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郧西市民徐道友:孝亲房里享清福

孝亲房,就是子女为就近照顾老人,在自己同一小区或附近区域为老人购买的房子。我和妻子退休之后,女儿为了方便照顾我们,特意在十堰城区为我们买了孝亲房。

如今,在明亮的客厅里,在大屏液晶电视机前,我又一次随着《幸福来敲门》这部电视剧,重温过去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我人生中第一次盖房子是在1973年。过去,我与母亲、妹妹住在爷爷留下的两间土墙瓦房里。母亲、妹妹住半间,隔出半间当厨房,我只能住在堂屋里,白天把床拆了当堂屋,晚上支上床当寝室。

但是1973年,我要结婚了,却没有最基本的婚房,我和母亲急得眉毛拧成疙瘩。为了盖新房,我们家东凑西借,最终盖了一间面积21平方米的土墙瓦屋偏房。为了这间房子,我们一家人勒紧裤带过了好长一阵子,才把欠债还清。

在这间偏房里,我结婚生子,一直住到1981年。我清楚地记得,那间偏房很矮,站在床上头就会碰到屋顶,夏天特别闷热,每次午睡,席子上都会积成身体状的一滩汗水。

1981年,竹山县九华山林场招收农村青年入场。经推荐,我与妻子来到林场成为伐木工人,住的仍是土墙瓦房,好在不用缴房租。在竹山生活了12年后,我和妻子于1993年一起调回郧西。当时,我上班的六官坪林场和妻子上班的佘家湾林场效益都不好,每月连70元的生活费都发不出,每到两个女儿开学前,妻子都要为学费哭几场。那时,佘家湾林场正在盖家属楼,每套房只需4万元,但我们却买不起,只能住在老屋拆迁后建的一层砖混房里。1997年夏天,半夜里突发山洪,我家房子的木门被洪水冲开,屋里进水一米多深,孩子吓得哇哇直哭。

“住”这个难题,困扰了我大半辈子。直到两个女儿成家立业后,我们终于住上了孝亲房,搬进新楼房。

我第一次去看新房的心情,至今难忘。我们的新房位于第九层,周围没有更高的楼,视野开阔,站在阳台上,外面的校区、道路等一览无遗。我当时便有一种感觉——从此我们家的生活要转弯了,前头的风景一定更美好。

2017年7月12日,是我们乔迁新居的日子,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子,被生生过成了节日——乔迁日,这恐怕是我们家幸福生活的最好证明。我在新居门上贴的对联是:“孝亲房女儿尽孝心;享清福不忘共产党。”

从我家住房条件改善,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十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

(徐道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