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养殖泥鳅可行吗?风险大不大?

板栗小农


现在养殖泥鳅可行吗,风险大不大



看题主意思好像是心里痒痒,准备撸起袖子开干了哈。我劝题主你不要那么着急。

确实泥鳅养殖的利润是蛮大的,我们可以听到别人说一亩泥鳅纯收入有多少多少,那个收入可是我们种粮食、水果的好多倍。可那都是建立在人家精心管理、有技术经验、能够把握销售行情的“老手”们情况下才有的效果。作为一个新手,我们怎么能够达到那样的高度呢?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人家“老手”不也都是从新手过来的吗。所以,如果我们养殖泥鳅一定要学习好技术后再开始动手。

我们看看泥鳅养殖需要一些什么基本条件 。

池塘建设

可以建水泥池塘,也可以直接用泥塘。但是都要做消毒工作。水泥塘的池塘底部应该有20公分左右的泥土,然后放入腐熟的牲畜肥作为底肥。放水30-40公分后培养微生物,等水有点变绿,能见度在20公分左右时就可以放苗了。


放苗

如果规模比较大,我们一般都会购买泥鳅苗,购买的泥鳅苗必须要消毒后才能够放入池塘中。规模不大,我们可以在当地收购泥鳅再放养。一般每亩投放3-5克泥鳅苗在6-8万尾。不管是哪里来的苗,在下塘前都必须要用盐水消毒。

水体管理

这是一个重要环节,泥鳅从下塘到捕捞都是在这个水池里。所以,一方面做好每日的饲料投放,依据食物取食情况增减投放量,二是关注水体颜色变化、温度变化。水温过高时,水温最好在30度以下,超过时要提升水位,降低池塘里水的温度。

水变绿变黑时说明池塘里微生物过多,或者是池塘底部腐烂东西过多,耗氧厉害,这个时候必须及时进行处理,消毒换水后投放改底王和乳酸菌,增加水的溶氧浓度。


平常水体质量良好情况下每一个月用生石灰或者二氧化氯消毒1-2次。适合泥鳅的水的ph值在6-8之间,也就是基本为中性,所以,平常也需要经常检测水的ph值,消毒是如果水偏碱性就用二氧化氯消毒,偏酸性就用生石灰水消毒。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水体肥瘦管理。平常每半个月投放一次肥料,或者根据水体颜色决定是否投放肥料。一般以有机肥为主。

其他问题

泥鳅主要的病症有烂鳃病,赤鳍病,寄生虫病。平常时做好水体消毒工作,如果发生病害还要针对病害用药。这都是纯技术性问题。

泥鳅小,很容易从水的进出口逃跑,所以防逃跑措施一定要做好。另外,还有天敌,比如鸟、蛇、黑鱼、蜻蜓等,所以要做好防天敌措施。最好是在池塘上方搭一个网。

泥鳅养殖技术经验需要累积,所以如果想养泥鳅,在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最好从小开始,不要想着一口气吃成胖子,如果好大喜功,很有可能就是缺少经验而导致自己亏损的。我们这边很多养殖的都是头脑发热,一下子就铺开,又没有技术经验,最后都是亏损收场。所以,累积经验后慢慢扩大规模是正确的做法。

我来自于洞庭湖区,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结交为朋友。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非常感谢你能够对我文章点赞、评论、转发。

洞庭清水塘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泥鳅养殖业发展迅速,商品泥鳅已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且有望进入保健食品的领域,所有,有一些人就将借此机会进行商品化泥鳅养殖。

那么到底大规模的泥鳅养殖可行不可行呢?请大家听我娓娓道来。

养殖泥鳅商机巨大!

泥鳅对环境有很强的顺应本领,在池塘、沟边、湖泊、河流、水库、稻田等种种淡水水域中均能养殖繁衍,笔者小时候,经常在老家的池塘里看到泥鳅,而且捉起来也非常的容易,在那个时候泥鳅是再平常不过的小鱼小虾,甚至不被人们看在眼里,有大鱼可吃,一般都不会考虑泥鳅,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人们可真单纯。

但是,近年来情况不一样了,由于农村池塘面积缩减严重、水资源污染、大量捕捉等缘故原由,导致我国野生泥鳅产量逐年降落,笔者家乡现在很少能够看到有人捉泥鳅了,因为捉不到,因为根本就没水......

与此同时,国内外市场需求又逐年上升,这为人工养殖泥鳅创造了很大的商机,养殖效益很高。所以,现在泥鳅养殖已成为农民创收致富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泥鳅可以和鱼类在池塘混养!

据笔者了解,泥鳅的养殖方式有很多种,笔者亲眼见过和鱼类混养的方式。

就是让泥鳅和其它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这样就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泥鳅养殖需谨慎!

但是笔者还是要建议大家,虽然泥鳅养殖市场前景广阔,而且现在技术上不存在困难,如何找到稳定长期的销售渠道才是王道。

如果养殖成功却不能卖出好的价钱甚至卖不出去,岂不是太尴尬了,太可惜了?

总之,这一类的产投资业,请大家谨慎决策是否进入!

以上内容仅做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望周知!让自己的亲属、朋友了解。

《粮油市场报》官方账号首发于在悟空问答!05.03


粮油市场报


养殖泥鳅可行吗?风险大不大?

泥鳅养殖是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一种水产养殖项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的增加,泥鳅在消费市场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面对泥鳅销售市场空间的逐渐扩大,市场中的各种风险,在2018年还能继续养殖泥鳅吗?

发展至2018年,泥鳅养殖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目前国内外的市场空间巨大,就单独说日韩的出口量就约占总产量的30%左右,价格也是国内的好几倍。而国内市场每一年的泥鳅养殖按1亩来算,毛利润也可达到12000元左右,扣除成本等人工费用外,每亩的纯收益也会在8000左右。泥鳅市场发展至今还存在着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始终处于优势之中,再者如迎合未来年轻的主流消费群体,可将泥鳅品牌化,增加它的附加值,或对泥鳅进行深加工来满足如今快速的生活节奏等都是不错的发展方向。

无论投资做什么都是有一定的风险,泥鳅养殖也不例外。养殖想得到较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有较大的养殖场所,而对于泥鳅来说最佳的养殖面积就是15亩左右,租下养殖场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单从养殖角度来说,对池塘的整修,泥鳅苗与饲料的选择,它的生长速度偏慢,其养殖技术尚未完善,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偏低等都会对泥鳅养殖带来巨大的风险,所以对于那些新手养殖户来说,即使你再有钱,只要缺乏对相关的市场与技术的认识,都会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泥鳅养殖的确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养殖项目,但由于还处于市场初级阶段,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没有相关的养殖技术知识储备,一定的市场管控能力与大量的时间投身于泥鳅养殖事业中的话,最好不要盲目的加入其中,但如果已加入其中,建议你采用稻田混养的方式,让自己多份保障。

文 | 漫话农桑答题助理:南瓜籽


遇鉴好物


关键看你养得咋样,风险一说也要看你能学的多快,做到多好。

小日本也有泥鳅养殖,他们是室内,高密度流水养殖,成活率产量、生长速度都非常快,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他们把养殖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都研究透了,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你要边学,边做,学泥鳅的相关知识,苗种、饲料、水质、市场价格、供需、交通运输等

1把市场研究透,说到底,泥鳅就是一种餐饮食品

市场对哪个品种的泥鳅需求量是最旺盛的,哪个品种是最稳定的,哪个品种是价格波动最大的

你要列个标出来,至少要近几年的行情,去中端水产批发市场进行调研,去终端泥鳅销量最大的餐馆,酒店调研,到底哪个品种泥鳅,啥口味的泥鳅,啥大小的泥鳅最受消费者欢迎。把这些都研究透了,你再来决定要养啥泥鳅,养多少量。这样保证你的风险降到最低,免得养出来卖不出去,或者赔本卖掉。要记住泥鳅的销量是由终端决定的,不是由批发商定的,一定要把市场真实的需求研究透。

2苗种选育很关键

泥鳅苗种不仅关系到泥鳅的成活率、产量甚至和泥鳅肉质、口感都密切相关,所以要做到真正降低风险,你决定买苗前都要拿着那家苗种场养出来的泥鳅去让餐馆厨师把把关,是不是好食材。

苗种一定要买寸苗,买水花一年就白干了,水花成活率非常低,10%以下,甚至全军覆没,这个问题很多大学都在研究,都没搞出名堂来,涉及到亲本选育,开口饵料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即是一批成活率高,也保证不了全部成活率高;买寸苗成活率高非常多,只要控制好水质,饲料,基本问题是不大的,但是也要学习研究最好的水质调节方法,和最合适的饲料投喂量,都要不断的慢慢改善,优化。

3不断提高养殖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要不断去学习泥鳅相关的养殖技术,这个行业之所以风险大,亏本盈利不一,还是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综合到一起后引发的,苗种-饲料-水质-天敌等,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好,一个没做好,也许就玩完。


阅读创业读书会


市场的事儿谁也说不准。就像小龙虾市场,前几年就有说要冷的,结果今年价格还不是又上去了。

泥鳅和黄鳝一样,属于“小品种”养殖。我也无法预测市场,就说说泥鳅养殖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风险吧。

一、对养殖有利的方面

1、泥鳅野生资源量减少,市场供应不足。这也是泥鳅市场价格的基础。

2、泥鳅被称为“水中人参”,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既可以做食膳,也可以做药膳。老少皆宜,消费群体广。

3、泥鳅适应性强。在河流、湖泊、稻田、沟渠、小溪、池塘等水域都有泥鳅。适应性广,养殖方式就多。可以土池养殖、水泥池养殖、稻田养殖、混养等。

4、食物来源广。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人工养殖可以投喂豆粕、麦麸、米糠等植物性饵料,还可以投喂红虫、蚯蚓、鸡下脚料等动物性饵料,更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以及池塘中的有机碎屑。

5、泥鳅可以借助皮肤呼吸,耐低氧,方便运输,可以适应远距离销售。

二、存在的风险

1、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就比如你养出了泥鳅却找不到买家,买家也找不到你;或者别人养的卖出了高价,你养的卖不出好价格甚至亏本卖出。

2、苗种质量。市场上有野生苗种和人工苗种,苗种质量也参差不齐。苗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成败

3、泥鳅是底层鱼类,对池塘底质要求高,如果水质不好,底质恶化,泥鳅极易生病。还有,泥鳅逃逸性强,稍不注意就全给你逃光了也不一定。

4、病害。这道坎儿是迈不过去的,搞水产养殖多少都会生病造成损失。泥鳅常见的疾病如气泡病、水霉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养殖水体环境特殊,一发病就喜欢多种病症都来光顾,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有的疾病甚至能造成大面积死伤。疾病也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5、自然灾害。比如洪涝、干旱、寒潮、台风等,这种不可抗力要是来了,挡也挡不住啊。

6、技术风险。初入行难免经验不足,技术不纯熟,这也是风险。

总之一句话: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泥鳅营养价值很高,近几年价格也是一路上涨,很多怀揣致富梦的年轻人想要尝试泥鳅养殖行业,但是这个行业到底如何呢?风险大吗?这里科学兴农就和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1、泥鳅养殖的前景

目前的泥鳅养殖前景还是比较理想的,大规模的泥鳅养殖企业一般会把内销和出口相结合,目前日本和韩国地区泥鳅进口量较大。此外国内市场发张也较好,主要是人们对泥鳅的认识不断加深,泥鳅的营养价值不断得到挖掘。饭店对于泥鳅的需求量也是在逐步上升。不过目前国内主要是活泥鳅的销售,对于泥鳅的深加工企业还是比较少的。如果能够形成品牌,并进行泥鳅的深加工,市场还是很可观的。

2、泥鳅养殖的风险

养殖业对从业者的技术要求一向是不低的,所以想要养殖好泥鳅,首先养殖技术必须过关。很多年轻人容易冲动,认为自己看到了商机,就能够挣到大钱,但是往往结果都不太理想。泥鳅养殖并不想很多人吹嘘的易上手,能挣钱。泥鳅养殖一般采用池塘高密度的养殖方式,这就增加泥鳅患病的几率,非常容易造成泥鳅整体死亡的时间发色生。

泥鳅养殖行业的发展状况从整体上来看还处于一个比较弱的阶段,很多养殖户都处于摸索阶段。并且目前市场上泥鳅养殖的很多配套设备并不齐全,泥鳅病害如何处理也并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方案。尤其是市场需求以及市场运输方面对泥鳅养殖户而言都不是很乐观。很多人说泥鳅养殖比较高产,但是高产的前提是技术作为支撑,很多新手养殖户刚刚开始试养殖没几个月就损失惨重了。

任何行业的开始都是需要资金作为依靠的,如果资金不充足的话,是没有办法进行泥鳅养殖的。泥鳅养殖首先需要考虑池塘承包费用,并且池塘的水源必须洁净。另外池塘的建设、泥鳅养殖的配套设施、泥鳅养殖的管理人员的工费、泥鳅小苗、泥鳅饲料、泥鳅药物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资金投入的,无论哪个环节资金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泥鳅养殖过程的发展的。这些投入粗略来算每亩也需要15000元左右。

除了上面说的风险之外,泥鳅养殖中还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风险,例如养殖过程中出现管理失误、养殖周期过长错过最佳上市时间、上市时间泥鳅市场价格过低、当地市场对泥鳅的需求量不大等等一些列的问题。

泥鳅养殖行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行业,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门外汉还是需要慎重考虑是否从事泥鳅养殖。如果外界都在说泥鳅养殖能够获得高收益的话,就更应该保持冷静。因为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并且大家都不傻,不会放着挣钱的生意不做的。

以上关于泥鳅养殖的回答来自科学兴农,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花卉或者农业信息,欢迎添加本人关注,或者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科学兴农


谢谢。

泥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无论男女老幼皆可食用,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即是美味佳肴又是大众食品,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泥鳅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左右,高于一般淡水鱼类


特别适宜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小儿体虚盗汗者食用,有助于生长发育;同时适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急慢性肝炎及黄疸之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黄疽型肝炎更适宜,可促进黄疽和转氨酶下降;同时适宜阳痿、痔疮、皮肤疥癣瘙痒之人食用。

泥鳅的养殖是可行的,小面积养殖风险不大,可池塘养殖,也可稻田养殖。但大规模养殖需谨慎。

‘放入种苗时,需先池塘消毒,每亩撒生石灰3一5公斤。约-七天后每亩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00~260公斤,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泡消毒15~25分钟,再放入池塘,后来的管理也需注意,饲料的喂养,鱼病的防治等等,都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增强,发挥更强的优势,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


田野风123


养殖泥鳅固然是好项目,但养殖行业风险也很大,非常辛苦不说,造成严重亏损的也大有人在。养泥鳅环节很多,其中如何控制养殖成本,是决定你是否赚钱的关键,若你不知道这些,你就很容易亏钱。

养殖泥鳅成本主体是苗种和饲料两方面,其中泥鳅苗成本占总成本的20%左右,饲料的成本则占到70%左右。

1、泥鳅苗

养殖投放泥鳅苗,一般为水花苗和寸苗,购买泥鳅苗首先注意其质量,然后看价格是否在合理区间。控制泥鳅苗成本,不是一味压低进苗的价格,不然过低价格购到的泥鳅苗,不是品种杂、质量差,就是数量上有问题,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就现在的技术手段和市场行情,泥鳅苗成本摊算到出产商品泥鳅上,选择投放水花苗每斤泥鳅摊0.5元左右,投放寸苗则每斤泥鳅摊算1.5元左右。选择投放水花苗,苗种投入较少,但技术要求较高,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投放泥鳅寸苗投入相对较高,但其饲养管理较为粗放,而且饲养周期比水花苗短25-30天,所以新手多选择购寸苗开展养殖。

2、饲料

饲料成本所占比例较大,控制其成本应做好以下几点: ⑴投放品种纯正的泥鳅苗,泥鳅苗长势快、不易发病、饲料转化率高; ⑵选择正规厂家饲料,营养全面、均衡,营养、质量及安全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⑶苗期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40%左右,中后期阶段蛋白质含量要求36-38%为宜,投喂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


⑷养殖过程中重视水质管理,勤用微生物调节水质,保持养殖水体“肥、活、嫩、爽”,水质好泥鳅才长得好;

⑸虽然泥鳅不怕水体缺氧,但水体溶氧高低影响泥鳅的采食,以及饲料的转化率,特别是养殖密度较高的池塘,建议安装增氧机,保持水体溶氧达4mg/L以上。


无为而治是无能


我说说我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是可行的!!


泥鳅价格近几年一直在涨,相对来说是很有养殖前景的。

养殖任何东西,都要有技术支撑,没技术,很容易亏本。你可先小批量养殖,一边培养自己的技术,一边观察泥鳅的生活习性。

买种苗,到租地养殖,再到出售前,都是要资金投入的,没有钱回本,养大了,就要考虑销路,现在泥鳅倒是不难卖。

这就是前面,买种苗,要选好。租池塘,要选好。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泥鳅不生病,尽量不产生死亡现象。这一些就要技术支撑,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如果你技术到位,用心去观察泥鳅生活习性,那么风险还是不大的!


不想混着赢


泥鳅生存要求不是很高因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普通养鱼的水质都可以养,大泥鳅不会因为缺氧而立马造成大量死亡。所以选择养殖泥鳅的人越来越多,熟不知有些客户忽略了其中的风险。2017年养殖再不警醒,这4类养殖户可能被淘汰!


1、盲目入行,随波逐流。只看到泥鳅的市场前景,没有结合自身的条件,看着别人赚钱就养立马从事。泥鳅养殖虽不是什么高科技养殖项目,但也不是放在池塘就赚钱的项目。有些刚入行的养殖户明明把泥鳅活活饿死还不知道是为什么?


2、盲目乐观,不懂管理。虽说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但不是说对水质没有要求。有时自己走到池塘边都隐隐感觉水质有异味了,泥鳅在水中不出问题才怪。


3、不差钱做法。就说做场地这方面吧,一般做池塘埂,用小型挖掘机就行,操作方便,做的田埂也够牢固,关键价格合理,一小时130-140元/小时,如果用大型的,在田间操作并不方便,且价格也贵,约200元/小时,真正干的活可能还不如小型的好。


4、种苗选择失误。正常的泥鳅寸苗3个月能出成品,没有选择好,半年也出不了成品。有些养殖户图苗便宜,真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养殖周长了,难道不耗料吗?不耗人工吗?这些不是成本吗?


纯属个人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