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維摩詰經》的空和《金剛經》的空有什麼區別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法中的一部經書。這部經書敘述的是維摩詰菩薩向不同的人敘述佛法教義,用在家居士以不同方式度人的經書。因為《維摩詰經》裡面講述了很多的故事,比如“天女散花”、“請飯香士”等等,對於人物的刻畫非常的強,所以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而中國唐朝詩人王維,受《維摩詰經》的影響,更是在成年後就將自己的字改為“摩詰”,如果加上他的名字,正好是“維摩詰”。由此可見他對這部經的喜愛程度。

《維摩詰經》的空和《金剛經》的空有什麼區別

《維摩詰經》是一部很難得的在家居士經,以居士處相而不著相而聞名。不著相,也就是對空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見了,不對被事物的假相而迷惑。那麼,這部經對“空”的認識達到了哪一步呢?

文中以維摩詰菩薩示疾引出一系列的話題。當中有國王、官員、無數千百姓等前往問疾。維摩詰菩薩就用這個機會向他們講法,以方便法門來度化他們。不得不說維摩詰菩薩的方便智慧令人讚歎。維摩詰菩薩示疾這件事情被佛陀知道了,佛陀明白維摩詰菩薩示疾的意思,就打算派舍利弗、須菩提、目犍連、彌勒佛等尊者前往,誰知道他們都知道維摩詰菩薩智慧的厲害,都說自己“不堪”去。

後來問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說出了所有人不敢去的原因,是因為維摩詰菩薩“辯才無滯智慧無礙”,而問疾必須得有與她相匹配的智慧才行。最後由於佛陀要求她去,文殊菩薩沒辦法,就去了。

《維摩詰經》的空和《金剛經》的空有什麼區別

這一次跟著去了很多有智慧的人,包括佛、菩薩、天人,以及佛的各大弟子和大眾,維摩詰菩薩告訴了他們菩薩的“病”的來源,用這個機會將“空”解釋了一遍。這個地方其實很重要。因為來的人當中,須菩提是佛的所有弟子中的“解空第一”。但是他都不敢作為首領率大家來“問疾”,可見維摩詰解空比他要厲害。那麼,維摩詰菩薩講的“空”是什麼樣的呢?

在第五品中,維摩詰菩薩說了很多的菩薩行。或者是菩薩應當遵從的行為規範。這些行為規範,雖然是“無相”,但其實都是“有行”。這裡的“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菩薩度人是要動用自己的身體,動用自己的思維,動用自己的一切智慧的。也就是說,無論以任何一種方式去度人,菩薩都是要有動作的。這裡的“行”,雖然說是菩薩無相或者是不著相的一種表現方式,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說,她的思想深處還是有更深層的念頭在裡面的。這種更深的念頭,就是“行”。如果思想深處沒有這個“行”,就達到了徹底的清淨、明心見性。正因為菩薩是有“行”的,所以菩薩的這種度人的行為稱之為“菩薩行”。

也就是說,維摩詰菩薩講了那麼多,主要是落在“菩薩行”上面來講,無論是示疾也好,對佛法的認識上也好,運用佛法也好,度人也好,都是用菩薩的角度進行詮釋菩薩應該怎麼樣去做,也代表著菩薩應當遵從的行為規範。這些行為規範,也代表著菩薩對佛法的認識程度。因為只有她認識到那種程度,才會照著認識到的佛法去行動。如果認識不到,是不會照著去做的。

上面說的是維摩詰菩薩所講的“空”,就是所謂的菩薩行的空。

《維摩詰經》的空和《金剛經》的空有什麼區別

在另外一部佛經《金剛經》中,也講到了“不著相”,也就是“空”。在雲來看來,《金剛經》中佛陀講的空的涵義是比《維摩詰經》裡講的“空”的涵義是要高的。高在哪裡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金剛經》裡的空是什麼樣的。

《金剛經》裡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就是說,不管你有什麼樣的見識,其實都是假的。其中包括菩薩看到的眾生的苦和菩薩自身行的“菩薩行”。並且,佛陀還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裡的空,指的是對所有的事物,包括對大千世界、微塵、佛法等等一切的一切,在佛陀的眼裡,已經完全變了樣了,空了。

佛陀講的空就是,只要你一動念,一想、一行、一說,就都是假的。當認識到事物的真相後,得知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佛法”來運行的。佛陀自身對自己是沒有“佛”與“法”的概念的。他只會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行事。所以稱之為“如來”:徹底的拋棄自身的任何想法與觀念,遵循著事物的運轉規則行如意之法。這就是佛行和菩薩行的根本區別。

說白了,菩薩行是因為看到了事物有法而為之的一種行為方式,佛行是看到了事物有法,但是自身不為的一種行為方式。菩薩思想的有為,是因為對佛法有認識,但是自身化不成法,只是去遵循法的一種境界。而佛行是因為洞徹了法的真相,並且將自身化成了“法”的一種境界。

《維摩詰經》也好,《金剛經》也好,都是讓人看了以後,去拓寬人的思維方式,增加自己的智慧,同時還要按照自己對經文的理解在世俗中去做梵行的。如果光是看但是達不到梵行的目的,是沒有多大用處的。《維摩詰經》其實是站在在家菩薩的方式上,詮釋了對佛陀所講的“戒定慧”的理解。

《維摩詰經》的空和《金剛經》的空有什麼區別

當然了,不同的人看這些佛經,都會有不同的見解。正因為有了這些不同的見解,才產生了不同的修行路線。比如走智慧路線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走解空路線的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以及頭陀第一的大迦葉、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等等。所以,雲來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佛經而已。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意見,不妨拿出來說一說,給大家作為一種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