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影视剧制作的理智与情感,只靠大数据能搞定吗?

影视剧制作的理智与情感,只靠大数据能搞定吗?

传媒大眼导读

因为好莱坞大片在国内疯狂揽收票房,国产电影就陷入对特效和大场面的痴迷。

因为台湾“那些年”轰动的青春纯爱电影,内地影人一度在“致青春”的路上迷失了方向。

因为仙剑、古剑系列的成功,国产玄幻剧硬生生挤掉了传统武侠片,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古装剧一大流派。

因为《欢乐颂》和《我的前半生》引发的全民热议,让2018年成为都市情感剧的井喷之年。

影视剧制作的理智与情感,只靠大数据能搞定吗?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影视行业的盲目跟风,实则却是业内有依据有考量的“理智”之举。这份依据便是各类层出不穷的“大数据”。而这些不断细分的数据,似乎让影视作品有迹可循,它可以根据观众的真实反应,捕捉人群兴趣点,让产出方根据受众需求,精准提供到市场最感兴趣的部分。

对资本来说,有这些数据作为支撑,至少有了保底的安全感。但却直接导致创作的根基不再源于灵感和表达渴望,而是变成了对计算公式的匹配。影视作品在大数据的理智分析中逐渐走向精细化和标准化,可同时却逐渐失去了不可控的情感冲动带来的艺术价值。

《小偷家族》上影节一票难求,

艺术性正在成为核心竞争力

大数据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既提供了便利,也催生了依赖。而影视行业不同于其他单纯的商品产出行业,也许大数据可以根据过往需求算出收看惯性,但却无法提供惊喜。

于是我们发现套路化的大片越来越多,叫好又叫座的却越来越少,而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往往属于敢于跳出固有成功模式的异类。对比最为明显的,非近期戛纳和上海两大国际电影节模式。

影视剧制作的理智与情感,只靠大数据能搞定吗?

在刚刚过去的戛纳电影节上,因为主竞赛单元的最终PK里,韩国李沧东导演的电影《燃烧》和日本是枝裕和作品《小偷家族》的激烈竞争,使本届戛纳电影节在亚洲的存在感再创新高,这两部电影不约而同的将视角聚焦在阶级固化下底层民众的孤独,一部绝望一部温暖,一部打破场刊场刊纪录,一部拿下金棕榈。

被称为“艺术奥运会”的戛纳关注的是好莱坞之外,电影剔除商业化制作模式后的另一维度。但令人惊喜的是,《燃烧》和《小偷家族》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关注。目前《燃烧》资源已在网络流传,豆瓣打分人数近4万,远超同期院线上映的《猛虫过江》、《我是你妈》,以及前段时间较为火爆的《21克拉》和《脱单告急》。

影视剧制作的理智与情感,只靠大数据能搞定吗?

《小偷家族》更不得了,在据传内地即将上档的情况下,上海电影节上还是一票难求,官方购票渠道30秒内抢购一空不说,黄牛票都已炒至过千元。而在日本国内,《小偷家族》也是票房冠军,甚至超过了漫威的商业巨制《死侍2》,连片方对此都表示惊喜。也许套路之外无法被计算的艺术性,正在成为影片的核心竞争力。

大数据具有“滞后性”,

国产影视同质化问题严重

现如今,是要拍摄一部自己想拍的片子,还是拍一部观众需要的片子,这个问题的难度对于创作者来说,简直不亚于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能把二者合而为一当然是最佳选项,但这个问题往深了说其实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取舍问题。除非甘心被贴上小众标签,否则很难有足够的勇气脱离主流的审美趋势。

相较于对作品艺术性的把控,毕竟后者更加安全也更加简单。这种安全感与操作便利性的提供者,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大数据,你的搜索记录、浏览记录、购买记录都在生成你的需求,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娱乐追求。各类视频网站的作品播放量,甚至什么时间调台什么剧情快进都能总结成数据,得出什么人喜欢看什么的结果似乎顺利成章。

影视剧制作的理智与情感,只靠大数据能搞定吗?

这看似一种行业标准的完善过程,但实际上却在驱逐影视作品本应包含的艺术价值。在全球影视产业都在寻求内容破局之时,国产影视却依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大数据喜欢流量明星,年轻的偶像们就纷纷取代专业影视演员成为领衔主演;大数据喜欢IP,小说网站点击量高的作品版权都快被买空了。

如此惯性操作产生的后果也显而易见,同质化的作品越来越多,一下子都是大女主,一下子都是青春偶像,又一下子都是都市情感。因为大数据来源于观众的过往行为,通常具有滞后性,但影视作品不同于其他商品,此前的作品再好也是看过的,新鲜感在精神娱乐中占有很大比重,这又恰恰又是与大数据算法相互矛盾的地方。

大数据只能产出“商品”,

国产大片的商业价值却难兑现

如果说大数据兴起时,尚可以为创作指明方向,那么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变成一种负担。创造原本应该源于灵感,源于冲动,源于对美好的发掘或者对现实弊端的揭露,而在

大数据滥用的当下,创造变成了生产的一道工序,集齐了观众感兴趣的几大元素就可以形成作品,这也导致影视作品已经逐渐成为标准流程下的商品。

影视剧制作的理智与情感,只靠大数据能搞定吗?

创作本身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边缘化,资本运作、明星、营销都挤占了内容发展的空间。一边是模式化的商业大片频频遇冷,一边是小众的艺术电影不断制造出的惊喜。越来越多的实例告诉我们,影视的艺术属性是不应被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复制性才是影视作品的商业价值出口。

从院线情况来看,《战狼》和《红海行动》正因为近些年战争、军旅题材较少,才能够在上映后迅速引发观影热潮,也因为对内容的把控导致成本大、难度高、耗时久等诸多问题,才没能在成功后引起疯狂的跟风行为。

影视剧制作的理智与情感,只靠大数据能搞定吗?

电视剧市场也是一样,每一部大热作品都是当时收视范围内的“小众”,它们成功的数据成为后来者出发的基础,但数量与质量却很难形成正比。当商品的商业价值难以兑现,大数据的产物也就变成了两头不讨好的鸡肋。

不夸张的说,近几年业内对于“数据”的盲目追求和信任,将在本年度形成一次强力的反扑。最直观的便是半年已过,绝大部分影视作品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下,真正的爆款依旧遥遥无期。而行业背后的天价片酬、阴阳合同以及华谊股份质押风波,已足够敲响警钟。

但如此低迷的发展态势,也许正是行业触底反弹的绝佳时机。大数据的商业化之路受阻,也许会还给影视创作一些感性甚至疯狂,让内容回归表达本身,让我们看到更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影视剧制作的理智与情感,只靠大数据能搞定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