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為什麼馬雲和王石,選的接班人都是財務出身?

馬雲為退休而準備的十年,最重要的兩項工作

1/5、創始人一定要親自抓這兩件事

不知道為什麼,聽到馬雲的“退休傳聞”,我立刻想到的是曾任阿里B2B業務總裁的衛哲回憶的十年前的故事。

2007年初,阿里巴巴成立了集團控股公司,下轄五大子公司,而最重要的B2B、淘寶、支付寶分別由衛哲、孫彤宇、陸兆禧任總裁,在財務、人力、新業務規劃方面擁有自主權。

为什么马云和王石,选的接班人都是财务出身?

這是馬雲第一次在阿里內部“放權”,也許是他所說的“十年退休計劃”的第一步。

馬雲是真的放手了嗎?衛哲認為,至少在B2B業務這一塊,大小事務他幾乎不再過問——除了有一件事,他不光問了,而且問得特別細。

有一次,產品部將阿里巴巴(B2B業務)社區入口從顯眼的位置調整到了邊角處,本意是增加一個年收入幾千萬的廣告位,這不是小數目,當年阿里巴巴在港上市的B2B淨利潤才12個億。

這個改動實在是微不足道,衛哲完全沒有在意這件事。沒想到當天半夜,馬雲突然給衛哲打電話:

“你怎麼搞的?!想錢想瘋了?……你太不認真了。你要盯著。我都看到了你還沒看到,馬上恢復回去……。”

要不是出於當事人的回憶,很難想象這是馬雲在跟他手下B2C的總裁說話,可見他確實很在意這件事。在衛哲的印象中,這是唯一一次在晚上10點後打電話給他,也是馬雲唯一一次稱得上“罵”。

第二天,馬雲向衛哲解釋自己發火的原因:

社區入口是一個客戶文化問題,阿里“崇尚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不能為了賺錢什麼都不管。

不管馬雲的真實意圖是什麼,這都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解釋:做業務賺錢是衛哲的工作,但“客戶文化”是一個企業價值觀的問題——而這正是“放權後”,馬雲為自己分配的兩項工作之一,另一項是集團戰略。

十一年後的今天,馬雲公佈“退休計劃”,恰恰是他不需要任何職位也能完全控制阿里——這裡說的“控制”,不是股權層面的,這個問題早在上市之初就解決了。

這裡所謂的“控制”是指兩件事:戰略和文化。

如馬雲在公開信中所說: “我們相信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獨特的文化,培養和鍛煉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體系,才能解開企業傳承發展的難題。為此,這十年來,我們從未停止過努力和實踐。”

馬雲用了11年,完成了這項只能由自己來完成的工作。

为什么马云和王石,选的接班人都是财务出身?

2/5、公司文化是一套共享意義系統

創始人如何控制自己的企業,不僅僅是股權上,更重要的是發展方向。這個問題,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答案。

小企業最簡單,創始人可以從業務上直接控制,這是用“辦事”來“辦事”。

中等規模企業的創始人,可以從組織架構上控制,挑選能實現自己意志、並執行到位的人,這是用“辦人”來“辦事”。

大企業的創始人,可以從戰略上控制,並把戰略意圖和相應的資源分配相關聯,這是用“講道理”來“辦事”。

但再大的一點企業呢,像阿里、騰訊、萬科、華為這一類企業呢?最好的控制辦法就是“務虛”,講價值觀,講企業文化。馬雲是老師出身,理論功底強,自不必說,退休之前的王石、後來的小馬哥,現在的任正非,公開的講話,除了戰略,就是價值觀“喊話”。

一般員工很容易把“公司文化”理解成拓展培訓發福利,或者虛無飄渺形式主義的東西,其實它真正的定義是這樣的:

所有組織成員共享的一套意義系統,使之區別於其他公司。

這個“意義系統”也不是阿里的“武俠文化”一類的東西。組織行為為學中,一個公司的“文化意義系統”包括了七項主要特徵:

創新取向、細節取向、結果取向、人際取向、團隊取向、進取取向、穩定取向。

很明顯,“公司文化”不是發福利、取諢名,而是高度服務於工作方法的。

比如作為乙方,我有一個很大膽的想法,但我很清楚,同樣宣稱以“創新進取”為公司價值觀的三個甲方,某某公司可以試一試,某某公司想都別想,還有一個央企凡事都要跟中央的某個精神掛鉤才容易溝通下去,這是跟他們長期打交道之後,感受到的公司文化的差異。

作為乙方尚且如此,作為內部員工,如果身在一個企業文化很強勢的公司,更是無處不感到企業文化的壓力。

为什么马云和王石,选的接班人都是财务出身?

3/5、企業文化是一個“快速篩選器”

我在與企業文化很強勢的員工打交道的時候,常常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不談工作時,他們和正常人一樣,彼此差別很大,有理想主義的,有務實一點的,有平實熱情的,也有拿腔拿調的,但只要一談到工作,他們之間的差別就忽然變小了,不管你是張三李四王小二,此刻都變成了“阿里人、騰訊人、萬科人、華為人”。

有時一個長期跟你對接的員工離職了,只通過郵件,你很難意識到新來的對接人是一個你從未謀面的員工;即使見面了,雖然你對此人一無所知,但基本上可以猜中對方一半的反應。

這就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意義——可以增加員工行動的一致性,節省內部溝通成本,降低高層戰略在執行中的損耗和變形。

當然,人和人的差別的還是有的,而且能進這類優秀企業的人,往往都是很有個性的。只不過,你會明顯地感受到,他們在進入工作狀態後,一定會壓制自己的個性中與企業文化不相容的那一部分。

強勢的企業文化是一個“快速篩選器”,當年阿里有一個階段大規模引入外企職業經理人,後來這些人除了曾鳴之外,最後都離職了,最短的一個月就呆不下去了。

在吳曉波的書中,這是一次失敗的人才融合,但退一步想,如果阿里的文化不夠強勢,不能讓不喜歡的人討厭,這些人離下來又無法融入阿里文化,未必是一件好事。

公司文化不是員工滿意度,它是一個強制性的文化,不管你喜歡與否,要麼接受,要麼離開。既不接受,又不離開,說明企業文化不夠強勢。

有人說,你說了那麼多,也沒用幾句話說清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價值觀到底是什麼,差評!

其實你要幾句話,公司網站上都有,但那些不過是所有公司都在用的文字而已——哪一家公司不去講客戶第一?你即使找到了這句話,大家的理解不一樣,等於沒有這句話。

而且企業創始人還常常根據自己的需要變來變去。

真正的企業文化是那些無法用語言總結,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的無形的東西。正因為無形,所以在它有著公司規章制度所沒有的彈性執行空間,控制力反而更強。

为什么马云和王石,选的接班人都是财务出身?

4/5、公司文化是一場主導權的暗戰

公司文化是一種強制性的文化,但它不同於公司規章制度、明確的KPI考核,沒有具體該怎麼做的文字,常常你以為只是一個簡單的業務問題,卻觸動了這根敏感的弦。

比如把“社區入口”變成廣告位增加收入,在運營人員看來,這完全是一項正常工作,他們反而因為自己能為公司增加幾千萬收入而得意。

在衛哲這樣的高管看來,他雖然隱約理解這個社區入口不只是商業意義,但職業經理人的位置讓他只需要對業績負責。

但在創始人看來,這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2007年,阿里B2B業務第一次在港上市,讓至少300名員工成了千萬富翁,5000名員工人均9.5萬股,最高時價值400萬,刷新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紀錄。

但2008年的經濟危機卻使阿里股價節節下挫,最低時跌去了90%,這意味著員工手裡的期權和未上市的股票在不停縮水,員工擔心經濟受損,是人性使然,

但心態失衡導致忘記企業價值觀,不再有創業的激情,這才馬雲最擔憂的事情,他在不同場合下提出過對員工的警告:不要太在意股價。

在“社區入口”事件中,馬雲又嗅到了這個危險的味道:今天你能把“社區入口”變成公司的錢,明天你就能改代碼搶月餅,後天你就能把聚划算招商位變成自己的錢。

問題還不僅這些。公司大了,部門內部也會產生自己的“小圈子亞文化”,出身草莽的“中供系”和衛哲那種國際範兒的商業精英天然不對付,而越來越成為阿里重心的淘寶互聯網運營文化,也與自以為阿里“嫡系”的“中供系”漸行漸遠。

員工們總有辦法在“企業文化”和“小圈子亞文化”之間轉換角色,但作為企業創始人,可以默許“小圈子”的存在,卻絕不容許“小圈子亞文化”侵蝕“企業文化”,必要時當以“公司文化”破小圈子,以增加企業的凝聚力。

這個時代,中國最優秀的一批商業領袖都從過去的領導人那裡學到了如何使用“理論武器”,如何“以虛馭實”,表面上在雲山霧罩地講文化、講價值觀,實際上是在對公司內部發出某些信號。

在阿里這種強勢的企業文化下,表面上看,已入職兩年的衛哲,也能夠與手下稱兄道弟,似乎洗淨了外企職業經理人的鉛華,但他顯然對於馬雲這種“階 級鬥爭新動向”式的警惕不太敏感。

三年後,阿里巴巴果然爆發了“中國供應商欺詐事件”,衛哲引咎辭職,“中供鐵軍”分崩離析。

而“中供鐵軍”沒有了阿里大文化的制約,恰逢O2O線下地推發力,其“執行力”加上“低端破壞力”,成功地把“高大上”的互聯網形象拉低到街頭鬥毆的小混混水平。

並非是馬雲的道德感比衛哲強,一個有“道德潔癖”的人怎麼可能容忍淘寶這種“假貨天堂”?這是“屁股決定腦袋”,公司文化是一個“創始人工程”,企業價值觀就是創始人的個人價值觀。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为什么马云和王石,选的接班人都是财务出身?

5/5、為什麼選財務出身的接班人

這幾天有一個阿里保安的段子:

這件事,我一點都不意外。在過去的一年裡,馬雲出現在中外學校為年輕人講課122次,與各國政要討論中小企業發展60多次,參加公益活動53次,到阿里巴巴園區只有12次……

從某種意義上講,馬雲始終是一個老師的角色,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是第一位的。

這篇文章可能給大家一個感覺,企業文化就是創始人控制企業的工具。事實上,這只是企業文化的第一階段,一個偉大的企業,創始人離開了,仍然會留下他的烙印(比如蘋果),成為繼任CEO無法改變的東西。

我覺得國內企業,萬科做到了這一點,誰也無法抹去王石在萬科留下的烙印。

耐人尋味的是,理想主義的王石和馬雲,選擇的接班人鬱亮和張勇,都是CFO出身,都是現實主義者,因為這樣的人,最能保證企業文化的傳承。

繼任者並非只能亦步亦趨。當年王石說,萬科只做住宅,如果繼任者做商業地產,他就算進了棺材要伸手把萬科拉回來。但這句話並不能阻擋鬱亮進軍商業地產,他的做法是“只做不說”,從住宅配套做起,最後轉型做城市配套服務商。

過程不背離萬科的價值觀,結果也是好的,王石也就一步步認了。

同樣,只要阿里文化還在,“阿里味”沒有變味,就永遠是馬雲的阿里巴巴,馬雲明年的離職,也正要將阿里巴巴帶上這條路。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與“企業文化”相關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