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信息化建設從無到有,告別管稅“人工時代”

本微訊 改革開放為新中國打開了走向現代化的大門,也使稅收工作邁上了高速發展的軌道。40年後回看稅收事業發展歷程,可以得出一個相對清晰、確定的結論:稅收現代化建設與稅收信息化同步升級、上臺階;而二者結合積蓄的力量,在跨入新世紀後,得到了充分發揮。但40年前對收稅人來說,提起“四個現代化”,那肯定與“稅收現代化”沾不上邊。沒見過電腦,當然做夢也夢不到有一天會用電腦來管理稅收業務。而今,進門上網、出門串戶,筆不開票、手不沾錢,已成為徵稅人和納稅人的工作常態。

回顧稅收改革40年,1994年稅制改革依然是轉折點。從那時起,當新的稅收徵管模式提出“以計算機網絡為依託”,稅收信息化建設,一走走到今天。信息化對稅收現代化建設而言,起初只是一個便捷工具,此後上升為稅收徵管的工作平臺,當前已上升成為包括整個稅收工作的信息資源;信息化的每一步升級都向下兼容,也標誌著稅收現代化建設水平的升級;信息化同時是稅收現代化建設質量一直向上的投影,引領著稅收現代化建設的走向。

應時而生,在空白中起步(1979至1994)

1979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省稅務局成立。1983年,省稅務局升格為副廳級,仍歸屬於省財政廳。隨後,各地、市、州、縣稅務局陸續恢復成立。1986年,省稅務局與省財政廳分設。

在這個階段,稅務系統計算機應用非常少,主要應用於計會,通常只是進行報表統計和打字。全國各地使用最基礎的BASIC語言編制各種報表程序,滿足簡單的統計彙總功能,之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出現了DBASE單機版數據庫,數據存儲功能得到加強,以後又先後推廣使用了GTPS、KTPC等會統處理軟件,大大提高了報表的存儲功能和處理功能。當時的稅收徵管模式是“一員到戶、各稅統管,徵、管、查一人負責,上門收稅”,各單位對信息化的認識和應用水平普遍不高,計算機設備配備非常有限,沒有網絡工具。

1990年,全國稅務系統第一次信息化工作會議在廣東西樵山舉行。此次會議首先解決的是國家稅務局“小馬拉大車”的狀況,並提出了組建國家稅務局系統計算機人才隊伍,加強計算機信息化建設的工作目標。稅務系統使用的數據庫開始由DBASE 向功能更高的FOXBASE 或FPXPRO發展,程序設計基本上用數據庫系統本身的工具,文件共享級訪問,簡單口令控制,數據庫沒加密。同期,國家稅務局決定進行全面徵管改革,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徵、管、查三分離”和納稅人主動上門申報納稅的徵管模式,企業的數據信息直接輸入到計算機,一切數據透明化、公開化,專管員收稅的方式被取消。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參加稅收工作的幹部可能還有印象:當時因為大多數人沒見過今天的微型計算機,好多基層稅收管理人員把 “計算機”與“電子計算器”混為一談。相對於“計算機網絡”這個名詞,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幹部,才能在科普書籍上讀到另一個稱呼——“信息高速公路”。

從我省稅務系統信息化建設歷程來看:甘肅稅務系統的計算機應用工作在1985年之前尚處於空白,稅收徵管手段停留在“算盤時代”,長期處於手工徵稅、手工管理的落後狀態。1985年底,甘肅省稅務局配備了第一臺微型計算機,機型為IBM PC/XT,首開我省稅務系統計算機應用先河;到1989年底,全省計算機應用人員僅有14人;到1992年底,全省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發展到30餘人,操作員200多人。也就是說,相對於號稱“萬人大軍”的稅務系統來說,基層一線稅務人員很難見到、摸到計算機。

這一時期計算機從會計部門走向徵管部門,各地開始開發面向基層的應用系統,建立了納稅人簡單的檔案管理,對稅務登記和納稅申報資料進行保存。稅務人員對計算機的認識有了一定提高,計算機應用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計算機應用逐步推廣到基層稅收徵管一線,提高了計算機管理稅收徵管的能力。

順勢而為,在改革中壯大(1994-2000)

1994年初,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刻的一次稅制改革開始實施,將稅種由32個減少到18個,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1995年底,國家稅務總局提出了“以自行申報納稅和優質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託,集中徵收,重點稽查”的徵管新模式。其特點在於由過去的分散型、粗放型管理向集約型、規範型管理模式轉變;由傳統的手工操作方式向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方式轉變。這一徵管模式的最大亮點在於,一方面,確立了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制度,納稅人從被動納稅轉變為自主申報,而稅務機關只負責管理、監督和服務;另一方面,引入了以計算機網絡為依託的稅收管控體系,徵管模式從“人工時代”進入了“人機結合時代”,人為因素大大減少,規範了稅收執法,提高了稅收徵管的質量和效率。

甘肅國稅的徵管改革從一開始就和信息化建設緊密相連,信息化從一窮二白(資金匱乏、專業技術人才奇缺)起步雖然艱難,但卻正是信息化為稅收徵管水平逐步的提高,搭起了向上攀升的堅實階梯。1996年年底,為了建立新的徵管模式,全省列入徵管改革重點範圍的63個縣市區局共建成辦稅服務廳62個,已運行40個;95%以上的企業、90%左右的個體戶實行了自行申報納稅;縣城以上稅務機關基本上實現了集中徵收,方便了納稅人,為納稅人服務的觀念正在逐步增強;計算機正廣泛運用於稅收徵管,全省已配備計算機1200餘臺,徵管手段不斷改善,辦事效率逐步提高;新的內、外設機構協調配套,運作良好。

相比改革取得的初步成就,尖銳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信息系統軟件的滯後,成為稅務系統信息化建設的“瓶頸”。加強自有軟件開發成為稅務系統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工程,1995年以前的近十年時間,由於稅務系統、國稅系統先後使用的軟件包括國家稅務總局下發軟件、通用軟件和自行開發軟件,並在實踐中不斷擴大計算機應用範圍,各地在軟件開發中“一哄而上,重複開發”的現象也比較普遍,這種現象固然精神可嘉,但由於各種軟件的操作系統與開發平臺混亂,信息編碼不統一、不規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數據資料不能共享,限制了部門之間的有機銜接,造成了計算機功能、作用的嚴重浪費,充其量只是個人、小部門或小單位處理日常事務的“便捷工具”。這種狀況也使統一全省徵管軟件的需求更為迫切。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稅制改革初期出現的前述問題,甘肅省國稅局自主開發全省統一徵管軟件的GSTAX,並於1997年7月1日成功上線運行,1998年底推廣到全省。在2000年全省“稅收徵管質量年”活動開展後,又開發掛接了《普通發票電話語音錄入及搖獎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