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鑑地理
問題:貴州侗族牛糞宴到底是什麼?
不得不承認,這一個比較“有味道”的問題,因為這道湯和牛糞有一定關聯。所以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都在吐槽這道湯能不能喝!這道湯按照當地說法應該叫作“牛癟湯”或者是“草湯”!在侗族和苗族居住地區,這算是一種待客湯品。
牛癟湯怎麼做呢?比較常見的方法就是在牛被宰殺前,先給牛飼餵一些山上的中草藥材,然後將牛宰殺。牛被宰殺後,將牛腸胃裡面還未完全被消化的草料掏出來,然後擠汁配合其它材料一起熬煮。牛癟既可以做湯鍋,也可以做乾鍋,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當然,在牛癟還未完全熬熟時,肯定帶有一些特殊的味道,不過加入調料等材料熬熟後,味道還是很美味的!
村郎喜歡民風、民俗、民事、希望大家點個關注點個贊!
村郎三農館
“牛糞宴”叫法,應該是對一道貴州美食的誤解,這道菜叫做“牛癟”,侗族音譯,理性翻譯過來,“百草湯”的意思。
有人把“牛癟”直譯成“牛糞湯”,是不對的。“牛癟”確實是牛吃進去的草料,殺了從胃裡掏出擠出來的汁液,看那形狀,跟牛糞差不多少,起碼外行看不出來哪跟哪般。
稍有生理常識的會知道,“牛糞”的定義,是吃進去的草料,經過消化吸收後的渣滓。再說到牛肚子內部,牛有四個胃,先把草料吃進去,再反芻,四個胃裡倒騰過來,草料才加工成了可以吸收的材料,進入小腸把營養吸收,吸收不了的往下交給大腸,大腸吸收水分後排出體外,才是牛糞。
牛癟不是牛糞,還有科學論證。取用的不是大腸裡的玩意兒,而是小腸和胃袋裡的正在消化、還未吸收的草料,植物的精華都在裡面,並未變性。如果提前有意的餵食一些治病的中草藥,叫它“百草湯”實至名歸。所以,牛癟歷史上就是侗族人傳統的“侗藥”,跟我們“中藥”一個性質。這個藥平常吃了,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就是用來吃的藥物,一樣的“藥食同源”。
“牛癟”的製作,非常直觀,牛胃裡掏出草料,擠出汁液,過濾去渣待用。那廂裡把牛肉烤個七成熟切片。再大鍋起油,下進乾紅辣椒、鮮花椒、鮮薑片、材柚子炒香,倒進牛癟,再倒進牛肉,燒開過程中撇去浮沫,給鹽調味,牛肉煮熟了再給牛膽汁,成菜。
所謂的“牛糞宴”,就是這道菜,當然也可以做成火鍋,沒有鍋底什麼的,只有牛癟。還可以蘸料一樣享用,熟牛肉蘸著牛癟吃。
普濟
前面諸位說的是用牛胃中的胃容物擠汁做菜,稱為牛癟,跟牛糞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看了哥介紹的羊癟(真的有並且很多“羊糞”),你才知道什麼叫小巫見大巫。
央視財經頻道《走遍中國》還是《北緯30º》倒是忘了。一位美女記者去採訪,當地人殺羊款待,說是有一道當地久負盛名的美食要記著品嚐。於是記者全程拍攝了羊癟的整個製作過程,當羊癟做好後首先請作為客人的記者嚐嚐鮮。也許是盛情難卻或是出於“職業道德”吧,美女捏著鼻子抿了一口,看其表情慘不忍睹,好佩服記者的敬業精神!
當地人為什麼對羊癟情有獨鍾?自始至終都沒有聽到說是有多麼的好吃,只是說這個東東對身體有好處,好像有吃了能百毒不侵的意思。理由似乎也較牽強:羊吃的草中很多屬中草藥,這些還未完全消化的殘渣才是草藥的精華!
文字描述不足以讓你清楚的瞭解羊癟,如果有潔癖就到此為止不要往下看了:
食材準備就緒,沒洗,更沒擠裡面的東東喔
下鍋,乾煸
開始漏粑粑出來了
繼續翻炒,“香”味四溢
差球不多了
撈出腸子,加水繼續燒
腸子切段,回鍋燒開即成
撒點蔥花。滋陰補腎、老少皆宜,來一碗!
順禮成章LSL
這裡提到的牛糞宴,肯定說的就是用牛癟做的菜了吧,去了一次貴州,既吃了牛癟火鍋,也吃了牛癟乾鍋,那味道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也許正是因為那竄鼻的味道,才會讓很多外地朋友不喜歡,也是稱之為牛糞宴的原因了吧,當然我也不喜歡那個味道,吃不慣啊。
第一頓,我是在貴州的凱里吃的牛癟乾鍋,一端上來我就被那個味道頂住了,一下子放佛什麼都吃不下去了。同桌的朋友說,大家還是先嚐一下味道,然後我再告訴你們這是什麼做的吧,所以我才鼓起勇氣嘗試了一把,裡面的食材很多,牛肉,牛雜之類的,放了辣椒香菜還有一些香料調味,我覺得都是想用這些香料來掩蓋牛癟本身的味道吧。吃了一口我就不想再吃了,實在是受不了那個味道啊。此刻想了半天,也想不到合適的詞語來形容那種味道。
第二頓,是我們去榕江縣宰蕩村加所寨,那裡有動聽而又唯美的侗族大歌,熱情而又淳樸的侗族村民和孩童。聽完歌,村民用牛癟火鍋來招待我們,還說這是聽說我們要來,專門為我們準備的,鍋裡咕嘟嘟的煮著,那股味道又竄上來了,村民還告訴我們說,這些新鮮的牛癟,味道更純粹,鍋裡面主要是牛肉,也是加了不少調料在裡面,但是依然無法掩蓋那股竄鼻的味道。同行的一位朋友超喜歡這一口兒,還說這個牛癟火鍋的確比之前吃的那個要新鮮的多。不過這樣的美味,我真是無福消受了。
專門去翻出當時拍的照片,大家看圖感受一下吧。
說了自己的兩次經歷,下面就和大家說一下牛癟是什麼東西吧?當我聽朋友說完之後,終於明白他當時為什麼要我先吃後說了,我想如果我開始知道了它是什麼,估計我就不會嘗試第一口了吧。牛癟,是黔東南地區一種奇特的食品,他們稱之為“百草湯”,雖然作為外地人的我不喜歡也不能接受,但是可以說牛癟是衛生,科學,而又可口的菜餚,也正是因為它在當地人眼裡認為是一種獨有的美味,並且有健胃,祛熱和助消化的功效,所以才會被當地人視為待客上品。牛癟的製作工序其實挺複雜的,宰殺牛的時候把牛胃及小腸裡面未完全消化的東西,取出來擠出其中的液體,顏色呈黃綠色,用這個液體加入牛膽汁,已經各種香料一起在鍋中煮沸,文火慢熬,開鍋後將表面的的泡沫以及雜質撇掉,然後過濾,最後加入食鹽,蔥蒜辣椒之類的,就可以作為鍋底進行涮煮了。
也許正是因為牛癟食材選取的特殊性,才會有一股讓當地人喜愛,外地人不能忍受的那股味道吧。
皇城吃主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6c7d9335e9aada7035c1ea4e5f9ead8a\
看鑑地理
把這道菜叫做“牛糞宴”是非常不嚴謹的說法,同時也是對它的嚴重誤讀。
這是貴州省黔東南地區的一道地方名菜,主要在黎平、從江、榕江等地,叫做“牛癟”,而不是傳聞之中牛糞做成的火鍋。
這是當地的傳統美食,只有在最尊貴的客人上門時才吃的一道菜,還叫做百草湯,就是牛肚子裡的新鮮草汁在胃裡腐熟而成的,擠出裡面的液體,加入牛膽汁及其他香料煮沸過濾後即可食用了。據說有養胃健胃的保健功效。對於當地人來說,是最營養美味的食品,也是招待尊貴客人的美味佳餚。
有一年去從江,看到幾位鄉親坐在路邊上吃,同行的朋友很好奇,走過去看看個究竟,鄉親們就熱情地招呼她去,還一起喝酒,划拳,開心無比。
俗話說一方水土一方人,這是他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美食智慧,我不吃,但是一定會尊重他們的飲食習慣。
黔作女
感謝邀請、牛糞宴比較太直白了咯、其實有個很不錯的名字“百草湯”、在侗族地區都叫“牛癟”。
下面都以 牛癟 來稱呼、牛癟是侗族地區很有名一道美食、只有在過節過年或是貴賓到來才能有幸享用美味佳餚。
那什麼是牛癟呢?它是牛肚子裡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這裡說的食物是牛吃的青草、因為我們在殺牛之前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給牛喂山上新鮮出爐的青草、等待牛胃裡面進行發酵過程中、這段時間自己可以把控),這個食物的準備是直接會影響到這道菜的鮮味;接著就是殺牛環節、取出牛一個儲備好青草的毛肚,把裡面的東西來進行擠壓過濾、得到鮮美的牛癟湯、這時候第一次看到聞到的人估計比較不太適應、但是等做好後那是很美味。😄寫不下去了、好想回家吃牛癟;最後就是做牛癟了、必備香料有五香、沒有五香的牛癟首先味道就會打半價了。
具體怎麼做也不是這個問題所需、我們下次有機會詳細分解、希望對大家有用、侗歌窩--將會持續輸出侗族文化方面內容(侗歌、侗戲、侗族美食)
侗歌窩
首先真的不用太大驚小怪,關於這個“牛糞宴”還有媒體甚至用更博眼球的“牛屎宴”做報道,其實就是一個“故意誤解”的噱頭,這些菜其實就是用牛癟做的料理,跟牛糞、牛屎完全就是兩回事。
【牛癟是什麼?】
牛這種反芻類的動物是有4個胃的,而牛癟就是牛胃和小腸中正在消化,還未吸收完成的草料和植物而已,雖然看上去有點不好接受,但是跟牛糞還是有本質區別的。正因為如此,這些未被吸收的草料、植物精華也被稱為“百草湯”。
【那麼牛癟宴是什麼?】
顧名思義就是用牛癟做的菜了,比較傳統的就是牛癟火鍋。把牛的胃和小腸中未消化的材料取出,然後擠出其中液體留用,在其中加入牛膽汁、花椒、生薑、陳皮等等香料、佐料。然後大火煮沸,轉文火慢燉,撇去浮沫和雜質,然後過濾回鍋在加入食鹽、蔥蒜、辣椒、藿香川和石菖蒲這兩種中藥,就可以刷牛肉吃了,越煮越香。也可以用處理好的牛癟加上調味作為蘸碟,用煮好的肉蘸著吃。
相比較類似的食物、飲料也有更重口味的“貓屎咖啡”、“象屎咖啡”啊,那個可真的是從屎裡面收穫的咖啡豆啊。
希望能夠解答你的一點疑惑,記得幫忙點個關注和贊啊!
啞巴美食家
無知!還牛糞呢!看你說的那話就知道你不怎麼聰明!牛癟,是貴州黔東南州一道美食,是殺牛前,把牛喂上一頓上等的青草,然後在青草將消化未消化時,把牛宰殺,從牛胃裡取出的稀糊狀物濾出的汁液,裡面含有青草素及牛的胃粘膜液,用這種汁液做湯底料,再加入牛肉做成火鍋,實在是難得的佳品!很多有胃病的人,吃上幾頓牛癟就好了!
如果你非要理解成牛屎,那我也不勉強你,我說你吃的飯就是等於你吃屎,你信不信?因你吃的飯只是你尚未消化之前的屎,等你消化好了就是正宗的屎了
太平洋盛不下wo的眼淚
牛有兩個胃,一個胃功能是存儲食物,另一個胃才是消化產生糞便。侗族人吃的是第一個胃裡的汁液,這是侗族人的智慧!牛吃百草,草進入了牛的存儲胃後加入了牛分泌的消化液,草與液充分混合並適度發酵,產生出有益健康、促進消化的複合液。說它是食物行,說是藥物也行!侗家人腸胃不好,吃點它也就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