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何不通过提高工资来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却去减免师范生的学费来吸引人报考师范?

人生心得


务实与务虚双管齐下,才是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正确路径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教师,从各个层面开始,以一种务虚的方式,给教师以精神的麻醉,比如,如今饱受诟病的几句话: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以至于今年,一位护送学生过马路的教师被车撞伤因公殉职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结果,网友的评论,有不少持负面的态度,不是对李芳老师,而是对这种务虚的方式,比如,一位网名为moainao: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有钱有关系的人被评,而普通人只有付出生命才能获得!

还有一名叫做zhux_x的网友说:在学习,是不是晚了点?什么奖对她来说有意义吗?

再看近两年,各地大规模的评选“最美教师”,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与某地的教育局长探讨,说这种评选,实质上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两个原因,一是评选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评的过程中会挫伤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对于教师,无异于精神的鸦片!

那么,通过务虚的方式,能否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呢?毫无疑问,是有一定意义的。个人以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从社会角度而言,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精神的引领。

社会是由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来构成的,有专家认为,生命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的、社会的、灵魂的(也就是精神的),在这个、三个层面中,精神层面的,无疑是最高尚的。那么,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社会,需要怎么样的精神呢?我以为,求真、崇善、尚美,就是一个社会的最核心的精神,待事以真,待人以善,待心灵以美,而真善美,本身就是一种务虚的说法!

第二,从职业角度而言,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寻找到职业的文化价值。

社会需要务虚,任何一个职业也是如此。教师这个职业,无疑是社会众多职业中,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所需要的真善美,都应该是从教育中习得并发扬光大的,也有一种说法,教育点亮人生,而主体就是教师!也就是说,学生的未来,是由教师点亮的,社会的真善美,是由教师去传承的。

这,就应该使教师这一职业的文化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价值,远超知识的传承、技能的培养。

第三,从个人的角度而言,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完全沦为物质的奴隶。

莎士比亚说“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如果完全沦为了物质的奴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一旦成为了物质的奴隶,“无异于禽兽乎”?

但务虚虽然重要,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提高职业的荣誉感,但一味地务虚,却最终必然走入死胡同。这是因为,人首先是生物性的人,伟大的心理学家马斯洛100多年前就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只有满足人的生物性需要,才能最终实现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那么。应当如何通过务实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呢?

第一,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让教师衣食无忧。

只要一谈到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就会有一些人说“教师补课”“教师收礼”等等,甚至有人会说“某地教师补课,月入几十万”,殊不知,全国很多的教师,有特别是一些相对偏远地区的教师,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收到了来自全国20000多名教师的问卷,收入满意度仅有5.4%,而92.8%的教师,月收入在3000左右!

我不知道人们是选择性的忽视还是什么,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人们不都是首先考虑薪资水平吗?有多少人首先考虑的是职业的社会责任?

第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更有职业尊严。

20年前,我刚做老师的时候,别人问我干什么的,我会非常自豪的说“我是老师”,可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的时候,更多的教师不再愿意、至少不再像我以前一样骄傲自豪的告诉别人“我是老师”!

这是为什么呢?收入低是一个原因,没有社会资源、生活圈子相对狭窄,以至于有一名网友告诉我,他在岳母的眼中,远不如做协警的连襟!

尊师重教,历来都很重视,可殴打老师、威胁老师的现象,时有发生,是否应该将U阻挠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妨碍公务论处呢?是否有必要设置一个“教科书式的教育教学行为”呢?

第三,打通正常的晋升通道,让教师没有“天花板效应”。

可以说,教师是一个一入行就能看到结局的职业,绝大多数老师,一辈子在一所学校,从意气风发的小年轻,到满头白发的退休老人。有的材料过硬,能写一手文章,还能评个高级,有的老师,到退休,都是个一级教师,我以前有一名同事,直到退休,都是中学二级教师,给他送行的时候,我的泪都止不住,还是他给我抹去的!

所以,务实的做法是,让老师有想头、有望头、有奔头!而打通正常的晋升通道,至关重要,这就像一般公务员,做不了领导,但还可以从科员到副调研员,起码,待遇有一个上涨的空间啊!

可是,我们现在的做法确实,舍本逐末,采取“减免师范生的学费来吸引人报考师范

”,让一些家庭相对贫苦的孩子,冲着“学费”来报考师范——他真的爱这个职业吗?他真的愿意长时间从事这个职业吗?

再说了,本身家庭就相对贫困,作了教师后,继续贫苦,他又怎么奔小康呢?我以前有一名同事,就是因为家庭贫困,为了少交一些学费,读了所谓的免费师范生,结果,每月2000多元钱,租房1000多,每天只能尽可能在学校吃饭,减少开支,但就是这样,有时连水电气费都交不起!工作两年后,他向我提出辞职,说到这些,一个大老爷们,眼里都是泪!!!

你说说,这不是舍本逐末是什么?所以,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必须要双管齐下,并且,应该以务实的为主,以务虚的为辅,用美好的职业前景去吸引人才,而不是用暂时的小恩小惠去吸引!


三水三心


这个问题其实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就好像早年香港成立的廉政公署一样,提倡高薪养廉,结果还不错。高薪养廉是有道理的,是经过专家论证过的。

另外从最近几年的高招师范生分数线也可以看出来,都不愿意当老师,分数线比医学类和其他的行业来比是相当低,因为选择的人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徒有虚名,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社会认可度太低,甚至还出现20年后遭到学生殴打的闹剧,其实是寒了天下师心。

如果工资待遇可以的话,还有那么多老师辞职嘛?还有那么多老师利用假期打零工嘛?还有那么多老师办辅导班嘛?还有那些20年后被学生打嘛?如果那个老师开的是奔驰或是宝马,他的学生还敢嘛?起了个破电动车,根本就没人把你放眼里,难道不是嘛?

教师的付出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祖国的未来,如果不尊师重教,眼前只是老师这个群体或职业备受冷落罢了,以后就是祖国下一代的备受冷落了!


品头论足说教育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应该被人嘲笑的,也是只看到与自己有关的局部,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整体和全局的观念。

一个国家,经济的运行,不能够按照简单的市场经济去解决。因为国家机器的运转,不是一些商品的流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又反作用于经济建设,阻碍和促进经济发展,都是存在的。

因为这样的关系,就决定了人们从事不同的行业。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平衡,需要经济杠杠的作用。经济的平衡,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价值,再根据自己创造的价值,来确定自己应该得到的回报。

根据国家需要再生产的原理,必须要扩大积累,这又出现了创造的价值和自己的收益相背离的情况。其中的资源部分,属于全国以前的人,现在的人,未来的人所有。

体现工资收入的平衡,国家的上层建筑,是充分论证得出的结果,每一次的变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因此,单纯地提高某一个行业的工资,打破了平衡,必然会带来混乱。

采取对师范大学生的补助,是属于社会福利,对工资平衡没有关系。


1143160127


但凡免费的东西,都好不到哪儿去。

超市为吸引人气,限时限量免费赠送的鸡蛋,磕开后流出的蛋青,水一样稀。

免费的东西,也吸引不来高价值人群。

超市门口排长队领免费鸡蛋的,永远是购物“不选对的更不选贵的”的老大爷和老大妈。

那些有钱的主儿,开着车去乡下买真正的土鸡蛋,2元钱一个,是从不还价的。

县城收费最贵的学校,人们却趋之若鹜,须找极有权势的人士批条子,方有机会抢得一个学位。

许多农村小学,学杂费书本费全免,还有住宿和伙食补贴,却门可罗雀,面临撤并。

免费师范生,同样是这个理儿。

真正优秀的学生,不会稀罕读大学的几万元学费,他们要的,是更有价值的未来。

话说,现如今,真穷得没钱读大学的家庭,又有几个?

那些愿意读免费师范的,只因他们成绩不好,本就没有太多选择。与其读个前途未卜的野鸡大学,倒不如读免费师范,捡点眼前的实惠。至于将来,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当然,部属六所著名师范大学除外。不过,这些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要么未进入教育行业,要么在高中或高校当老师,进入义务教育学段的极罕见。

通过减免师范生学费,根本无法吸引优秀人才争相从教。唯有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道理显而易见,完全没有反复论证的必要。

毫不夸张地说,因为公务员职业是只光芒万丈的金饭碗,已将天下大部分英才,皆吸引汇聚于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他们的智库,必定人才济济,对此问题,应该是洞若观火、了然于胸的。

知而不行,必有原因。

1、凯恩斯主义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家的钱永远不够用,永远必须用在最有效率的地方。

若要显著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须补足教师与公务员的收入差距。假定两者人均年收入相差3万元(数据应该比较公允),全国义务教师阶段教师近千万人,所需资金将高达3000亿。

3000亿是个什么概念?2017年的国防经费,也不过近万亿而已。

更重要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慢活儿,短期看不到效益。把钱丢进这个无底洞,对拉动经济的帮助却十分有限。

2、“以县为主、省级统筹、中央补助”的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下,承担主体责任的县一级财力却最薄弱。要整体提高教师待遇,必须将主体责任上移,最好是中央统筹。但,这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利益分配牵涉面极广,阻力与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3、现有国情下,即使“钱不是问题”,还需要有崇高历史使命感和强烈民族责任感的政治强人来大力推动,才有可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值得欣慰的是,这样的人似乎已经出现。

让我们共同期待!


毫米


我觉得实行免费师范生这个计划,并不是为了吸引人来报考师范,而是因为现在农村学校缺少的老师太多了,才实行的这个计划。

报读免费师范生有哪些优惠呢?

1、可以免除学杂费,大学免费读,不用像其他的学生要申请贷款读大学,可以说这个大学读的完全没有金钱压力。

2、每个月还会有相应的生活费补贴,每个学期只要不挂科,都有机会得到专业奖学金,只是分三六等。

3、免费师范生是带编制去读的,大学毕业后直接由本地教育局分配工作。

那免费师范生有哪些不好的方面呢?

1、免费师范生去读的时候有签了合同的,一般是签毕业后到乡镇教书4-6年。有的地方甚至更久一些。所以说免费师范生是要花费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乡村学校的。

2、免费师范生压力大,因为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相应的证书,比如毕业证,教师资格证等这些证书,如果拿不到就相当于毁约了,要交毁约金的。

说了这么多关于免费师范生的,只是想告诉你们,实行这个计划只是为了补乡村教师的这个缺口。并不是为了吸引人去报考这个教师专业。

至于为什么不提高教师的工资来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呢?

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教师的这个专业从最初的月入几十块到现在的月入几千块,也是响应了时代的变化的。我们都知道的教师工资不高,但是教师的优惠多呀,三个月的带薪休假就不说了,教师还有住房公积金,买房子的时候可以少开一些钱呢。面对着这些优惠,如果再提高教师工资的话,会引起社会的不满的。

每个职业都不容易,教师说教师累,但其他职业也不见得那么容易,大家都是一份汗水一分钱的。教师这个专业也没必要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人,如果有人真想做教师,是不会在乎工资的事的,正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十三的小酒馆


我认为减免师范生学杂费,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正说明国家看到了教师队伍发展的问题和症结所在,着手开始从根本上发力、从源头上解决。

常言道,千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前,教师队伍的现状是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近四十年来,教师队伍、特别是基层教师队伍主要有三部分人支撑:一是原民办教师;二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毕业分配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三是2000年之后通过招考等形式进入的各类大中专毕业生。目前第一类教师绝大部分已经退休,第二类的大部也已退休或临近退休,目前教师队伍的主力基本是第三类人。这部分教师入职时多数是二本、三本或专科院校毕业生,部分属应急招聘,成分复杂,许多未经过师范院校专业系统培训。因此,在专业化程度、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上略显欠缺,而且数量不足,难以应对不断扩大的生源需求。所以,重视师范教育,吸引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源源不断地为教师队伍培养和输送优质人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不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直接吸引更多大学生从教,而舍近求远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和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雄厚的财政基础作保障。应当说,多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教师工资待遇也逐年提高。大中城市、沿海及经济较发达地区,教师月平均工资已经达到5000元以上;中部地区和边远地区也在3000元以上。这就基本达到或略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水平是相适应的。

2、钱无止境,人的欲望也无止境,这与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人们的心理焦虑有很大关系。发展经济,提高待遇、平衡地区差别,不是一天一年就能办到的。作为教师,为人师表,通过前后左右对比,更多的应是理解、知足、感恩,减少攀比、误解和报怨。教师是高素质人群,困难时期都熬过来了,薪资待遇已能保证正常家庭生活、无大的后顾之忧,并且不断增加,应避免人为制造话题和矛盾隔阂,徒增烦恼,与健康无益。

3、近年来,国家一直通过提高待遇和社会地位、政策向基层和乡村倾斜等措施,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也一直在通过招考、特岗、定问培养、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多条途径,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这与吸引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是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既稳定了‘’近水‘’、疏通了‘’支流‘’,又确保了‘’远源‘’。


鹰眼看社会


免费师范生的待遇确实诱人

大学四年学费和住宿费全免,在校期间每个月还给予一定的补助.毕业之后直接安排就业,一般是生源所在地的重点中学,另外在职期间可免试读研,专业是教育学.我想这样的待遇,真心是不错的呢.四年大学的学费,少说也有10万,吃住四年好歹也有几万.四年省下十几万,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数目.另外毕业不愁工作,工作后的待遇嘛,在重点中学,说不上优越,但也不差.

对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讲,确实是可以去报考的.不仅为家里减轻了经济压力,还为将来的发展道路作了一个简单的规划.可谓一举多得.

长期来说,老师待遇还有提升的空间

至于为什么不通过提高工资来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我也觉得奇怪.其实细想一下不难,老师队伍近2000万,整体提升是要花很多钱的,而且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大.免费师范生就不一样了,直接十几万块就可以绑定一个学生一辈子了.虽然说签的合同是6年,但6年之后能够跳出教师这一行业是极少的.这就变像给教育事业增加了无数优质的人才,而且每年都可以增加,花的钱不多,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划算的.

当然,如果从一开始就不想当老师的同学,就不要报免费师范了.否则后半生被绑定,还很痛苦;服务期满去改变又会非常困难.报之前一定要想清楚.


学霸数学


为何不通过提高工资来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却去减免师范生的学费来吸引人报考师范?

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想我们当年小的时候,老师问我们未来的理想是什么?估计大多数人回答的不是科学家,就是老师。

可是当你慢慢长大,你会发现,那些少时的理想,几乎都没有多大兴趣了。这究竟是社会的世俗,还是我们的势利。

的确,现在的一些学校面临老师难招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年年都在招老师,年年都喊老师不够,而且女性化越来越突出,男老师逐渐成为稀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那些免费师范生开始登场,而且有的从初中就开始读师范,逐步接纳了一些家境困难、读书还算不错的孩子。可是家境真正好的,父母或孩子有一定主见的,又有多少会去读师范呢?即使是读了师范,又有多少会去当老师呢?

第一,我认为要解决老师的神圣地位问题,首要的是破除学校行政化。也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好氛围,那么这种氛围,首先就要从学校开始,坚决破除行政化倾向,让学术、老师成为学校的主体。如果一个学校都不重视老师、学术和科研,而是把级别、行政摆在首位,又如何推进全社会的尊师重教呢?

第二,提高老师的待遇,不能是普遍性的,而是要体现在绩效方面。现在一提给老师涨工资,就是一种普涨,这样既不现实,也不能真正体现尊重老师。

我们认为,对于一些优秀、敬业、有成就的老师,工资、奖励方面要倾斜,在一个学校、一个地方,工资收入要能够拉开档次,而不是简单以职称、级别来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那样也是激发不了老师的积极性。

第三,有关方面可以在一些福利政策方面,更加向老师、科研工作者等人才进行倾斜,以形成全社会的尊崇风尚。比如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各个方面,给老师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四,在奖励、鼓励、保障老师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师德建设,特别是对一些索礼、侵害学生等害群之马,必须下大力气果断清除,不要让其毁了老师的整体形象。


碧翰烽


这只是为了降低贫困学生的上学压力,很多大学都有类似政策,可能没有师范生的覆盖面广吧?其实读完师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从事教育行业,这跟将来就业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现在教师职业不吸引人吗?每年报考教师的场面仅次于国考,往往也是一个岗位N多人抢。我不知道你说的提高工资,是因为教师工资低吗?我们是一个四线城市,这里有个最大的人才市场,每天都有招聘信息滚动播出,咱们就说本科毕业生,应届的一般开的工资是2000~2500,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大概是3000~4000,很客观吧?并且这钱也不是好拿的,都是有任务的。我们市区的学校,刚转正的工资加上乱七八糟的,差不多3000多一点儿,老一点儿的教师有六七千的,大多数都是四五千左右。在我们哪儿招老师反正挺好招的,就是指标有限。


崔大乘


其实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一点都不差,只不过是无法吸引特别优秀的人才从事教师职业!无法吸引教师人才走向农村地区或者偏远地区。

前段时间某地区招聘小学初中幼儿园教师(合同制)老师100多少人,但是参加考试的就有将近4000人,你说教师职业吸引力差了吗?按照该地区的惯例参加招考的,绝大部分是一些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而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本就不会来参加考试,因为他们基本上会被各地区的名校上门瓜分!

对于现在的教育来说,对于教师的投入远远小于对于教室的投入,所以教育的硬件是越来越好,而软件却还是处于相对低的水平!要想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行业,除了教育情怀还得要让教师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还得让教师的收入确实得到保障!当然也要确实落实对于教师的管理制度,确实做到多劳多得,奖惩分明!

而对于免费师范生制度来说,我认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职业的吸引力不在于免去几年的学杂费,而在于让更多有才华有梦想的学子们确实能够感受到从事教育所能带来的保障和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