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網易電商來了,巨頭們會剛正面嗎?

網易發佈了最新的季度及年度財報,除了年度淨營收增長了41.7%達到541億外,還第一次以“電商業務”的表述單獨披露數據。這個小變化可以看到兩個小趨勢,首先證明了電商業務在網易財報數據中成為重要一員,另一方面,是網易對電商業務發展勢頭的堅定信心。

網易2017年淨收入為541.02億元,同比增長41.7%;其中電商業務淨收入為116.7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6.9%。

原本由阿里和京東絕對統領的電商領域,似乎已經再經不起什麼大的波瀾,但隨著消費升級帶來的人的變化,國家政策帶來的海外商品流動變化,以及移動互聯網普及帶來的入口變化等,新的電商消費環境逐漸演變出來,並開始鬆動近十幾年來穩固的電商根基,電商組織重構,悄然而生。

重新定義與順勢而為

土壤鬆動的時候,冒出了一顆沉睡許久的種子,網易電商破土而出,三年多的時間直接衝到跨境第一。在過去十年中,能在國內錯綜複雜的互聯網發展環境下,靠電商起家的,都不會是善茬,行事之兇猛,或許是當下沒有哪個領域可以比肩的。所以當網易等新晉電商勢頭初現時,無聲的圍剿也便隨之展開。

當領域中出現新興的商業模式或革新技術時,傳統模式的大企業一般會比較被動,因為往往是處於傳統商業模式的盈利依然佔據主要部分,新型的商業模式雖然趨勢強勁,但當下並不能維持自身的營收水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企業掉頭難,馬化騰也對此深有領悟,提出了“巨人倒下時,身上還是暖的”這樣的金句。阿里和京東這兩位電商巨頭,在跨境電商和國內品質電商崛起時,正是處於這樣的尷尬境地。

阿里和京東等老牌電商企業的圍剿精髓體現在攻於戰略,出手無形。阿里和京東無法顛覆式地改革自身的業務結構,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會因為一個發展趨勢而冒生死存亡的風險。但它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相近的戰略——去改變電商領域本身的體系架構。於是,阿里提出新零售,開始瘋狂地進行線下空間入資佈局;京東提出無界零售,提出一系列的京X計劃,在自身生態不夠廣泛的局面下,拉上騰訊入夥,一起對抗阿里,搶佔重新定義電商架構的話語權。相比於改變迎合,重新定義要更加直接高效。

無論是新零售還無界零售,都是在試圖重新定義零售,並且將自身的電商業務體系放到被定義的零售概念中。這樣,核心還是自己,不用改變,並且還可以藉此調度更多周邊資源,以此化解消費升級所引發的對傳統電商業務的一系列挑戰。

作為電商領域的革新代表,網易的觀點與阿里京東比較起來,有非常鮮明的區別。丁磊提出了“新消費”,基於消費環境和用戶消費價值觀的改變而提出,網易考拉和網易嚴選也相對更加明顯地是從消費供給側和消費者需求側雙向出發。比起阿里京東的定義式應對,網易採用的則是順勢而為的策略。

網易的行事決策風格一直與創始人丁磊的做事風格有很近的影響,丁磊似乎並不熱衷於用一些似懂非懂的新詞,去重新定義一些領域,相比於激進的開荒者,丁磊更像是一個創新的引領者。比如在互聯網初期免費提供網友20兆個人空間而獲得了網易的初期成名;當遊戲代理嶄露頭角後果斷側重自研,收穫精品遊戲紅利至今;當音樂領域一片紅海時以音樂社區切入後走紅的網易雲音樂……丁磊懂得抓住時代變化的紅利,而不是從定義中獲得機會。

巨頭的三維尷尬

作為電商領域的絕對霸主,阿里或許從來沒有這樣焦慮過,即便是當年打eBay,阿里也沒有這麼應接不暇。時代變化,一轉身,自己變成了會虎視眈眈顛覆的對象。

低維失守。消費升級的客觀趨勢,阿里也在努力改善自身的平臺品質定位,但大船掉頭難,阿里稍微把門檻往上抬了抬,便飛快地跳出一個估值已達百億美金的拼多多,這也足以顯示出阿里想要轉型所面臨的的巨大風險。阿里可以接受自己損失一點業績,但不能忍受有人妄想接管自己的地盤。上個月初,阿里巴巴對外發布了《2017年阿里巴巴知識產權保護年度報告》,直接指出原淘寶網的製假售假商家已轉移至微信和拼多多,輿論打擊,阿里傳統打擊戰術的代表。

中維拼殺。阿里升了半個維度,掉出一個拼多多。同時,也更加直接面對了老對手京東。阿里和京東都是流量型電商,這也是拼刺刀的直接武器。京東要與阿里剛正面,必然要拉騰訊入場,所以一串眼花繚亂的入資併購開始了,萬達、家樂福、永輝、海瀾之家、銀泰、蘇寧、三江、聯華……流量窪地的線下,已經被搜刮的所剩無幾。瘋狂投資的背後不見得都是高超的戰略眼光,也或許是因為在阿里和京東的同緯度競爭中,線上無法提供安全感,要去線下把盤子鋪大,把風險分散。隨著更為激烈的正面競爭,也迎來的阿里和京東更為直接的公關戰,甚至馬雲、劉強東直接站在臺前喊話。

阿里和京東再一抬頭,上面還有一個維度,是以網易考拉和網易嚴選為代表新晉消費升級代表電商平臺(品牌)。有了拼多多在後面虎視眈眈,阿里和京東沒有再繼續向上提高維度,而是派出了天貓國際、淘寶心選和京東全球購、京造去進行防禦性干擾。升維打擊的難度要比降維攻擊難得多,頗為巧合的也是,就在昨天,中消協發佈了《2017年“雙11”網絡購物價格、質量、售後服務調查體驗報告》,對處於高維領域的跨境電商進行了掃射式“點名”。儘管鬧出了公佈的“不存在”的商品實際是存在的這樣的烏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波點名的殺傷力度還是很可觀的,而恰好又趕在的春節前這樣的“黃金窗口期”。

無論是拼多多被“專項射擊”還是跨境電商被“集體掃射”,總之得出了一句真理:觸碰巨頭的奶酪,代價總不會很輕鬆。況且,這隻能算是“提醒”。

阿里京東定義了武器,但網易定義了戰場

巨頭在著重把關注度聚焦在“武器”上,即“人、貨、場”,比流量、貨品數、空間場景。當然,這確實是巨頭的優勢。但網易的聰明之處在於沒有被對手牽著走,網易還是從用戶心智出發,從消費環境出發。相比之下,網易具有阿里和京東的明顯優勢是,公司的品牌美譽度勢能,這也是網易多數產品具有忠實粉絲的原因之一。網易電商意識到自身高維的優勢,避開和巨頭拼武器,直接上升到戰場層面——用戶心智。告訴用戶什麼是好的,你需要藉助電商過更好,更有品質的生活,這讓阿里和京東的武器啞火。

目前網易電商的規模已經達到百億規模,對於阿里和京東的電商規模來說,還只是冰山一角,但電商有最為成熟的用戶認知基礎,從0到1是線性成長,從1到N則可以到達指數速度進階,所以目前一定是網易電商被對手盯的最緊的時段,也註定會遇到很多意外的阻礙和麻煩。

理論上,以現在的發展趨勢,阿里、京東、網易很難在單純的電商對抗中正面交鋒。但如果真的面對面剛起來,或許在有著21年發展史的網易面前,阿里和京東,都是弟弟。

網易電商來了,巨頭們會剛正面嗎?

(網易考拉對中消協調查報告的公告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