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样看待脸书数据泄露事件?

一只巨蟹狗


日前,外媒wired刊文称,因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新关税引发的贸易战或许会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球,但在其看来,当今最重要的战争却不是这个,而是另一个更“温和”的冲突--一场关于数据保护的新冷战。

尽管Facebook和Cambridge Analytica的数据危机被认为是这场酝酿已久的冲突的最新、最热导火索,但这种紧张的气氛却可能会在今年5月25日得到进一步升华。那一天,欧盟最新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简称GDPR)》将正式推行。

上一次冷战主要围绕美国和苏联的世界霸权竞争展开,不过两者的竞争不是在战场、军队而是在西方世界的生产力。前者通过向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供应电视机、汽车、政治自由获得了胜利,后者则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说,为公民提供最多的那个社会赢得了胜利。

在新的冷战中,争夺的焦点却变成了谁来控制数据。一方认为个体拥有控制自己个饭数据的权力,而另一方则相信个人数据可以在开放市场中进行交易。

对于欧盟来说,他们选择的是维护个人利益。即将出台的GDPR就明确地表达出了这个观点,它就欧盟国家的数据保护规定作出了规定另外还要求在其地区运营的各企业都要遵守他们的新规,不然的话就要面临高额罚款。根据早前已经曝光的信息了解到,罚金最高值将可以达到被处罚公司全球营业额的4%或是2000万美元甚至更高。欧洲方面认为,用户有权清除与之相关的数据、他们拥有被遗忘的权力。但在美国情况则完全相反。那里的大型企业将个人数据作为获取利润的手段之一,并且那些展开该类型业务的公司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控制。

简而言之,一种意识形态将对个人数据的控制交于个人手中,另一种则交于企业。(另还有第三种即由国家控制)。

对数据保护的不同观点使得对主导地位的争夺之战将在不久之后就会展开。随着贸易日益全球化,越发明显的是,获取跨国个人数据太过容易。

而在GDPR生效几周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欧盟这套新规将占主导地位。衡量这种主导地位的其中一个标准是世界其他国家意识到欧盟数据保护标准优势以及采纳的速度。据悉,现在欧盟官方承认的GDPR使用国的数量正在稳步增长,另外韩国和日本也将很快也会加入。就欧盟领导者而言,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设立一套全球标准。欧盟司法专员Vera Jourová去年曾称:“隐私对于我们来说是头等大事。”这也意味着那些想要跟这个强大经济集团展开贸易的国家都必须要遵守新规。

即便在美国也有迹象表明,那里的一些人也开始接受这套要求更高的数据保护标准。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叫做“隐私护盾(Privacy Shield)”的项目能让美国公司证明其数据保护工作符合了EU的新标准。另外一些最受用户信任的公司也开始不遗余力地表现出对其他国家人民数据权的尊重。与此同时,一些州也建立了类似于GDPR的法规。此外还有一些公司则愿意以较大的代价来调整自己的数据保护措施继而满足GDPR的要求。由此可见,美国商界对统一数据保护制度还都是比较赞同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欧盟的这套新规的推行就能通行无阻了,实际上仍有好几股强大的力量对此持反对态度:首先,许多美国企业都不愿意做系统性调整,像Facebook、Google、亚马逊等巨头公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用户个人数据交换的基础上,或许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那样,任何尝试遏制消费者数据使用的动作都将致这些支持广告的互联网公司于危险境地;其次,由于美国议员需要花大把的经历处理党派斗争,所以他们很难通过任何形式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仅靠来自公众的压力无法让这个国家全面修订一套这样的法律。

然而这一切可能会发生变化。由于Facebook和Cambridge Analytica的数据丑闻似乎已经引发了公众、政府对Facebook数据保护工作的关注,至于是否会起到实质性效果则还有待观察。

或许2018年的春天未来可以被铭记为让隐私权被成为基本人权的历史时刻,又或者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罚款、诉讼和政治压力之后一切都不会发生变化。这场“数据保护冷战”的结果如何只有时间能够告诉我们答案了。


cnBeta


这两天扎克伯格因为脸书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被叫去国会参加听证会,接受来自几十位美国议员长达5小时的“拷问”。在会上扎克伯格的各种发言,乃至细微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全球网友的广泛关注。不过这一场询问下来,真正切到实处的问题似乎没有多少。毕竟这场对话的双方,一边是不懂政治的互联网大佬,另一边是不懂互联网的政治大佬,各自的专业领域相差甚远,电波相当不和,许多议员还在纠结FACEBOOK这个“高科技”玩意儿到底是如何运营的。

所以一场听证会下来,已经有网友纷纷调侃“小扎同学正经历着每个年轻人最害怕的事:努力给老年人们解释高科技的东西要咋使”,许多网友的关注点也跑偏在了扎克伯格和议员之间闹出的尴尬亮点上了——似乎FACEBOOK上5000万用户数据泄露的阴霾已经悄悄散去。

然而实际上,这块阴影不仅没有散去,如果你稍微查询一下类似的消息,就会发现不仅仅是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电商平台,甚至是手机厂商,都曾面临或正面临这各种信息安全问题。

【搜索引擎:谷歌】

【相关事件:被指垄断,欧盟要求搜索结果排名更透明】

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The Verge报道,在“脸书”事件爆发后,3月22日,曾在谷歌工作11年之久的信息安全工程总监迈克尔·泽莱夫斯基(Michael Zelewski)突然宣布离职,同时宣布离职的还有Twitter公司的首席信息安全官迈克尔·科茨(Michael Coates)。两位用户数量巨大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信息安全主管在这个风口浪尖纷纷宣布离职,有观点认为这或许与他们正面临的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不无关系。

甚至,有网友还翻出了谷歌以往的“旧账”。在2015年,欧盟委员会就曾质疑谷歌在搜索结果中偏袒自己的Google Shopping服务,涉嫌存在垄断。因此,欧洲的用户、监管部门和政客对谷歌提出了包括商业垄断地位和隐私保护政策等问题。最终,谷歌接受了来自欧洲司法法院关于被遗忘权的判决,相关判决要求谷歌根据用户的请求从搜索结果中移除关于他们过往的记录。至于通过搜索进行行业垄断这点,欧盟委员会如今准备起草新的法规,推动搜索结果排名更加透明。

【电商平台:亚马逊】

【相关事件:TA是怎么知道我的亚马逊订单的呢?】

作为一个跨国在线电商,亚马逊平台上丰富的商品种类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往购买,甚至办理相关会员。但在消费者下单时,往往需填写自身的诸多详细信息,比如姓名、地址、电话等等,这些信息一旦泄露,轻则各种推销广告扑面而来,重则遇上诈骗造成个人财产的损失。这两年,就有一些消费者质疑亚马逊信息泄露,导致他们被骗数万元。

去年有消息称,家住北京的彭女士接到一陌生手机的来电,自称是亚马逊的客服人员。对方先是自报了亚马逊工号和姓名,接着向彭女士说道她在亚马逊所定的货物已被退货。到这里,彭女士还留了个心眼,并没有立刻相信这位“客服”,但接下来对方又核实了彭女士的住址、电话、亚马逊的购物情况等个人信息,让彭女士最终相信了这位“客服”,随后在其引导下,被诈骗了总价值43万元人民币。而彭女士遭受的诈骗还不是个案,这种掌握了你详细信息的诈骗,实在令人防不胜防。

【手机厂商:苹果】

【相关事件:iCloud私密照泄露,你的银行账号也不安全】

有谁能说说自己第一个U盘是多大内存?小编还记得零几年的时候,一个500M的内存都一个普通的互联网用户用好久。而现在随着信息的爆炸,用户对内存容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如今32G内存的手机也常有人抱怨要定期清理内存,不然不够用。面对这一情况,苹果公司早在2011年WWDC大会上发布的一项全新云存储服务iCloud,能为用户提供更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并对设备内的通讯录、邮件、照片等私人数据进行备份。

虽然说苹果开发iCloud的本意是好的,但让它没有料到的是,这个云盘服务却在几年后给苹果带来了大麻烦。在2014年,美国多位女明星的私照被黑客曝光,受波及面相当广泛,包括“大表姐”詹妮弗 · 劳伦斯,“寡姐”斯嘉丽 · 约翰逊,以及金 · 卡戴珊都纷纷中招。而据泄露私照的黑客称,他获得的照片来源就是来自女明星们的 iCloud 账号,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黑客或许还能通过iCloud找到相关用户的信用卡等金融信息,进而对用户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而更令网友们担心的是,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普通人的数据隐私似乎越来越难“藏”起来了。毕竟现有的AI技术的应用,大多是建立在大数据搜集和深挖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平台背后对用户的数据掌握得足够多。而这样海量的数据一旦发生泄漏,平台的用户可能将面临与“裸奔”无异的现实。我们又该如何回避这样的未来呢?

答案是,从技术方面产生的漏洞自然是需要从技术方面进行弥补。

在这次博鳌论坛上,各方大咖针对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博鳌亚洲论坛的分论坛18【再谈区块链】中,迅雷的CEO陈磊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想法,“(把自己的信息、照片,视频)存在自己的家里,不要存到网上去。另外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为什么不把硬盘做到玩客云里面呢?你们只要把硬盘拔下来就可以了”。

陈磊的这个想法,其实就是让用户尽量将信息存储到本地,如果遇到风险问题可以一键关闭入口。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想法有可能实现吗?你别说,还真有。

拿这两年大火的智能音箱当例子,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数智能音箱是需要联网才能进行相关操作的,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把用户的指令上传到后台进行分析之后再予以相应的反馈。但这样就会导致用户的每一个指令数据都被后台了解,一旦造成数据泄露后果不堪设想。但如果智能音箱在离线的状态下就处理好了指令呢?那相关的数据就被保留到了本地,如果想要清楚数据也只用把本地资料一删就行。

而目前实现了这一技术的,正式曾经吃过一次亏的苹果,它的智能音箱Homepod采用的正式HomeKit的控制中枢,出于安全隐私方面的考虑,HomeKit不会采用云端联网模式,这就意味着不会有数据存储在云端,也没有任何分享途径。

苹果已经吃一堑长一智,更加重视用户的数据隐私,而这次“脸书”风云必然也将震慑到硅谷安全高管们,推出更好的产品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有了前车之鉴,我们也希望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能够在今后的运营中多加小心,对用户的数据安全更加重视,不要前人走的坑,自己又掉进去了。


三易生活


你的隐私不是你控制的,是你的好友控制的!



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科根在2014年推出一款问卷调查应用,提供少量财物吸引用户下载,但也就只有区区27万脸书用户下载该应用,并参与了问卷调查,在调查问卷的末尾需要用户授权该应用查看该用户的脸书资料。



我觉得该应用一点问题都没有,我在平时也经常遇到这类调查问卷。

授权给其他应用查看个人资料也不出奇,QQ微信支付宝在进行第三方登录的时候那个不是要求查看个人资料的?



问题就在于Facebook的产品经理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傻瓜,“同意查看个人资料”竟然等于也可以查看所有好友的资料!

你的隐私不是你控制的,是你的好友控制的!

为什么是5000万用户?

该APP要求参与问卷调查的用户需要有185个好友,27万*185=4995万,约等于5000万。

不要把问题严重化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的,就是Facebook的一个bug,但是一个无意的bug就导致了这样严重的结果。



请问各位看中自己隐私的用户需要担心吗?

你就是担心又有什么用呢?

你的资料必定是保存在互联网上某个地方,比如社保中心、公积金中心等等,你能够保证这些地方都没有这种令人意外的bug吗?

互联网时代个人无隐私!



互联网时代最安全的是面对面交易

真是搞笑,互联网时代最安全的是面对面的交易,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倒退吗?


从头开始自学java


Facebook数据泄露是当前最大的网络安全故事之一。剑桥分析公司未经同意或许可收集了超过5000万人的档案。

然而Facebook数据泄露的规模直到最近才被完全了解,但Facebook公司尚未承认,但在纽约时报公开泄密事件后,这一切都是公开的,大量证据证明,事情确实发生了。

有多少数据?

尽管FB被窃取了超过5千万的个人资料(公司电子邮件确认的数字),但只有约3,000万个人资料是有足够利用价值的,而其余的信息没有足够的信息可用。(看上图)


目前还没有过多的内容披露,并且美国有媒体报道称这个剑桥分析公司与美国总统选举有很大的联系。目前我了解到的就是这些,如果有新的进展我会考虑更新一下。


至于有什么看法,我作为一个程序员,知道facebook爆出这样一个大新闻,内心是震惊的。无论问题出在哪里,可以说明一点——没有密不透风的墙。

再大的企业也会面临着严峻的信息泄漏风险。不过这次泄漏会对脸书有多大影响尚且难以估计,这要看后续爆出的内幕以及脸书对于这个事情的回应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不光是FB,其实世界上有多少人的隐私是可以保证不被泄漏的?其实大多数人在隐私面前,就是和光着的没有什么两样。

而我们这群吃瓜群众,看看就好。


等着回忆毁灭


这个我想大家都不意外,很多人不都在讨论网络私人信息被盗用的情况嘛,而且依据个人的喜好性格再针对性的推送信息,这也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很多人把这个玩意叫大数据挖掘,干的活其实是类似,不过大数据挖掘是为了把东西推销给顾客赚钱,而现在的情况是把自己的政治理念推销给顾客。现在有这种事,以后还是会有,之前的电话访问了解个人的投票选择或是支持哪个候选人,在原则上也是一种舆论引导,能有意无意的影响个人的选择。而现在爆出的这个情况的关键点不在于推送信息而在于个人信息的泄露,法律只能追究这个问题,而不能追究推送信息的问题,因为这个推送信息跟大选中的竞选广告的区别不大,只是大选的广告是无差别的投放而现在的则是精准的打击。这个到任何的英美法庭上都不可能作为罪证来采信,因为判了这个就等于宣判电视上的竞选广告也是违法的。所以除非是能有证据证明特朗普本人参与或是授意了这次活动,可以以非法窃取私人数据侵犯个人权力的名义起诉他,不然就没办法通过这个直接扳倒他,抹抹黑倒是可以。目前看肯定是没有找到什么直接的证据,不然早炸锅了,而且应该也不会有什么证据。


帝国历史


扎克伯格道歉

扎克伯格21日在脸书账号上写道:“我们有责任保护大家的数据。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不配为大家提供服务。”

  他承认,脸书“犯了错误,需要做得更多”。

什么情况?

美国社交媒体平台脸书公司3月19日宣布,已经聘请专注于数字取证的安全公司介入调查近日曝出的大规模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媒体日前报道说,一家名为“剑桥分析公司”的数据分析公司以不正当方式获取了5000万脸书用户的个人信息,这是脸书创建以来遭遇的最大规模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之一。




这就是泄露事件,我能怎么看?

脸书股价下跌,扎克伯格走下神坛,竞争对手得利,就是这么简单,至于其他的,兄弟,我只能告诉你一句:所谓的民主,到了一定地步,其实是个笑话!


其余的

我只想说说,每天我手机里的垃圾短信,时不时的贷款软件短信,动不动的推销电话?

这些又是谁把我的信息泄露出去了?

当我们看别人笑话的时候,不如先把自己的家事解决好吧!


青悔游戏


苹果耗子的观点如下:

扎克伯格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原因如下:

首先,泄密带来的潜在赔偿可能让脸书万劫不复。

如此大规模的数据泄密给用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涉嫌违反与用户之间的保密契约关系,脸书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及侵权赔偿责任,据说潜在赔偿高达3万亿美元。

其次,泄面让脸书面临巨大的政治、法律窘境。

传言,泄密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特朗普赢得了总统竞选,因为数据可以反映选民的喜好和诉求,总统竞选人只要迎合选民的期望,获胜的几率就会很大。若此事属实,那么脸书不仅面临财政危机,还面临着政治窘境,且涉嫌违反美国宪法,帮助竞选人做弊获取选举胜利是一项重罪。

最后,泄密摧毁了脸书良好的公众形象,降低了用户对其的信任。

脸书出现改变了全人类的交流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代表着科技改变生活,造福人类的期望,象征塑造团结自由平等的人类共同体的技术愿景。而泄密事件的出现却造成了事与愿违的尴尬局面,一定程度上让大众认为,技术先进但不一定安全的,并且技术是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的,脸书的技术可靠性会被质疑,高科技与政客勾结,践踏人权的舆论将会出现,将会对脸书的品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是资深法律顾问的苹果耗子,交流法律问题,请点击关注我~


苹果耗子


脸书5000万用户数据遭泄露,这个事件我有三点看法。一是我把它看作是信息及大数据领域发生的一起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因为这些数据可能涉及个人隐私,在不被知情和允许的情况下,如果被别有用心之人或组织利用,有可能给个人甚至整个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例如这些数据是否被用于干扰和影响了美国总统大选等。显而易见,事件中泄露的数据和涉及的人数越多,其潜在的危害性越大,有可能造成的后果越严重。二是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深入发展,其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而重要,伴随产生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也越来越突显而紧迫,需要国际社会形成价值共识和行动,乃至国家层面尽快研究并补上这个漏洞和短板。三是信息化深入发展涉及各个领域以及海量的敏感数据安全和保护,一旦泄露,其危害是否具有倍增器和无限放大的可能?会否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和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这种恐怖和担忧的可能性需要有关学者深入研究并给出明确答案。信息化让我们这个社会更有效率,但也让我们深感不安。以上看法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zjphrb


脸书日前曝出5000万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而根据美国与德国3月26日所公布的民调显示,有6成左右的民众表示,已经不再相信脸书,完全对这个热门社群网站的隐私权失去信任。

脸书受挫,美、德两国6成民众不信任脸书

根据路透社/易普索(Reuters/Ipsos)今天公布的民调,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并不相信脸书会遵守美国所制定的隐私权规定;无独有偶地,德国的《周日画报》(Bild am Sonntag)也进行调查,有6成的德国人表示相当担心脸书与其他社群媒体对民主政治造成负面的影响。

目前脸书已经在英国与美国报纸刊登广告向使用者道歉,脸书创办人及执行长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为“破坏信任”致歉,更直言:“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资料,如果我们办不到,那么我们并不值得。”

目前欧美各国已经加强监督脸书,而脸书也尽全力在修复用户的信任,更希望能够重建投资人、广告商与政府的信心。

失望归失望,还是在用脸书

虽然脸书接受度下降,不少人失望归失望,但是大家还是在用脸书。

据eMarketer分析师威廉姆森(Debra Williamson)在接受採访时表示,失去信任是否会让大家放弃脸书,现在谈论这个还太早。她举例:银行或其他产业的客户也不会在信心受挫之后就马上撤出。“心理上要离开脸书这个平台是更难的,因为它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了。”

由测量全球数据使用的公司SimilarWeb提供给路透社(Reuters)的资料显示,脸书的用量在主流市场上还是维持稳定。


卡车人卡车事


其实这个事有点小题大做了,,美国人就是脆弱啊,不就泄露点个人隐私吗,看看美帝人民这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我们隐私天天被泄露,说过一句话吗? 真的是太年轻,这帮二五仔。

不过说到Facebook,我感觉这家公司确实是有点冤枉,

这次媒体对Facebook的口诛笔伐,看起来更像是迁怒:要不是Facebook把数据泄露出去,特朗普没准赢不了大选。

其实数据并不是Facebook故意泄露,而是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这家公司应有了Facebook公司的漏洞进行了盗取,所以说 这家公司背了个泄露用户数据的黑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