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高邑老照片及背後故事---城門、縣城

老照片及背後故事---城門、縣城

高邑老照片及背後故事---城門、縣城

<table><tbody>/<tbody>/<table>

高邑老照片及背後故事---城門、縣城

日軍佔領時期的高邑城東門

高邑老照片及背後故事---城門、縣城

日軍佔領時期的高邑城西門

可看到城門外有窵橋,城外有壕溝。

高邑老照片及背後故事---城門、縣城

日軍佔領時期的高邑城鳥瞰

高邑老照片及背後故事---城門、縣城

日軍佔領時期的高邑城內街景

過去縣城繁華的街道只有城隍廟街、西街、十字街到丁字街一段。照的應該是這些位置。

鏈接:更多的日軍佔領高邑時的老照片

明洪武初年修築高邑城,到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又進行了增築,城圍達四里五十六步,高二丈三尺,有護城河,池深一丈,闊三丈,築有四門,皆有門號,東曰“迎旭”,西曰“留輝”,南曰“承薰”,北曰“拱寰”。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高邑城開始整修城牆,修城垣,築雉堞,增宿鋪,新譙樓。採取內外包砌磚牆。據說,在築城之前,相傳有風水先生看過地形,說這裡是鳳凰棲居的風水寶地,在這裡修城池最為適宜,框鳳凰體於其中,可保鳳凰常在。

於是,當地按照風水先生所指的鳳凰體形及所在位置進行築城。高邑城為長方形,南北稍長,東西較短,城設四門,東、西二門不對稱,西門居中,東門偏北,見下圖。因為築城取土,四周挖城壕,城門外各建一窵橋(高邑城西門照片)。初建時,均以石為臺,上架木樑,樑上鋪秫秸,墊土為橋面。

高邑老照片及背後故事---城門、縣城

北門外有一座石橋,是鳳凰的頭,橋兩旁各有一眼井,是鳳凰明亮的眼睛;東門和西門遙遙相對,好象鳳凰的兩隻翅膀;剩下南門,就是鳳凰的尾巴了。南門外有座草鋪的小橋,說是鳳凰下蛋的窩。人們說鳳凰每隔三年就在草窩裡下一個蛋,每下一個蛋,高邑就能出一個大官。清末,改南門窵橋為石橋,其餘三橋為木面。傳說這是一個南蠻子,看到這裡風水非常好,就起了壞心,唆使當地人將這草橋換成石橋,從而破壞了這裡的風水,之後就不再出大官了。

高邑縣唯一的那座土山,為何叫作鳳凰山,這也與高邑城有關。因為在高邑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說高邑城是一座“鳳凰城”。

城池建成後,東門曰迎旭,西門曰留暉,南門曰承薰,北門曰拱宸。由於高邑城池較小,城內街巷格局均為正南正北、正東正西設置,南北門相對,二門之間為南北街;東西門不對稱,西門位於西面城牆中部,西門內至南北街稱西街,西街東口稱丁字街。東門位置偏北,東門內至南北街稱東街,東街西口稱十字街。十字街往西至西城根,稱城隍廟街。城隍廟街中部路北是縣衙所在地,衙門口往南至西街為府前街。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

城內西南隅,古代有一座大寺廟乾明寺(俗稱南寺)。先有南寺後有高邑城,寺內有一大磚塔。相傳,清晨塔影可以映到城西東、南、西三個塔影村的位置,塔影即因此而得名。還有傳說,因在這三個村可以望見大塔而得名。

關於這座塔,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到了清代中期,塔身出現了裂縫,且裂縫逐年加大,有天傍晚,在丁字街有個工匠高喊:“鋦大傢伙嘍!”有人拿出盆、碗讓他鋦,匠人說:“盆、碗太小,我只會鋦大傢伙。”又有人扛來了大甕,匠人還是說太小。於是有人說:“南寺的塔裂了,你能鋦嗎?”匠人很高興地說:“好,我看看。”第二天,人們果然發現在塔的裂縫上釘有三個大鐵鋦子。這座磚塔毀於清朝末年,磚座一直保存到1938年才拆除。

過去老人們時常講起,說解放前每天晚上鎖城門,早晨開城門。有天早晨發現城門沒鎖,原來是國民黨先遣軍頭天夜逃跑了,高邑城第二次解放了。那天就是1945年11月3日。我住城北門,記事雖無城門,但我還記得當時生產隊挖城北門下的石頭。

高邑城牆大部分於1945年9月20日至10月30日間被剷平。記事殘留的城牆只有城西門到城牆西北角和城北門到城牆西北角。高邑城牆是磚包土結構,但我記事這殘留城牆就只剩土了。當時殘留的西城牆一段(歸西關大隊管理)比較矮,其上還殘留很多大躍進大鍊鋼鐵時的土鍊鐵爐(1958年8月建起)遺蹟。北城牆西段(現工商局到順城路一段。歸北街大隊管理),其中由城牆西北角往東約100米殘留城牆很高,用做縣武警、民兵打靶靶牆。北城牆東段(北門到現工商局。歸北關大隊管理)比較矮。那時的城牆上到處長的是手臂粗的洋槐樹,為防有人損壞樹木和從殘留城牆取土,北關大隊安排了2名傷殘退伍軍人看護城牆。

文化大革命時縣裡開大會沒地方,就把對著城隍廟的一段西城牆闢出一個舞臺,東面做為露天廣場-----高邑廣場。這裡曾上演過《紅燈記》、公判過Li Ming Ju。約1972年又從廣場處把城牆打透,向西修了一條馬路,直通107線,形成了今天的鳳中路。

在鳳中路開通前,出城西門向正西3裡是火車站老候車室。

武警、民兵打靶時,子彈頭會射入城牆。據說那時的子彈頭外殼內是錫,於是每次打靶結束後,一些孩子就會挖城牆,找子彈頭,然後加熱子彈頭,使錫融化流出,冷卻後凝結在一起,拿到廢品收購站換錢。

1970年代,北關小學坐落在北城牆東段北側。那時的學生無課外作業,也沒啥可玩的,因此放學後孩子們常會結伴攀爬城牆。有時會兩個人在城牆上,居高臨下,其他人在下面,互相投擲土塊打仗玩。

那時城牆西北角外(西城牆以西和北城牆西段以北)全是莊稼地,很陰,很瘮人。1971年,當時有個叫Li Ming Ju的xx教徒被判了死刑,在高邑廣場開完公判大會後,沿著鳳中路(當時叫城隍廟街)向東,到十字街沿北街向北,到北門後沿南星路(當時這道路無名)向西到城牆西北角。當時這城牆西北角北側是一個砂坑(屬北街大隊),Li Ming Ju在那裡被槍斃。當時人山人海,都去看熱鬧。1974年前,城牆旁邊村曾有個30多歲的王姓男子,因娶不到老婆而在城牆西北角的洋槐樹上自縊身亡。1974年前,曾有個產婦(外地人,在高邑工作)因難產去世,產婦家人於是在城牆正西北角上挖了個洞,將屍體裝進棺槨暫存此處。1974年前,城牆旁邊村有個趙姓人家,當時家裡有個3歲的女孩,有天其母忙著做飯,孩子自己爬入自家院內水井,溺水而亡,於是家長將去世的孩子埋在了西北角城牆上。當時這村還有個李姓人家,兩口子生了6個孩子,條件所限,一家8口睡在一個大土炕上,有天睡覺時大孩子的手把更小的孩子給壓死了,孩子死後也被埋在了西北角城牆。類似的事還有一些。因此,那時那裡很陰森,很瘮人,不要說夜晚,就是白天人們也不願去那個地方。

這些殘留城牆直到1990年代才徹底拆除,並在原址建成工商局、幼兒園、商店等。轉眼幾十年過去,現在那裡已變成繁華的順城街和南星路了,不分晝夜,天天車水馬龍,絕不再瘮人了。當年在城牆西北角發生的故事,知道的人越來越少,記得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beidou的新浪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