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他一生追隨魯迅,成了萬人景仰的大師

他是有名的國學大師,也是著名紅學家周汝昌、著名詩詞專家葉嘉瑩的老師。葉嘉瑩回憶顧隨說,“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周汝昌口中的顧隨:“正如名角登場,你沒見過那種精氣神,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

他主張,“一種學問,總要和人之生命、生活發生關係”。使很多人受到啟發。

馮至先生說他“多才多藝,寫詩、填詞、作曲,都創有新的境界;小說、信札,也獨具風格;教學、研究、書法,無一不取得優越的成就;只是他有一時期說禪論道,我與此無緣,不敢妄置一詞。但除此以外,他偶爾也寫點幽默文字、調侃詞章,既諷世,也自嘲”。

顧隨,1897年出生在河北清河縣,初名顧寶隨,後改名為顧隨,字羨季,號苦水,晚號駝庵。中國韻文、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美學鑑賞家,講授藝術家和書法家。

蔡元培說他中文太好,建議在北大讀英文系而不是中文系

他一生追隨魯迅,成了萬人景仰的大師

他出生時,家裡有一百畝地,開著一個銀號,資本是一萬吊錢。到二十歲時,家裡已有地兩百畝,資本一萬元。那是1917年,而1918年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當管理員的工資才是每月8元。

因為祖父和父親都是清代的秀才,所以顧隨從小就被關在家塾裡學文言文,直到10歲那年終於獲得父親的大赦,進入高小讀書。

他一生追隨魯迅,成了萬人景仰的大師

18歲時,顧隨畢業投考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看過他的考卷後,覺得他的古典文學功底如此之好,似乎不需要再在中文系浪費時間,就建議他改學西洋文學,以求中西貫通。於是顧隨先到北洋大學預科專攻英語,兩年後轉入北京大學英文系。

創作、翻譯、研究方面,都與魯迅聯繫緊密

顧隨的創作以舊體的詩詞曲最為著名,解放前出版過好幾本集子;他的研究則以詩詞鑑賞方面的《駝庵詩話》、《東坡詞說》、《稼軒詞說》等等蜚聲學界,現在已被公認為國學大師;無論在創作、翻譯還是在研究方面,他同魯迅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顧隨早年曾經打算做一個小說家,但實際上寫得甚少,五四時期試作過幾篇,都沒有拿出去;此後也只發表過四篇,它們是:《反目》、《失蹤》、《佟二》和《鄉村傳奇晚清時代牛店子的故事》。其中《失蹤》一篇後來被魯迅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

顧隨在大學裡讀的是英文系,外語水平很高,但很少從事翻譯,有之,則也同魯迅頗有些關係。例如他譯過俄國作家安特列夫的《大笑》;稍後又作《關於安特列夫》,說明自己是在讀了魯迅翻譯的《暗淡的煙靄裡》以後開始喜歡這位俄國作家的,所以努力收集其作品的英譯及中譯的來讀。

1942 年,顧隨翻閱魯迅的譯作《譯叢補》時,就感動不已,說出這樣的感慨:“《譯叢補》自攜來之後,每晚燈下讀之,覺大師精神面貌仍然奕奕如在目前。底頁上那方圖章,刀法之秀潤,顏色之鮮明,也與十幾年前讀作者所著他書時所看見的一樣。然而大師的墓上是已有宿草了。自古皆有死,在大師那樣地努力過而死,大師雖未必(而且也決不)覺得滿足,但是後一輩的我們,還能再向他作更奢的要求嗎?想到這裡,再環顧四周,真有說不出的悲哀與慚愧。”

他一生追隨魯迅,成了萬人景仰的大師

在課堂內外,顧隨多次講過魯迅。

從1926年秋季開始,顧隨在天津女子師範學校教書,那時沒有統一的課本,當權者要求講四書五經,而顧隨自定的講課內容卻完全以魯迅為中心。北京解放之初,顧隨準備在北京師範大學正式開設魯迅研究課程,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他又籌劃在輔仁大學學生中建立魯迅研究會,可惜也沒有實現。 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他若干紀念和研究魯迅的講話和文章,其中多有新意,給人們很深的啟示。

顧隨同魯迅沒有個人間的直接交往,儘管他有不少朋友同魯迅關係密切。這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也許是他1920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以後,一直在山東、天津等地工作,而等到他1929年回到北京執教於燕京大學等校時,魯迅又已經南下了。另一個原因是他多年來醉心於舊體詩詞的創作,而這與魯迅是距離比較遙遠的。

他一生追隨魯迅,成了萬人景仰的大師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顧隨,但是很多人知道詩詞學家葉嘉瑩,知道紅學家周汝昌,知道文物鑑定家史樹青,知道古典文學研究家吳小如……他們都是顧隨的弟子。用周汝昌的話說,顧隨是“一位真正的詩人,而同時又是一位深邃的學者,一位極出色的大師級的哲人巨匠”。他桃李滿天下,但身後卻鮮有人知,一度被稱為是“隱藏”的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