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這個公式認識嗎?--談談微積分早期引入中國的情況

有人想聽聽微積分的東西,正好談談微積分的小知識。

這個公式

這個公式認識嗎?--談談微積分早期引入中國的情況

公式1

你認識嗎?太怪異了,沒見過。

如果說是

這個公式認識嗎?--談談微積分早期引入中國的情況

公式2


這個公式見過,對,導數。

兩個公式是一樣的。只不過公式1是清末微積分進入中國時的表示方法。

李善蘭於1852~1859年與英國漢學家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合譯歐幾里得(Euclid)《幾何原本》後九卷。又譯《代微積拾級》等,譯筆嚴謹。

這個公式認識嗎?--談談微積分早期引入中國的情況

李善蘭(1811年1月22日—1882年12月9日)

李善蘭在翻譯數學著作時 ,創造了 許多譯名: “數學”、“常數”、“幾何學”、“軸”、“係數”、 “函數”、“漸近線”、“法線”、“微分”、“積分”、“平行”、 “根”、“方”、“方程式”、“多項式”等 ,這些一直沿用至 今。不少代數名詞 ,隨《代數學》傳入日本 ,現在仍在 使用。李善蘭還直接引用了不少數學符號: ×、÷ 、 = 、 ( )、 、∵、∴等。同時 ,李善蘭考慮到 中國讀者的接受心態 ,他把原書中的一些符號改為 “中式”符號 ,“天”、“地”表示未知數 x , y,採用天干、 地支和天、地、人、物合起來表示英文中的 26個字母 。

這個公式認識嗎?--談談微積分早期引入中國的情況

字母與天干、地支對照表

這個公式認識嗎?--談談微積分早期引入中國的情況

數學符號對照表

看了這兩張表是否就能明白公式1了呢?李善蘭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這種方法對傳播科學知識確實起了積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