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AI季度考,百度商业化落地交出这样的答卷

AI季度考,百度商业化落地交出这样的答卷

越过山丘之后,眼下正有越来越多众多投资机构、对冲基金和股票分析师用行动表示对百度的看好:

● TheStreet将百度评级从“c﹢”上升到“b”(7月31日)

● Instinet上调百度“买入”评级(7月31日)

● 瑞士信贷集团给予百度股票“表现优胜”评级(8月31日)

● 花旗集团重申百度“持有”评级、并为百度设定了253.00美元的目标价(9月14日)

● 美国银行重申“买入”评级,并给出了263.00美元的目标价(9月18日)

● 汇丰集团重申“买入”评级调高了百度的目标价(245.00美元)

● ……

早前,据Marketbeat对27位华尔街知名分析师进行的调查显示,11位给出“持有”评级,13位给出“买入”评级,1位给出“强力买入”评级,目前百度的平均评级为“买入”。

能让以“挑剔”著称的华尔街投资人不约而同一致看好,百度这一季度不可谓不努力。事实上,在宣布全力投入AI之后,外界对百度AI的商业化路数就颇感兴趣:如果百度能够在这方面获得成功,那无疑会是AI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会激活整个AI产业,也必将彻底打破过去几十年AI研发起落沉浮的循环怪圈。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发现,百度AI的商业化路径还是很清晰而务实的,循序渐进一点也不与现实脱节。

一、

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开发出来后总要实现应用场景上的落地,否则就没意义。百度的做法是,首先研发自己的感知计算技术,如语音、图像识别、小度等,然后再推出AI操作系统DuerOS,这是个开放平台,可以让企业很容易地接入并使用其中的AI技术,省去了大量的开发与适配工作。作为电器企业,你想做智能家电但缺乏技术,加入进去先用上是尽快推出智能家电的一条捷径。

AI系统开发出来了之后,要面临着找人来用的问题,别管什么系统在开始时都不会是完美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在技术上加以完善。百度为此发挥了自己多年来在渠道和市场方面的功底,为DuerOS引来了诸多合作伙伴,如家用电器行业的海信、海尔、TCL,制造业的富士康,智能手机行业的小米、vivo,htc等。DuerOS的开放是双通道的,一方面向使用者开放,另一方面也向开发者开放。使用者可以反馈使用情况,开发者能让其中的功能更好用。

二、

作为AI研发中的重头戏,百度率先推出阿波罗计划,宣布将自己重金投入研发好几年的自动驾驶技术开源,逐步将自己的技术能力开放出去。年初阿波罗计划推出之时,百度承诺要开放更多的尖端技术,而在最近发布的阿波罗1.5版本中果然兑现了承诺,将障碍物感知、决策规划、云端仿真、高精地图服务、端到端的深度学习等五大核心能力开放了出去,引起行业内一片欢声。在围观者看来,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开放动作,在业界看来,这开放出去的可都是堆得老高的钱哪。

不仅如此,除了提供技术建设生态之外,还能做些什么提供价值呢?我们知道,百度是天生拥有大数据的公司,在AI中说流量有点俗,但流量所带来的大数据能够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大数据对于未来自动驾驶的应用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了大数据才能发展算法让自动驾驶更安全更好用,这两者也是个相互促进的关系。要再加上阿波罗生态所带出的使用场景,三者相辅相成是相得益彰的。不过在这一切背后,还有个算力问题,有了数据和算法再加上使用场景,总得有运算能力将其跑起来吧。

三、

另一个备受瞩目的AI生态——百度智能云在Q2季度也交出了亮眼的商业化落地成绩单:在前不久举办的百度云智峰会(ABC SUMMIT)上,百度云重磅发布了XPU(云计算加速芯片)、FPGA/GPU云服务器、ABC-STACK(技术栈)等代表ABC(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技术融合的新产品和服务框架,持续在云计算领域发力。云计算是AI能否跑起来的服务保障,再强的AI算法和大数据,传统IT架构也跑不起来,更别提进入应用场景了。百度云今年的用户数同比增长了11倍,流量同比增长8倍,收入同比增长4倍,主要原因正是百度云承载了AI战略的落地与实施,增长的用户、流量和收入中,有很大比例来自AI用户。未来百度AI从中获取大规模的服务收益,也是可见的预期。

在一个开放的AI生态中,只要你提供的服务有价值,就会有人愿意付费用。在这个问题上完全不必去纠结具体的商业模式,如何收费,收多少等等。先把服务敞口做大,让所有人看到,每一条服务路线都能产出收益,但就是不收。等到用户对服务形成依赖,心甘情愿要为服务付钱也不会影响服务体验时,商业化的临界点就到来了,规模性收入将迅速形成,而百度的转型也将在所有人还没意识到之前完成,这一天并不会太久到来。而短期内可以预见的是,在10月26日即将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中,百度无疑还将实现进一步增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