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e周行:如何分辨P2P平臺銀行存管的真實性

自監管落地以後,“銀行存管”成為P2P平臺首要合規因素。具備銀行存管的平臺,說明做到了資金與交易的分離,運營的也更加規範化,但是有銀行存管卻不能完全保障平臺的安全,這還要取決於平臺的風控能力。所以,在投資時,銀行存管是投資者必須考量的因素,但卻不是唯一因素。

目前P2P平臺的資金管理大致分為三種模式:

一是通道型模式,即沒有實行資金託管,投資人將錢充值到平臺或平臺在銀行開設的賬戶,眾多捲款跑路事件均屬此類模式;

二是平臺以備付金的形式將資金存管在銀行賬戶或第三方支付機構賬戶,此模式下,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對於賬戶內的資金流動並無實質監控;

三是在銀行存管模式,銀行存管是由銀行管理資金,平臺管理交易,做到資金與交易的分離,使得平臺無法直接接觸資金,避免客戶資金被直接挪用。

真偽存管識別三步曲

第一步,要弄清平臺存管進度,可以通過看P2P平臺公告、打電話諮詢平臺或銀行客服。在此,投資人要注意簽約與上線的區別在於,簽約僅代表P2P平臺與某家銀行達成資金存管的意向協議,資金並沒有交給銀行存管,只有在完成存管系統對接並正式上線之後,P2P平臺才開始真正具備銀行存管。

第二步,從開戶體驗識別真偽存管。從目前上線的直接存管系統來看,銀行為投資人開立的子賬戶主要分為電子賬戶和虛擬賬戶兩種。投資人在電子賬戶式直接存管上註冊後,系統會要求投資人填寫相關身份信息,簽署存管三方協議;開通成功後,系統才會顯示個人獨立的電子賬戶。需要注意的是電子賬戶式直接存管的開戶人一定是自然人,而不是平臺運營公司。目前可以開立電子賬戶式直接存管的銀行有民生銀行、徽商銀行、浙商銀行、江西銀行和廣東華興銀行等。

另外,目前也有銀行為投資人開立的子賬戶為虛擬賬戶,不顯示具體賬戶信息,其支付通道往往為第三方支付。如廈門銀行、恆豐銀行,在開通的時候也需要填寫身份信息。但開戶成功後,系統並不顯示存管賬號。甚至有銀行連開戶環節都省略,由銀行自動開戶,無存管痕跡,如廣發銀行跟存管上線前的體驗完全一樣,這類基本上從體驗上無法識別,只能通過第三步進行核實。一般平臺都會通過客服向投資人提供銀行查詢電話.

第三步,直接與銀行核實存管情況。在前面一招裡提到的虛擬賬戶,從體驗上看不出來是否已上線存管,投資人可以直接向銀行諮詢,核實平臺存管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投資人發現某平臺存管賬號的開戶人是運營公司,並非個人的情形,偽存管的可能性極大。但目前僅有部分銀行可通過客服或公眾號來核實平臺存管情況。

不少投資人認為可從提現到賬時間識別真偽存管,如果提現不能實時到賬的話就是不是真存管,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其實資金到賬時間與存管模式無關,而與出入金採用的通道不同有關。據銀行業內人士介紹,走第三方支付出金(提現),如果不墊資就只能是T+1到賬,如果墊資可以做到T+0。走人行大小額支付系統或者超級網銀的話可以做到實時到賬。因此,投資人需要注意資金到賬時間與存管模式無關,要理性進行諮詢行為。

隨著合規整改的延期,各家平臺在ICP證、金融辦備案、銀行存管上可是煞費苦心,但是此過程中不乏偽存管平臺企圖欺騙投資人,進行虛假宣傳,所以投資人在開戶體驗、銀行諮詢上需要多方位的確認,以確保投資資金的安全。

總的來看,採用銀行存管,有效避免了P2P平臺建立資金池的情況,可以為投資者規避掉一部分風險。但是,銀行存管並不代表銀行對平臺進行監管擔保,平臺的逾期風險及項目的真實性風險還依然存在。因此,投資者在投資時不能掉以輕心,仍然要對平臺進行多方面的考量,要把“投資需謹慎”牢記心中,不能使之成為一句空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