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呢?

杜耀雨


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坦,仄就是曲折。

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其将四声进行二元简化,使其基本能满足诗词的声律要求。



平仄的划分非常简单,就四个字,非平则仄。也就是说除了平声字外,其余上声、去声、入声字都属仄声。而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分派各声。所以依《中华新韵》规则,第一,第二声(上、下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庂声,就这么简单。

记得初习诗词时,半小时就能分清古音的平上去入四声了,当然,这有懂粤语的优势,但普语地区的,大不了就是多记几十个派入平声的入声常用字,能有多难?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这称为格律,这也不难,律句句式正格的也就四句(五律句去掉头两字)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然后,通过粘,对就可组成各种律绝格式,根本不用背记。



难点的就是在实际应用中,你能做到说出一个句子,就是基本合律的。这点就一定要通过创作训练提升了,我说过,在头条做对联,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也说过,这个月,要开个头条号和大家分享做句的训练方法,并且和大家一起做句对句。学诗词创作,我以上写这么多,可以说都是废话,这类文章,你看一万篇也对你的创作没有什么帮助,只有真正拿起笔,你才可以通过做句,对句去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从而做出流畅合律的诗词。

从零开始学诗词,有兴趣的可关注我,本月会开始分享。


诗词书院


一、我们的宇宙中无不存在着节奏与音律,日出日落、年复一年,这是大自然的节奏!我们每天说的话、吵的架!给小孩儿起的名、和亲爱人说的亲密的情话,这里边无不存在着节奏和平仄(即音律)。只是我们不注意、少体察,但您时刻在不自觉的运用着!😁

二、如您认真体会一下,我们走路时步伐的节律是否很美、很顺畅?稳定和谐的步律不但使人很偷悦,也可使人很省力!但它有一个缺点,就是时间一长就枯燥了。😁

三、写诗的平仄运用就像我们走路时的身体动作:上下身与左右身动作相反,即是最基本的平仄规律。当上身是第一句时:仄平仄平仄,同时下身相对;平仄平仄平。但老这么走下去就听烦了!要有变化,要艺术美感!总之,要把走步变成舞步!这就形成了古人总结出来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只是让初学者少走远路的捷经之一。为了写出自己想写的意思,也可不非得遵守!😄😁但为了您走步不顺撇,😁也得注意一些个😁。

总之,天地分陽阴,汉语有平仄。节奏分强弱,音节有顿挫。洋话因不分强弱平仄,洋人说起话来都挤眉瞪眼,五官挪位!那是为了要强调他的语气😁而说汉语就不用这么表情夸張了。咱们写诗讲究平仄,只是为了更艺术化,使语言更有感染力!吟诵起来抑揚顿挫,更好听而已!😁😄

以上愚见,止增笑耳!😁😁😁😁



避秦圃散人


”诗,往终极里说,就是寄托自己情感的文体。

诗的两个方面——内容美、形式美

诗是艺术,内容美和形式美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二者并无轻重之别。固然,内容决定一首诗成就如何,形式决定一篇文本是不是诗的范畴。

诗的内容美

一个人的经历、学养、识见、襟怀通过情感的波动流露出来,就是诗的内容。经历越丰富,学养越深厚,识见越超卓,襟怀越伟大,诗的成就也就越高。

诗的形式美

想要表达前面所说的内涵,需要有一个前提,作者要有足够的「技巧」来支撑其情感的流露。「技巧」正是构筑形式美的途径。”

从以上摘录的文章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诗词的写作只有确定了这些最重要的部分以后,再谈诗词的平仄才有了意义。当然,诗词的格律就如同《道路交通安全法》,我们一定知道——既然想上高速路上参与公共交通,那就必须遵守《交通法》;换言之,既然我们要写格律诗词,那一定得按照诗词格律里的平仄谱来写,这时候谈诗词的格律和平仄才有了意义。否则,我们在连继承都做不到的情况下,还敢奢谈什么“改革和创新”?

由此可见,光拿平仄堆砌出一堆华丽的词藻,是构筑不成一座诗词艺术建筑物的。所以我们可以初步下一个结论,那就是:诗词的意境、情绪和表达的思想,永远是诗词写作的终极目的和灵魂——这就是诗词写作目的和手段两者应该摆正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夏夜流萤伴虫鸣


这个问题我已经收到头条两次邀答了,再不回答就说不过去了。坦率地说,我是学工的,对诗词平仄格律知识没有深入学习研究,后来到政府部门工作,也基本不涉及诗词。自从去年秋季加入头条后才开始学习写作近体诗,逐步了解了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要想熟练掌握不是一件易事,必须不断深入学习,勤加练习。

刚开习作时,为了避免出错,我采取了笨办法,按照平仄格律四种格式,先写出原稿,然后再对照基本适合哪种形式进行修改。这样费时费力,但对于加深对格律的认识,避免犯原则性错误,提高对格律诗的立意、意境,语言等方面的运用,都是有收获的。通过学习师友们在悟空回答中的经验,和老师的讲课,以及查看资料,已经学会了按照格律诗的规律来写,不再用笨办法了。有时在火车上,旅游景点也能进行习作了,有的习作已经发布,可能有些朋友已经见到了。关于韵律,我用的是中华新韵,对平水韵尚未及学习。

今天的回答,是向悟空和师友们汇报学习情况,欢迎大家多加指教。

谢谢!


用户泰和


律绝的平仄格律概念

调配平仄声调以加强诗歌的音乐美,是古典格律的精髓。本章着重讲解律绝中的平仄格律概念

平,平指平直,为平声调汉字。按普通话划分的中华新韵,将平声分为阴平(ā)、阳平(á),两种声调;古人使用的平水韵(中古音)将新韵中的阴阳两声并称为平声。

仄,仄指曲折,为仄声调汉字。中华新韵分为上声(ǎ),去声(à),两种声调 ;平水韵(中古音)另加入声,共三种声调。

由平仄不同的汉字根据一定的规则,排列出诗的格式,这种规则就是格律中的一项。

格律

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等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律要求。

格律是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外国诗歌也有自己的格律;格,通俗来讲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韵。

来由

格律本来自音乐,在音乐散佚后,经研究者总结古诗歌的共同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

古今声调演变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入声

唐宋时期,官方使用的语言系统为中古音音系,不同于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话音系。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至普通话全面普及,入声全部分入新韵四声中,如下图: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区别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 去声是降调, 入声是 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 不平就是仄”。

本文由诗词轩整理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然,平仄声在文学体裁中的使用,并非只有格律诗,下面我们以实例的方式,来看一下平仄声历来出现在哪些体裁中。

举例

清·诗钟

◆有无·七唱

有心立说垂青史,无计营生愧老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世有牢笼谁就范?天无绝路我行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餐有泪下稀粥,六月无钱买短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人行有我施主,万卷书无肯得鸡。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神游天国有仙鹤,身在江湖无湿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雨打茅蓬皆有眼,鱼游涸辙殆无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旷世奇才何处有?长篇小说大师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明·对联

◆一轮明月;四壁清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一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元·曲

注:⊙可平可仄,●为仄,○为平,△为平声韵,▲为仄声韵。

◆双调·步步娇·商挺

绿柳青青和风荡,⊙●○○○○▲

桃李争先放。⊙●○○▲

紫燕忙,⊙●△

队队衔泥戏雕梁。⊙●○○●○△

柳丝黄,●○△

堪画在帏屏上。⊙●○○▲去

◆双调·殿前欢·卢挚

小楼红,●○△

纱窗斜照月朦胧。○○○●●去○△

绣衾不耐春寒冻,●○●上●○○▲

簾幙无风,○●去○△

烟消宝鼎空。○○●●△

难成梦,○○▲

辜负了鸾和凤。○●○○▲

山长水远,○○●●

何日相逢?○●去○△

宋·词(长短句)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中中平(韵),〖中中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中中平(韵),〖中中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平(韵)。

注:〖〗:例作叠韵;中,为平仄不论。(下同)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中仄中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韵)。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韵)。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平仄(韵),〖平仄(韵)〗,中仄仄平平仄(韵)。

唐·格律诗(所例为正格,个字会有出入)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汉·骈文

注:0为平声字,1为仄声字,-为虚字

◆清·纪昀《绛云别志序》

生生世界,转若飚轮;种种因缘,幻如泡影。(0011,1100;1100,0011)

莺飞草长,人间多早谢之花;桂老蝉寒,天上无常圆之月。(0011,00-1100;1100,11-0011)

伤心黄土,几玉碎而珠沉;埋骨青山,终金销而石泐。(0011,-11-00;1100,-00-11)

……

看完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由现代四声写的诗词叫做新韵诗词,由古代四声写的诗词叫做古韵诗词。由于在把入声字分类时把一部分的入声归入了平声,所以对于用古韵写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不过,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简单了解平仄声于各文体的运用形式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关于格律诗的平仄安排中的音步节拍概念:

汉字一字一音,诗句中的音节,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为一顿,语言学称为音步。每两个字为一个音步的称为双音步。每一个字为一个音步的称为单音步。

音步的排列变化大致分为两种,一种由格律句式变化而产生,另一种由词语结构变化而产生。

按格律句式论:

五言诗句有三个节拍(第二字、第四字和末一字)。

例:仄仄/平平/仄;简写为221结构

七言诗句有四个节拍(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和末一字)。

例:平平/仄仄/平平/仄;简写为2221结构

总结: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不管句内平仄如何变化,按格律句式论,都是双音步在前,单音步最后。

因为,每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和单音步是每个音节的节奏点,一般称为节拍或拍子,在音韵中,节拍很重要,是音之节点,此处的声调轻易不允许有变动,而非节点的位置,声调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有所变动的。

故而派生出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律诗口诀。也即五言的一三位置的字,七言一三五位置的字一般可忽略其平仄声调。五言的二四位置的字,七言二四六位置的字是不可轻易变换平仄声调的。

按词语结构论:

五言诗句由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组成,单音步可以出现在第三字位,或第五字位。

例:

单音步在第三字位:渡头/余/落日;简写为212结构

单音步在第五字位:白日/依山/尽;简写为221结构

七言诗句有三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单音步可以出现在第五字位,或第七字位。

例:

单音步在第五字位:谁家/新燕/啄/春泥;简写为2212结构

单音步在第七字位:东风/无力/百花/残;简写为2221结构

总结:

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不管何种结构,音步变化多在后三字中产生。单音步产生于前三字的,十分少见,非正格。

关于字和句的平仄格律,都与节拍有紧密的关系。概括地说有三点:

1、每句中的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平声仄声字要交错使用;

2、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句中凡属节拍(不包括句末一字)用的平仄声字,两句要互相对立,不能相同(主要看每句的第二字,因为第四、第六两字使用大拗手法时,平仄会产生变化,后文会作详解);

3、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的平仄声字(不包括句末一字)两句要相同。(折腰体除外,后文会作详解)


诗词轩


诗言志、传情、抒怀。写诗词过于合律,追求平仄我认为是南辕北辙,没有意思,没有意义。好诗歌不合格律平仄,只要给人以美的享受,照样脍炙人口、流传千古。这首《登黄鹤楼》


就不合格律。“空悠悠”和“鹦鹉洲”既不“粘连”也不合平仄。
这首更没有办法看,如果不是王维的作品,我会怀疑是现代业余爱好者的习作。(得罪,得罪)

我们不要死板苟泥于古语,因为古音也在不停地变化,好作品都一个时代写一个时代的人事。古诗词讲究格律、韵脚、平仄是为了诵读朗朗上口,吟唱旋律优美。到了当代普通话普及,平仄就需要按当代规则写诗为当代人服务。当代字发四调,如下图。


阿(阿房宫)鹅(白鹅)恶(恶心)鳄(鳄鱼)

平声、上声为“平”;去声、入声为“仄”。

简单吧,😄!永远心怀诗意,关注小编王开江,谢谢。


NaLi哪里哪里


我对律诗平仄的理解是:

“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仄”,就是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在吟诗上,平声长,仄声短。

律诗无论是七律还是五律,其基本格式只有两种:一是仄起式;二是平起式。这两种起式中,又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的。律诗都有规律性,下面以七律为例:

1.仄起式

甲.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乙.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甲.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四首七律格式,每两句称为一联,一首诗共四联。其中每一联中,第一句称为出句,第二句称为对句。无论哪一种,其基本规律有三:1.四首共32句,每句从横向来说,不管它千变万化,其第一字到第六字只要记住“一三五不分平仄,二四六总要分明”就行了。也就是说要记住每句的第二、四、六字要分明,即分出“平仄平”或“仄平仄”(其中第二字与第六字都是相同的),这是不能违反的;而第一、三、五字不要管它了。2.凡是首句入韵的,其每首诗的每句第七字纵向顺序排列都是:“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凡是首句不入韵的,其每首诗第七字纵向顺序排列都是:“仄平仄平仄平仄平”。3.每句“二四六”从纵向来看,都是对称性和反对称性。例如仄起式,所有第二字往纵向看,其顺序都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所有第四字往纵向看,都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所有第六字往纵向看,都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而平起式的都是与仄起式相反的。很有规律性,非常容易记住。

以上七律平仄格式,从哲学上说,反映了对立统一规律,有规律可循。至于五律、七绝、五绝的平仄,那就更容易学了。

以上是笔者的实践体会。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一、分清平仄,汉语拼音中第三声、第四声均是仄声,入声字全部算仄声;第一、二声大部分是平声、(少数入声字除外,另外列表公布,大家记录熟用即可)。

二、平仄分布规律是2、4、6、8、10等双数位置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相反,(左右要相反,2、4;或者4、6位置左右同平声,同仄声,叫失替,不允许)。位处1、3、5等单数位置的字上下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不管他,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平声。

三、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词性要相同。

四、上联最后3个字不能连续用仄声,下联最后3个字不能连续用平声;不要无规则出现同一个字,不重复用,复词除外,如:朦朦、缕缕等。

五、同义词不能对同义词,如中国不能对神州,这叫合掌,是毛病!

六、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结构要相同,如联合词组要对联合词组,如:千家万户可对三教九流,惊天动地可对泼墨吟诗。

七、上下联字数相等、联意相关。

八、长联中上联倒数第二句结尾一字要平声字,下联倒数第二句结尾一字要用仄声,由兩句以上组成的对联均算长联。

九、大家把这新八条收藏起来或抄到纸上反复背诵丶熟记在心,大胆运用,方可一周之内学会自作楹联!


驼城明月戏清风


诗歌中的平仄如何把握?说实话,我从不考虑它的平仄。只是在十几岁时,我看毛主席诗词,我父亲谈了一下平仄的要领,上毛主席诗词课时,老师也没讲平仄的要领,那个时代,哪个人敢评论毛主席的平仄?所以到现在,不论看什么诗歌,我都不在乎他的平仄。再说对对联,哪个人看对联去议论平仄,看了就走。只是学术讨论的时候才提到平仄。有的题主出上联时就提平仄,我就不会去对。


小满577828


只要爱好诗,平仄无难事。最简单浅显的一是按现代汉语拼音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二是把握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七言,五言为一三和二六)即一句中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忽略平仄,而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该平则平该仄则仄。三是注意三平尾三仄尾,即一句诗的后三字不能三平或三仄。四要留意入声字,入声字皆为仄声。五要注意出句和对句的平声字词要对应,即平对仄仄对平。这只是入门。……我相信,只要勤学恳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但在我们没有完全把握的前提下发表习作,请勿怱怱标明“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免人笑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