轻了许多,拿放都得小心一点,动作一大,茶叶会碎得让人痛心。

邹家驹:茶叶中的果胶质

有个朋友被邀请去喝茶,预先说好是几十年的老陈茶。朋友让我一同去,其实是想让我看看茶。茶装在一个设计精巧的纸封里,约十来克。介绍说已有80多年的陈期,一泡价值一千五百元。算下来,制茶时是民国初年的事了。喝好茶,未开汤前自然是要先欣赏一遍。茶叶有三分之二结块,有三分之一已经散落。仔细观察,结块部分的连接果胶质仍然在起作用。有果胶质护卫,茶条还结实硬朗。我心里犯疑,但是别人请喝茶,又不用会帐,自然也不好说多余的话。

茶是个好茶,舌尖上能够感觉到的一丁点淡淡涩味已经微不足道。没有十多年岁月,味是走不到这一步的。俗话说,见好就收。可在现实生活中,欲望就像一个婴孩,含住奶头就不放。十多年的茶,价格已经上到一千多元,收益不错了。但“越陈越香”,价格当然越走越高了。戴上一顶八十年的高帽子,从文化历史到价值都提升了,折算下来,一饼茶可收银四、五万了。品茶,在很大程度上是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精神需求的对象——历史文化亦有一个真假问题。文化假了,终究会断送物质载体的那一点点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