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在中国封建时期普遍看不起匠人和医生?

吴昆华


因为在中国古人的传统观念中,把社会阶层划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医生和工匠这类工作被认为是“奇巧淫技”,属于第三等级“工”,医生和匠人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不仅收入不高,而且被人看不起,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下贱”的职业,这和现在的情况大相径庭。

至少在汉代以前,医生和巫师是一个职业。由于古代医疗技术相当低下,许多行医者往往在诊断过程中夹杂着各式各样的巫术。比如东汉末年的张角,就是把字符烧成灰后放进水里让患者饮用治病的。《汉书晁错传》中记载“为置医巫,以救疾病”。孔子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而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医巫也就成了贬义词,医生也就沦为社会下层,难登大雅之堂。匠人的情况和医生类似,他们被称之为“百工”,往往被统治者控制人身自由,受到极大限制,甚至连婚姻都在内部解决。

另一方面,古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社会精英都趋向于读书,再不济回家种地,对从医是嗤之以鼻的,这就导致从医人员的素质低下,许多都是一些宵小之徒。而这些人为了自身利益,往往相互攻击,不择手段,又进一步搞臭了圈子。当然古代也出过不少像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这样的名医,但这只是极少数罢了,代表不了整个行业。

宋元时期,由于大量读书人无法考取功名,许多读书人开始从医,这才使医生的社会地位略有提高。元代把社会划为十个等级,医生排在第五位,匠人排在第六位,而儒生则排在第九位,成为“臭老九”,这就促使更多的读书人去从医或者学个小手艺过日子。到了明代,医生和匠人的地位又陷入一个低谷,这是因为明朝搞起了“医户”和“匠户”制度,强化了政府对医生和匠人的人身控制。清朝虽然废除了明朝的特殊户籍制度,但医生和匠人的地位还是跳不出“士农工商”的大圈子,属于社会中下层。

直到近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传播,从业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开始了解和认可医生和工匠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医生和匠人的地位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石头说历史


因为你不能把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匠人和医生拿去古代作对比。

匠人

以明朝为例。

明朝沿袭了元朝的匠户制,除了民户和军户外,还有“匠户”。

顾名思义,匠户都是些从事手工业者的专业人士,他们往往世代相袭,大多在官府作坊从事营造﹑纺织﹑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属于半自由职业者。

但是,虽然是为官家办事,这些匠人的生活质量却很低。除了极少个别世代从事手工制造业的大户,大部分入匠籍的人都是流民、罪犯,或者被逼入匠籍的敌方俘虏,用以充当官府的免费劳动力,也称隶匠。

匠户有义务服役,时间为三个月/年。服役期间没有收入,属于无偿服役。除此之外,地方官府还会以各种名目差事征调匠户充当免费劳动力,而每天也只是随便发点粮食,有时还要遭到发粮官军的克扣,也因此工匠中逃跑或怠工的情况也很常见,而一旦被抓回,充军流放什么的也不是没做过。

且一旦入匠籍,子子孙孙永世不得脱离,连婚配都由官府指定。也不能踏上科举仕途,一辈子低人一等。

再者,像是乐户、丐户什么的贱籍也被归入到匠籍里,你就能大概想象出匠人在古代人心中到底是什么地位了。

医生

太医和民间大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和世界,我们只讨论民间大夫。

明朝每个县级地区都有官办医疗机构,里面有医官,有助理,但都是八、九品的芝麻小官。且老百姓也很排斥到这些官办医疗机构看病,甚至嗤之以鼻。

为什么?

因为虽然每个县级地区都有医学(医疗行政机构)和惠民药局(医疗机构),但是他们穷啊!

政府虽然每年都会拨钱给这些机构,但是没有明确表明该给多少。也就是说医学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自筹:比如我二楼是医学,我一楼就改造成店面出租;或者在医学的旁边有块空地,我自己盖几座房舍,同样出租出去,靠着租金维持。你说,连基本的经济建设都要这样费尽心思,这医学里的医官们能有多少心思放在提升自己的医术上?再加上升职路径的垄断,太医院的排外性。又能留住多少医学人才呢?

恶性循环后,医术水平整体下降,还有谁愿意来你这看病抓药呢?所以这也是官办医学逐渐衰落而民间私学教育兴起的原因。也是规模化治病无法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

也因此,老百姓更愿意去些私人医学教育机构,比如历山书院、侣山堂、一体堂宅仁医会等。但人家也不是做慈善的,也不可能无偿看病,只能客观推动医学理论的发展,要提高医生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难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