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鄖西市民徐道友:孝親房裡享清福

孝親房,就是子女為就近照顧老人,在自己同一小區或附近區域為老人購買的房子。我和妻子退休之後,女兒為了方便照顧我們,特意在十堰城區為我們買了孝親房。

如今,在明亮的客廳裡,在大屏液晶電視機前,我又一次隨著《幸福來敲門》這部電視劇,重溫過去那一段難忘的歲月。

我人生中第一次蓋房子是在1973年。過去,我與母親、妹妹住在爺爺留下的兩間土牆瓦房裡。母親、妹妹住半間,隔出半間當廚房,我只能住在堂屋裡,白天把床拆了當堂屋,晚上支上床當寢室。

但是1973年,我要結婚了,卻沒有最基本的婚房,我和母親急得眉毛擰成疙瘩。為了蓋新房,我們家東湊西借,最終蓋了一間面積21平方米的土牆瓦屋偏房。為了這間房子,我們一家人勒緊褲帶過了好長一陣子,才把欠債還清。

在這間偏房裡,我結婚生子,一直住到1981年。我清楚地記得,那間偏房很矮,站在床上頭就會碰到屋頂,夏天特別悶熱,每次午睡,席子上都會積成身體狀的一灘汗水。

1981年,竹山縣九華山林場招收農村青年入場。經推薦,我與妻子來到林場成為伐木工人,住的仍是土牆瓦房,好在不用繳房租。在竹山生活了12年後,我和妻子於1993年一起調回鄖西。當時,我上班的六官坪林場和妻子上班的佘家灣林場效益都不好,每月連70元的生活費都發不出,每到兩個女兒開學前,妻子都要為學費哭幾場。那時,佘家灣林場正在蓋家屬樓,每套房只需4萬元,但我們卻買不起,只能住在老屋拆遷後建的一層磚混房裡。1997年夏天,半夜裡突發山洪,我家房子的木門被洪水衝開,屋裡進水一米多深,孩子嚇得哇哇直哭。

“住”這個難題,困擾了我大半輩子。直到兩個女兒成家立業後,我們終於住上了孝親房,搬進新樓房。

我第一次去看新房的心情,至今難忘。我們的新房位於第九層,周圍沒有更高的樓,視野開闊,站在陽臺上,外面的校區、道路等一覽無遺。我當時便有一種感覺——從此我們家的生活要轉彎了,前頭的風景一定更美好。

2017年7月12日,是我們喬遷新居的日子,這個原本普通的日子,被生生過成了節日——喬遷日,這恐怕是我們家幸福生活的最好證明。我在新居門上貼的對聯是:“孝親房女兒盡孝心;享清福不忘共產黨。”

從我家住房條件改善,折射出改革開放40年來十堰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日子也越過越有滋味。

(徐道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