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一戰如果不爆發,德國公海艦隊可能超過英國皇家海軍嗎?

戰鬥機解說家


如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公海艦隊”肯定可以趕超“皇家海軍”,這一點可以從一戰後20年的皇家海軍發展看出來,從1918年戰爭結束直到1939年二戰爆發的21年時間裡皇家海軍主力艦僅僅增加了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而最新的5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直到二戰中期才建造完畢,而在一戰的日德蘭海戰中表現極差的戰列巡洋艦“胡德號”依然是海軍主力艦,其他18艘新式戰列巡洋艦到戰後也沒有建造完畢。

這說明大英帝國的國力逐漸消亡已經不足以維持強大的海上力量,即便沒有兩次世界大戰的削弱他也維持不了幾年了。二戰之後規模膨脹到史無前例的450萬噸,然後轟然倒塌淪落為二流海軍強國。相反,德國的國力在一戰中遭到更大削弱、在戰後被協約國無限敲詐的前提下,又一次復甦了一支實力強大的納粹德國海軍艦隊。

這支海軍接受新式戰術的能力遠在皇家海軍之上,比如鄧尼茨的潛水部隊從開戰初的22艘遠洋潛艇一下發展成300多艘,前後接手潛艇超過1131艘,原本水面艦艇的官兵大多轉入潛水艇部隊,這種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是英國海軍不具備的。在二戰全面開打之前皇家海軍擁有4艘大型航母、2艘輕型航母,之後又加緊建造了光輝、勝利、可畏、不屈、冤仇、不倦等6艘大型航母,這個時候的皇家海軍是航母數量最多的一支艦隊。

日本聯合艦隊僅有8艘、美國海軍大批量建造埃塞克斯級航母之後才趕超皇家海軍,但是在印度洋、馬來海域的戰鬥中皇家海軍毫無航母作戰的能力,被南雲忠一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組成的機動艦隊打的拋棄印度躲到馬達加斯加避戰;納粹德國恢復國力之後還能發展出俾斯麥級戰列艦、德意志級戰列巡洋艦、希佩爾上將級、沙恩霍斯特級等讓英國海軍頭痛的戰艦,這就說明德國的造艦工藝、戰術思想、訓練體制等已經在英國之上,超過它是時間問題,只要一戰沒有爆發或者戰後的公海艦隊不被拆解,這支艦隊一定可以超過皇家海軍。


利刃號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爆發,德國的公海艦隊也無法超越英國皇家海軍,為什麼?這要從無畏艦時代的英德海軍軍隊競賽說起啦。

1906年,英國建造的“無畏”號戰列艦進入皇家海軍服役,這標誌了嶄新的無畏艦時代的到來。“無畏”號誕生時的英國再次成為海軍技術的領跑者,這艘超級戰艦的出現讓世界上所有正在服役或是正在建造的戰列艦在一夜之間就成了過時貨。在獲得技術優勢的同時,英國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局面:在新型主力艦的建造上,大家又重新回到同一個起跑線上。

圖注:“無畏”號戰列艦,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保持自身的海軍優勢,英國在“無畏”號之後又先後建造了“柏勒洛豐”級和“聖文森特”級戰列艦。到1908年時,英國已經服役和在建的無畏艦已經達到了7艘,但是這並不代表其具有壓倒性的海軍優勢。

隨著無畏艦時代的到來,德國面臨著兩難選擇,如果不迎頭趕上就等於是在列強紛爭中認輸,如果開始建造無畏艦,那就等於開始與英國公開對抗。最終,德國選擇了參加無畏艦時代的遊戲,其正式與英國展開對抗,無畏艦時代的英德海軍軍備競賽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圖注:德國的第一級無畏艦“拿騷”級,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緊跟英國的步伐,德國於1907年緊急開工了4艘“拿騷”級戰列艦。1908年,德國又開工建造了3艘改進型的“赫爾戈蘭”級戰列艦。也就是在1908年,德國開工建造了第一艘戰列巡洋艦“馮·德·坦恩”號,該艦採用了大功率蒸汽輪機,這是德國海軍技術史上的飛躍。

就在德國全力建造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1908年,英國自由黨上臺執政,其提出了改善社會福利、削減海軍預算等政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英國政府在1908年僅批准建造1艘戰列艦和1艘戰列巡洋艦。面對德國在戰艦建造上後來居上的嚴峻形勢,第一海軍大臣麥肯納等人提出1909年之後每年建造6艘無畏艦的計劃,該計劃被自由黨否決並最終引發了1909年“海軍恐慌”。為了實現擴張海軍的宏偉計劃,麥肯納提出了“要造八艘,不能等候(We want eight and we won't wait)”的口號,以其為代表的“海軍派”積極展開活動,並最終獲得了成功。英國於1909年開工建造6艘無畏艦和兩艘戰列巡洋艦,1910年建造3艘無畏艦和1艘戰列巡洋艦。

1909年,從美夢中驚醒的英國人展開了大規模的造艦計劃,當年開工了1艘“尼普頓”級、兩艘“巨像”級和1艘“俄裡翁”級戰列艦,英國還在1909年開工建造了1艘“不倦”級和1艘“獅”級戰列巡洋艦。

圖注:“赫爾戈蘭”級戰列艦,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毛奇”級戰列巡洋艦,圖片來自網絡


1909年,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Theobald von Bethmann-Hollweg)擔任德國首相,較為理智的霍爾維格曾想與英國進行限制海軍軍備的談判從而停止兩國間越演越烈的海軍軍備競賽,但是沒有成功。於是在1909年,德國建造了對抗“俄裡翁”級的“凱撒”級戰列艦首艦,1艘“赫爾戈蘭”級戰列艦,還有1艘“毛奇”級戰列巡洋艦。


1910年,英德雙方開始全力建造主力艦,兩國的海軍軍備競賽達到了白熱化。在這一年,英國開工建造了3艘“俄裡翁”級戰列艦,兩艘“不倦”級和1艘“獅”級戰列巡洋艦;德國開工建造了4艘“凱撒”級戰列艦和1艘“毛奇”級戰列巡洋艦。

1911年,雙方的造艦勢頭沒有減緩的意思,英國在當年開工建造了4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1艘“獅”級戰列艦;德國建造了3艘“國王”級戰列艦。


面對英國保持領先的造艦優勢,德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比茨(Alfred von Tirpitz)於1912年提出了海軍補充法案,計劃在1914年結束前使德國海軍成為一支擁有13艘無畏和超無畏艦、5艘戰列巡洋艦、22艘前無畏艦、32艘巡洋艦、114艘驅逐艦和30艘潛艇的龐大海上力量。提爾比茨的建議得到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支持,德國加快了建造大型戰艦的規模和速度。針對於德國人的海軍補充法案,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爭鋒相對的提出:德國每開工建造1艘主力艦,英國就要建造兩艘。就這樣,在1912至1913年度的海軍預算,英國達到了4408萬英鎊,德國達到了2201萬英鎊,分別比1904至1905年度本國的海軍預算增長了722萬英鎊和1144萬英鎊。

圖注:德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比茨,圖片來自網絡


1912年,英國開工建造了4艘“鐵公爵”級和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1艘“虎”號戰列巡洋艦。德國開工建造了1艘“國王”級戰列艦和兩艘“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1913年,英國開工建造了3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德國開工建造了1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和1艘“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

圖注:“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圖片來自網絡


一戰爆發的1914年,英國沒有新的主力艦開工建造,而德國開工建造了兩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海軍共有20艘無畏艦和9艘戰列巡洋艦,德國海軍共有14艘無畏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可見德國海軍的整體實力明顯落於下風。

圖注:德國發展海軍的海報,圖片來自網絡

縱觀無畏艦時代到來之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英德海軍軍備競賽,英國在保持著總體規模優勢的前提下多次達成了武器質量上的飛躍。反觀德國,其缺乏長遠的海軍發展戰略,只是一味的跟隨英國大量製造戰艦。作為大陸國家,全力發展海軍激化了與英國的矛盾,而其龐大的海軍不但沒有在之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重要作用,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國內資源,並最終成為壓垮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文節選自我的作品《英國戰列艦全史》


古生物探索


不但超不過,而且德國建造公海艦隊的特點,就註定了英國要主動和德國打一仗。

德國只有北部沿海,但還被丹麥分割成了2部分,東部沿海的艦隊要出來就必須要經過丹麥管轄的海域,所以德國天生就不是一個海洋大國。

德國統一後崛起時,世界已經被瓜分完畢,德國也想出去搶奪殖民地,於是開始發展海軍。

當時的艦船有一個特點,甲板如果太厚的話,在戰爭中可以增強抵抗力,但會變重,消耗的燃料太多,航行不遠。如果甲板太薄的話,適合遠航,但被敵方炮彈擊中會受到很大損傷。

好了,英國根據德國甲板的厚度就可以判斷出德國建造海軍要針對的是誰了。那德國建造的是什麼樣的艦船呢?無一例外,全都是厚甲板。說明德國海軍沒打算遠航,建造海軍針對的就是家門口的英國海軍。

這下子英國就被惹火了,如果任由德國海軍發展,早晚威脅到英國,於是英國早晚要先下手把德國海軍滅掉。

事實上,後來德國海軍被英國海軍堵在港口裡面打,那叫一個慘。


劉權林


題主的這個假設讓我有點糾結,畢竟德國公海艦隊的營造體現了德國迫切追逐海外殖民利益,推行世界性擴張政策的需求。正是這種形形色色的利益衝突最終導致了一戰的爆發。所以說,英國不可能坐視德國公然挑戰他最引以為傲的領域,而傳統歐洲列強包括異軍突起的美國也不可能如此忽略德國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中歐強權。

在歷史的世界裡,我們不可能把其他國家的存在和國際形勢架空,那樣的討論完全是無價值的烏托邦,我只能做出一個推遲一戰爆發的假設,分析一下德國與英國發展艦隊實力的差距。

首先,根據當時的客觀數據,美國在諸如工業,經濟,生產總值等各項數據上都基本維持著第一的地位。在1913年時,英國的城市化人口比例是34.6%,德國則是21%,同年德國的人均工業化水平是英國的75%左右,而鋼產量英國則還比德國的一半少一點,在能源消耗指數和工業潛力指數,製造業份額佔比上兩國也很接近。但在這種情況下到了1914年戰爭爆發時德國的軍艦噸位依舊只有英國的一半不到,前者是130.5萬噸,後者則是271.4萬噸。這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德國作為一個海陸大國所必須堅持的陸海軍同步發展戰略。這說明,德國在發展艦隊時遠遠不能像英國那樣可以全身心地傾注國力。

此外,雖說德國憑藉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快車迅速趕上了英國,但這並不意味著英國在工業基礎上的倒退,只是後者工業發展增長的速度比前者慢而已。所以說,並不一定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就會越來越落後於德國,畢竟英國的財政經濟基礎和海外投資依舊遠比德國強大,他的國防開支在戰爭爆發前少於其他任何歐洲國家,並且佔據了世界對外投資的四成以上。

從以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是僅僅比較海軍領域的話,德國的可投入資金和英國比還是差一大截的。
(德國海軍之父 提爾皮茨)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海軍領域人才的培養以及海戰藝術的發展歷史。在這一點上英國的優勢尤其明顯。在德國海軍高速發展的同時,其海戰戰略思想依舊過於保守,沿襲了沿海防禦的戰略思想。總體來看,英軍在軍艦的改進上走得更快,但德國的戰艦在單體工程質量上絲毫不比英國遜色,尤其是他能夠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與軍艦建設的工程聯繫起來。

但德國很明顯的一點劣勢就是其戰艦的建設以抗擊英國軍艦為指標,其軍艦更加註重生存性和穩定性,但在戰艦的作戰能力以及海上作戰的戰略規劃方面卻落後於英國,這使得其在正面海戰交鋒往往處於被動局面。
(福克蘭群島戰役)

海軍領域人才的培養就更不用說了,畢竟英國數百年的海戰歷史所積澱下來的底蘊絕對不是繼承自強度依賴陸軍的普魯士的德國所能輕易追上的。

所以說,綜上所述,德國海軍想要趕上英國海軍的水平,絕對不是短短十數年所能做到的,就算一戰再往後推遲數十年,這個結果也不會改變。


普魯士之魂


其實還真的很有可能。

德國公海艦隊的建設並沒有多少財政壓力。一戰前,德國海軍的軍費很少,跟英國美國沒得比,甚至比沙俄還少,英國海軍的軍費是德國的兩倍。

相比之下,英國的財政壓力大太多了。海軍自然不用說,為了應對布爾戰爭守衛全球殖民地,英國還不得不維持一支規模接近德國的陸軍。

在1912年後,隨著德國第三次修正了《1900年德國海軍法》,繼續擴大艦隊規模。英國自然是要擴軍,但是說實話財政上已經是不行了,要求的對德兵力優勢從最初的一倍變成了後來的60%,地中海的制海權還讓給法國好讓更多的艦隊在本土對抗德國。不過因為德國海軍擴軍的腳步放緩了,所以後來英國本土艦隊還真的達到了接近2倍的兵力優勢。

1913年,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甚至直接向德國政府提出雙方停造軍艦一年的提議。

而當一戰開始的時候,德國公海艦隊也確實是一支強大的艦隊。雖然並不見得能對英國本土艦隊獲得優勢。基於這一點,最初德國的戰略設想是以少數艦隊進行破交戰,將決勝的重心放在陸軍。

凡爾登戰役後,德國陸軍陷入了持久作戰的困境,地面決勝的想法是徹底破滅了。又不得不寄希望於實力尚可的公海艦隊能夠在海戰中擊敗英國本土艦隊,保證德國商船在海上的航行自由。

然而很可惜的是在日德蘭海戰中,雖然德國公海艦隊獲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在較小的傷亡下就重創了英國艦隊,但是仍然沒能突破英國皇家海軍的封鎖。


貞觀防務


海權利益對於德國而言與其說是需求,不如說是想象出來的利益。德國更多的時候是個陸權國,真正的利益在於東南歐,而不是遙遠而海外殖民地。

所以,德國發展海軍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平衡陸權需求,耗資龐大的海軍將佔用德國陸軍的資源,如果法國或者俄國入侵,德國海軍是幫不上忙的。而英國就不需要擔心這點,可以將大部分資源用於海軍,陸軍不需要太大規模,還可以依靠歐洲大陸主導國的側翼國家。過去是普魯士,而德國開始世界政策後則是法國。

一戰爆發的很大原因其實是德國被視為挑戰英國的霸權,標誌之一是德國開始推行世界政策並大規模發展海軍,否則一戰很可能僅僅是普法戰爭的續戰。所以沒有一戰這個假設恰恰是基於德國不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為前提才可能存在,公海艦隊沒有一戰就能超過英國皇家海軍這個命題……嘿嘿嘿。

當然,如果我們假設德國的戰略與外交超水平發揮,一戰沒有在1914年爆發,那麼德國海軍能超過英國嗎?這也不太可能。德國要動員英國那樣的資源建設海軍同時還不能忽視歐洲陸權,這大概就意味著德國需要擁有比英國高得多的產值和效率,以當時德國的技術和文科能力,恐怕也是天方夜譚。如果戰略焦慮,德國可能會更大程度上出現軍國主義化,而軍國主義的效率事實上仍無法與英美模式相比。唯一的可能性是,德國逐步擴張,並且整合東南歐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後,達到與英國相當的量級,德國海軍才可能有機會與英國皇家海軍處於同一水平上。不過別忘了,英國人最擔心的難道不就是一個統一的歐洲大陸嗎?

所以,德國海軍唯一超過英國的可能性是在一場歐洲大規模戰爭中擊敗英國支持的側翼國家和英國的遠征力量,而後與英國簽訂和約獲得承認,之後才有可能擁有規模上與英國相當的海軍力量。這種情況歷史上接近出現過一次,那就是1940年,只差英國人投降。而且即便出現這種情況,別忘了大洋彼岸還有個美國……

德國人還是好好在歐洲大陸待著,去推動歐洲一體化比較實在……


怪蜀黍老囧曾


完全不可能,無論一戰是否爆發,德國公海艦隊都沒有任何機會。首先,海軍,至關重要的事情是補給,英國之所以在當時佔有絕對優勢,是因為它龐大的殖民地,而且它的殖民地都有優良港口,北大西洋方面,北美有加拿大美國的沿岸城市,法國是英國盟友,法國的港口可以給英國人用,南大西洋,從直布羅陀一直到好望角,都是英法天下,南美洲國家較弱,誰也不會得罪英國人,地中海就更惡劣了,蘇伊士運河在英國手中,還有北非沿岸的良港都是英國的,在亞洲,日本是英國的盟友,印度也在英國手中,德國人在青島只有一支很弱的遠東艦隊,只有青島給德國補給,完全被包圍在英日同盟裡了,至於北太平洋的幾個群島,還是原始階段,基礎建設完全沒有,德國人即使去了也沒有多大用處,南太平洋,英國有澳大利亞,德國人根本不會去。德國人的艦隊只能在波羅的海活動,而且只能以基爾為中心,即使它能突破到北海,也面臨著無處可去的境地,況且英國人也不會眼睜睜看著德國人衝出波羅的海。所以後來的日德蘭大海戰,無論德國人是否取勝,意義都不大,只要港口還在英國人手中,德國人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夢中窮人77019246


可能性不大,最大可能是接近英國皇家海軍。

一戰前期,德國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其周圍列強伺候,東部有沙皇俄國,西南有法國,南部是意大利,東南部是奧匈帝國,西北部為北海,受英國海軍扼制“封鎖”。德國地理位置,需要它具備強大的陸空軍,最後是海軍。

德國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當它振興時,發覺世界地理上基本被英、法、美、俄等列強瓜完畢。它只能在非洲搶得幾塊較小殖民地,在中國奪得山東一隅。

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其經濟基本被列強控制,市場狹小。嚴重影響了列強的關係,這就是一戰爆發的基本原因。

倘若一戰不爆發,德國也重點發展陸、空軍,應對法國、沙俄的威脅。注意的是,在歐洲,曾經爆發多次英、法、意、俄羅斯、普魯士(德國前身)、瑞典等列強混戰。海軍是德國發展次選項。

德國經濟發展,得益於它直接利用新興技術,創新發展工業。當它發展到一個程度時,就會面臨似英國那樣的困境,面臨新的難題。它的出海口只有西北北海狹小位置,受英國艦隊擠壓,發展空間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