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中國公司“高送轉”的祕密

今天講的是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概念——高送轉,嚴格地說是“高送轉的海市蜃樓”。

先從一個女生的角度說起,幾乎所有的女生都有這樣的經歷,在一個商店裡看到滿100返20,甚至滿100送100的打折的宣傳,高興得要命。結果買了一大堆東西以後發現,所謂返和送都是在本店消費的券,而且這種券還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條款,所以最後冷靜下來一算,多買了一堆沒用的東西,而且並不便宜。這就和中國A股市場的“送轉股的幻覺”頗為類似。

中國公司“高送轉”的秘密

一、什麼叫送轉股?

什麼叫送轉股呢?送轉股,從定義看,算是分紅的一種。所謂“送”就是公司不進行現金分紅,把本年度的利潤留在賬上,然後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成股票送給你。“轉”就是把公司的公積金,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成股票送給你。

從投資者的角度,這兩者沒有太大區別。比如說,你持有某個公司1萬股,每股是40元,今年公司利潤不錯,每股盈利2塊錢,然後公司給你宣佈了一個大好消息,要採取“10送10”的分紅政策,你很高興,手裡的1萬股就變成了2萬股,等於是買1送1啊,有一種財富翻番的感覺。

但是,聰明的人想一下,就知道不對勁了。10股變成了20股,但這個數字會改變公司的盈利狀況嗎?不會啊,所以公司的價值沒變,只是股票的數量增加了。

“小學一年級”的數學知識告訴我們,分子不變,分母變大,得出的數字,也就是每年的股價變小。換句話說,經過了10送10,原來價值40元一股的股票,現在變成了20元。

這就像灰姑娘的故事裡邊一樣,當午夜的鐘聲響起來的時候,南瓜車沒了,你還是會被打回灰姑娘的原型。其實這種“高送轉”並不是什麼新鮮發明,它的英文名字叫split,就是分裂、裂開的意思。

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它的對應翻譯是“拆細”。這個詞就非常精確了,就是把一股拆成更小的單位。所以,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切餅,一片餅切成2塊還是20塊,並不會改變餅的大小。所以,如果你以為10送10就是公司給你的饋贈,那真的是too young and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二、為什麼要進行送轉(split)

說起來split,它是金融市場上的一個常見的現象,各國資本市場都有。那問題是,既然它對公司價值沒有影響,那存在的意義在哪裡呢?其實我們金融學術圈也一直研究這個問題,不同的學者就曾經給出過兩種很不同的解釋。

1. 流動性假說

一種叫流動性假說,有些學者認為,如果一個股票價格過高的話,它會限制小額的投資者進入市場,這樣就會導致股票的流動性不高。如果進行拆細以後,相當於降低了股價,增加了股票的供應量,從而提高了流動性。

這在中美市場上都有,像騰訊的股票,曾經一度漲到了1股600多港幣,管理層就覺得這樣投資的門檻太高,會限制很多小資金的個體進行投資,而投資者數量一有限,就意味著交易量上不去,交投不會活躍。

而我們都知道,流動性是金融資產的生命線,所以騰訊股票就在這個時候進行了一次拆細,一拆五。拆完以後,變成了1股100多港幣,然後成交量真的是大幅上揚。

在美國市場上,谷歌也是一樣的情況,你看它現在的股價嚇人,1000多美金1股,是不是?其實這已經是好幾次拆細以後的結果。你如果完全不拆細的話,現在早就過了1萬美金1股,也就是說能買得起1股谷歌股票的美國投資者,就不會很多了。

2.股價迎合/價格幻覺

另外一些學者認為,拆細又沒有造成實質上的價格變化,只不過是迎合了人類一個貪便宜的心理,你用拆細去代替真正的分紅,相當於用畫餅充飢的辦法,滿足人們對股利的偏好。

另一方面,你通過拆細降低股價,就讓投資者有一種股價變得便宜的錯覺,讓他們去更激進地參與到市場裡面,去提高公司市值。

所以有時候拆細也會被認為是,企業市值管理的工具,這些理論就被稱為“股價迎合理論”,或者“價格幻覺理論”。

我們都知道,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其它市場上的split到底是適用於哪個理論呢?沒有一個特別確定的結論。

三、A股市場的“送轉”

A股市場上,我們看到的高送轉,倒確實更像股價迎合理論,或者說是價格幻覺理論。

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裡呢?我們的翻譯是追求“信達雅”,信,準確;達,順暢;雅,優雅。那麼將split翻譯成“送轉”,可謂是既“達”且“雅”,但是不“信”,也就是不準確。拆細就是一個比較準確的翻譯,它是一個物理性過程,將大的掰碎成小的。翻譯成送轉以後,一個“送”字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被饋贈的感覺。

而且我們A股股民,特別地喜歡便宜的股票。總是覺得:哎喲,50塊的股票太貴了,20塊、10塊的好像虧不到哪裡去。有時候其實我們一共可能投資幾萬塊錢,股價貴的買的股數就少,股價便宜的買的股數就多。但是在這個點上,投資者就很容易犯心理賬戶的偏誤,就是把股票拆開,按一股的單價來計算。

中國公司“高送轉”的秘密

正因為有這麼一些心理偏誤,A股有些公司和券商就不失時機地開始炒作送轉這個概念。搞到後來就是,一個企業只要有高送轉,就被解讀成重大利好。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兩種現象。

第一,就是用高送轉製造一個公司是高成長的假象,來誘導和吸引散戶入場。

第二,藉助一個送轉進行內幕交易,比如說宣佈高送轉之前,開始大量增持股票,然後炒作,拉昇,把股價炒高以後,大股東和機構高位減持。

這股高送轉的浪潮,在2010年之後特別洶湧,其實在金融業內,大家都心知肚明。送轉,本質上不對企業的價值造成任何影響。但是,大家為了加入這場賺錢的遊戲,都默不作聲,搞得後來送轉的上限就越來越高,看上去有一種感覺,好像是中國的上市公司變得越來越慷慨。

像2015年的時候,滬深兩市,一共就2000多隻股票,10送10以上的上市公司竟然達到三四百家。針對這種現象,2011年的時候,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就想看看高送轉的市場反應。

我們發現,所謂送轉的消息,其實早就洩露了。比如一個公司5月1號宣佈高送轉,大概在3月份左右的時候,股票就有反應了,然後會一直漲。同時間你會發現,各種機構增持,股價上漲就吸引著更多的散戶,交易量也上升。

到了送轉前夕,其實已經有機構開始緩慢地減倉,送轉當日之後,股價的上漲基本上結束了,之後還會被打回原型,就只剩下一些韭菜會套在“韭菜盒子”裡。這種炒作的行為就引起了監管的不滿。所以在2017年4月的時候,就表示要把這種炒作的高送轉列入重點監管對象。

中國公司“高送轉”的秘密

說到這裡的時候,可能有的股民就會感覺,我知道了,咱們A股市場的送轉都是邪惡的。其實這句話也不對。為什麼呢?因為絕大部分的金融手段,你都很難用好壞來形容。送轉,或者說拆細,它對某些企業來講,還是有用的。像騰訊也好,谷歌也好,都降低了投資門檻,增加了流動性。如果你把它用來炒作,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去判斷一個企業的高送轉是不是正常呢?

一般來講,當一個企業高速增長,股價也非常高的時候,為了降低門檻來增加流動性,這個時候的高送轉就會像細胞分裂,一分二,二分四,加速這個分裂的過程。但假設是一個股價只有幾十塊錢,或者是虧損的公司,你覺得“送轉”能幫它化腐朽為神奇嗎?

給你講個例子,2016年,A股市場上有一家軟件公司,當年年底利潤同比下降20%。在這個情況下,它還推出一個10送30的高送轉,股價當時也緩慢地達到了90塊錢的高位。我們都知道,10送30,就是一拆三,理論上30塊錢就是不跌不漲。結果,等到送轉當日完成,股價幾天連續封死在跌停板上。

所以說,這就告訴我們一個看高送轉是不是合理的小原則,必須是高利潤、高增長、高價股,高送轉才算是有依據,否則在其它情況下,尤其是那種罕見的高送轉,一般來說炒作的概率是比較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