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滴滴:錯把自己當成了一家科技公司

驅動中國2018年9月17日消息 經過一週安全大整治恢復深夜出行服務的滴滴沒有緩解用戶的出行困難,深夜運營規則也存在諸多問題,“新仇舊恨”加在一起,滴滴錯在一開始就把自己當成了一家科技公司,而它其實是一家服務公司。

滴滴歸來打不到滴滴

9月15日,在滴滴恢復深夜出行服務的第一天,筆者和朋友在南門用滴滴叫車,顯示當前排隊15人,換成拼車,遲遲無人接單。10分鐘後,終於等到一輛出租車。

滴滴:错把自己当成了一家科技公司

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上演,尋找中國創客報道,滴滴歸來並沒有給三里屯的年輕人帶來安慰,出租車與黑車們混在一起,互相哄抬價格,口吻從“沒有滴滴”變成了“打不到滴滴”。如果還想試試,快車顯示等待人數124人,預計等待2小時,實際上,等待的時間要比軟件預計的長的多。

除此之外,滴滴方面推出的一系列深夜運營規則能否保證司乘安全,也成為了關注的對象。根據規定,試運行期間,快車及專車司機在深夜期間(23:00—5:00),需要滿足註冊時間超過半年、安全服務超過1000單等條件才能接單。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對接單司機進行條件限定,的確能增加一部分的安全感,但這也僅僅是過濾掉一部分不符合要求的司機。有快車司機表示,總數也就佔到10%到20%左右,被刷的基本都是新司機,如果司機真想使壞,光靠這些還不夠。

同時,滴滴推出的司機端強化安全提示,在每次出車前進行安全知識考核,也被吐槽有糊弄的嫌疑。根據中國之聲報道,有司機表示,它的審核考試只有兩個答案,一個是,一個否,比如你夜裡開車允許喝酒嗎,就兩個選項,一個允許,一個不允許。這樣簡單的問題,有糊弄的嫌疑。

滴滴:错把自己当成了一家科技公司

其次,對於人臉識別技術,司機師傅表示同樣存在著缺陷。因為“進行人臉識別的人可能並不是司機本人。”當規則無法約束危險事件發生時,只能將希望寄託於功能,那功能是否行之有效呢?

“一鍵報警”是否真的有效?

在滴滴聲稱要上線“一鍵報警”功能時,筆者就採訪了身邊的朋友,大家普遍認為“一鍵報警”功能,應該是在乘客遇到危險情況時,通過手機點擊一下就能夠直接報警,警察能夠掌握乘客乘坐的車輛信息以及行車路線等。

而滴滴的“一鍵報警”功能其實是把車輛、司機和乘客位置信息以求助短信的形式發送給緊急聯繫人,乘客本人也會收到這條信息,方便與警方溝通,要完成真正的報警求助,依然需要撥打110與警方進行通話。

驅動中國此前就報道過相關事件,一位用戶試圖通過“一鍵報警”求助,接通後卻得知“一鍵報警”未將車輛信息、所在位置報告給警方,需要她用電話口頭報警。她害怕激怒司機,只得掛斷電話,最後以跳車威脅迫使司機停車,才得以下車。

這足以說明,目前的“一鍵報警”功能根本無法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對此,滴滴給出的解釋是,因客觀條件限制,暫時無法將信息自動同步給警方,正積極與各地公安部門探討解決方案。

滴滴原罪將錯就錯

下線整改期間,滴滴推出了多項安全措施,我們不能否認滴滴的整改決心,也無法預知這些整改對於行車安全是否能真正起到效果,但滴滴今日遭遇的至暗時刻,早就有跡可循。

滴滴:错把自己当成了一家科技公司

順風車事件暴露了滴滴在管理與技術上的漏洞,在資質審核、應急事件處理和身份認證上,滴滴本該做的更好,但滴滴在此之前並未對其引起重視。據《中國企業家》報道,滴滴早就知道安全漏洞,但因為牽扯太多,最後都不了了之。

報道稱,據2014年—2017年在滴滴從事城市運營的工作人員透露,性騷擾等投訴確實頻繁發生,滴滴會採取對司機封號或補償用戶等措施,但由於取證困難,有時候也會不了了之。同時,曾有員工提議總部採購行車記錄儀,讓司機優惠購買,但最終因費用及成本和涉及用戶隱私問題沒能實行下去。

此外,曾與滴滴客服團隊有過合作的人士透露,滴滴在每個城市都設有安全專員,安全專家定期查看客服數據,但是這些客服數據都是延時,且雜亂無章,安全專員試圖分類去查看,卻往往不知道里面說了什麼。

或許,滴滴在最初並沒有忽視安全問題,只是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將業務發展放在了比安全更重要的位置上,6年時間裡,滴滴已完成近20輪融資,累積金額超過200億美元。但滴滴忘了它本質上是一個服務公司,安全和客戶滿意才是第一要義,只有科技公司才玩融資玩增長玩數據。

在屢次出現卻不填補的安全漏洞變成了今天的“大窟窿”,滴滴才終於提出“ALL in安全”徹底補課,其實它早應該這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