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張玉良:“92派”中的“紅頂商人”

張玉良:“92派”中的“紅頂商人”

1992年,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受南巡講話的影響,紛紛主動下海創業,形成了以陳東昇、馮侖、潘石屹、易小迪等為代表的企業家群體,被稱為“92派”。

學界認為,“92派”是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和之前的中國企業家相比,他們是中國最早具有清晰、明確的股東意識的企業家的代表。

張玉良,是“92派”中的代表性人物。但他身上的“紅頂商人”氣質,又使得他成為這個群體中頗為另類的一員。

最懂政府的開發商

1992年,張玉良36歲。身居上海農委住宅辦副主任崗位的他,工作就是幫農委的各個系統機關建房、分房。當年5月,張玉良離開了上海市農委,拿著政府劃撥的2000萬元的啟動資金組建了上海市綠地開發總公司,也就是綠地集團前身。

26年之後,當初的2000萬元,已經裂變成7330億元資產規模、連續五年躋身《財富》世界企業500強的房企龍頭,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等新興產業並舉發展”的多元經營格局。

百度搜索“張玉良”,出現最多的是他與某某省市領導會面、洽談的新聞,這在一線房企負責人中堪稱獨一無二。官中有商,商中有官,在地產界,能將這個分寸掌握得爐火純青的,非張玉良莫屬。他也因此被稱為當代“紅頂商人”,而他本人,也欣然接受這一稱號。

“綠地的理念,就是做政府想做的事,做市場需要的事。”這是張玉良常掛嘴邊的一句話,胡雪巖和印尼華僑林紹良是他非常推崇的兩個人物,他們都與政府有著極好的關係,胡雪巖給朝廷運大米、購藥品,林紹良給政府種橡膠、節約外匯。而綠地,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參與舊城區改造,進行大規模的公共綠地建設,強調中低價房的建設等與政策導向十分契合的動作。這一系列運作給綠地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美譽,獲得政府的優惠政策,建立並鞏固了綠地集團的品牌。

成敗政商關係

良好的政商關係,以及主打超高層建築、城市地標的戰略,讓綠地成功拿下諸多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地塊。全國開花的綠地中央廣場、綠地中心,在綠地超常規發展的年頭,曾經構築成一個蔚為大觀的地標王朝。

2015年8月,綠地在上交所上市。當天,綠地控股以25.10元/股的開盤價亮相,動態市值達到3054億元,佔據行業全球第一把交椅。這一刻,成為張玉良和綠地的高光時刻。

但就在同一年,從北京上海開始,全國商辦市場轉向,來自政策和市場層面的共振,讓曾經的巨大優勢,變成了巨大的拖累。

綠地年報顯示,2017年,綠地控股房地產相關的產業營收1504.7億元,同比僅增長3.72%。房地產主業合同銷售金額中,住宅佔比 68.5%,商辦佔比 31.5%;商辦存貨量仍有5075.38億。

截至2017年5月18日,綠地控股股價已從上市開盤的25.1元跌落至7.27元,跌幅高達68%。其市值亦從當年的中國房企第一的3054億元縮水至目前約884億元。對比萬科當天的市值3416億元,綠地只佔了萬科的1/4。

謝幕或在際 財富將長存

2019年,張玉良將滿63週歲了,這是國企領導退休的年齡“紅線”。但作為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能否被董事會留任依然充滿懸念。

“92派”企業家最大的特點是對產權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的貢獻,而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張玉良留給綠地的最大遺產,就是搭建了一個清晰的股權和管理架構。

1997年開始的股份制改造,張玉良大量引入職工持股。在上市之際,這種分散的股權關係,成為一大障礙。張玉良通過一系列的合夥人安排,把982名員工總 28.84%的持股交給綠地管理層直接控制,完成資本重組,解決了職工持股的股權問題。

作為上海國資領域規模及影響力最大的一次重組,綠地的成功上市,實現了將現代企業制度與員工個人激勵的完美融合,奠定了綠地此後實現高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基礎;直到今天,新一輪的國資國企改革,綠地的員工持股機制,依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某種樣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