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名家憑藉“白馬非馬”等詭辯,如何立足於亂世成大宗派?

提起“名家”,很多人不知,但在戰國時期,名家是有著相當的影響力,與儒家墨家齊名的大宗派。即使有過一定了解,也通常停留在

公孫龍子“白馬非馬”的事蹟上,這麼一個靠嘴皮子“詭辯”的宗派,何以立足亂世?

名家憑藉“白馬非馬”等詭辯,如何立足於亂世成大宗派?

其實所謂“名家”,是漢代以來司馬談、班固等史學家歸納出的一個學派,其時代並不自稱名家,與儒、墨、法那樣成體系的思想流派不同。包括儒家荀況、墨子及其後學別墨,其實都是名家大咖。

不同的名家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政見,共同點在於都擅長邏輯辯論、“正名實”。後人總結先秦百家齊放的思想時,把他們統稱為“名家”,並列為諸子百家中的單一宗派。

實際上名家只是善於辯論,並非不能格物實用。例如名家大咖鄧析制訂了一部竹刑,講學傳播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惠子精於格物,曾為魏國制訂過法律,並用實際行動合縱列國抗秦。

名家憑藉“白馬非馬”等詭辯,如何立足於亂世成大宗派?

著名的“白馬非馬”詭辯是公孫龍子提出的,因為馬的顏色總類繁多,若白馬為馬,黑馬為馬,白馬豈不等於黑馬?故公孫龍子稱白馬非馬。這個論斷一直飽受逅病,但實際上公孫龍子是在一個有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

當時趙國的馬得了一種傳染病,秦國不允許趙國的馬進入秦國。公孫龍牽著馬進城被守衛攔住不讓進。公孫龍於是就提出了:“白馬非馬”,士兵聽完以後立馬就蒙圈了,表示我書讀得少,你不要騙我啊,但還是讓公孫龍子進城了。

由此可見,名家並非閉門逞口舌之能,而是非常講究實用的,“白馬非馬”實則為公孫龍子過關時刷的機靈。他的“離堅白”、“合同異”等等論斷,其實都有當時的歷史作用。

名家憑藉“白馬非馬”等詭辯,如何立足於亂世成大宗派?

公孫龍子曾經憑藉白馬非馬的命題一時橫行於世,沒有人可以對他的學說加以辯駁,但是這個論斷終結在另一位大咖手裡,這位大咖便是陰陽家的創始人鄒衍。

鄒衍替齊國出使趙國,而趙國的平原君就是用的公孫龍子。鄒衍對平原君說:“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有害於大道。”從此,平原君對公孫龍失去了信任,不再重用他。

其實鄒衍和公孫龍子最初都是道家人物。只是後來他們對道的側重的鑽研方向不同鄒衍走了陰陽學說,而公孫龍走的卻是名家學說。並開創了個字的宗派。

名家憑藉“白馬非馬”等詭辯,如何立足於亂世成大宗派?

總的來說,由於名家在處理名和實的問題上經常讓人有一種詭辯的感覺,所以很多人不喜歡名家。但實際在當時的背景下,這些詭辯都是有實用意義的,在亂世中立足便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