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1900年5月26日

中国道士王圆箓

在敦煌莫高窟

发现藏有大量佛教经书的洞窟

王圆箓祖籍湖北麻城

逃荒来到西北,当过兵

退伍后出家做了道士

见莫高窟里有些洞窟

可以重新利用

于是找人来改造修建道观

改造过程中

助手发现

敲击某个洞窟右侧墙壁时有回声

说明墙内有中空

遂挖开墙壁而发现藏经洞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王圆箓像,斯坦因摄于1907年

当王圆箓打开藏经洞时

洞内有跨越几世纪的

经文、绢画、文书等

足足有五万余卷

已知最晚的一份

有确切年份时间文书

写于大宋咸平五年(即1002年)

这意味着它们都是千年前的古本

1900年代存世的宋代古本已是罕见

隋唐古本几乎不存于世

可见这些古本的文物价值之高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20世纪初莫高窟的残破景象

但王圆箓不识字

不懂这些经书的文物价值

对于破旧的经书处理

他将保存较完整的经书

作为礼物送给上级官员

希望能引起上级重视

让政府出资整理藏经洞内的经书

并派兵保护

可惜无人问津

有官员看到他送上的经文

嘲笑说经文上的字

还不如自己写得好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叶昌炽信札

尽管时任甘肃学政

的叶昌炽收到经书后

建议藩台将洞内经书

收集后送至兰州保存

但得到的回复却是没有经费

此事不了了之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莫高窟大佛殿外景

伯希和摄于1908年

此后的几年里受上级命令指示

王圆箓无偿守着藏经洞

他期盼着

总有一天能等到识货的人

1907年

终于识货的人来了

英籍探险家斯坦因

从印度北上后向东来到敦煌

他得到英国政府资助

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绘制中亚地区地图

以备未来可能的英俄冲突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斯坦因与他临时招募的寻宝队

中国随行人员

提到莫高窟的藏经洞后

他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敦煌

见到了王圆箓

和摆放在藏经洞外的经卷

斯坦因不懂中文

但经过中国助手解释

以及看到精美绢画后

了解到这些文物的价值

他表示出资四十锭马蹄银

以换取所有经卷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成堆摆放的敦煌遗书

等待了七年

王圆箓第一次听到

有人愿意出钱买下这些经卷

短暂的惊喜之后

但王圆箓害怕做了亏本买卖

于是先支支吾吾拒绝了

准备待价而沽

斯坦因急切想得到这些经卷

打听到王圆箓很喜欢

听唐玄奘西行故事

他编造说

当年唐玄奘去往天竺取经

如今自己从印度而来

也是来取经的

你发现的藏经洞和我的到来

这两件事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唐草书《法华经玄赞》其一

王圆箓或许是被斯坦因

这套唐玄奘故事打动了

或许是害怕错过了这唯一的识货人

或许是担心当时县城内抗缴皇粮暴动

可能会波及到藏经洞

最终以200两银子的价格

卖出了9000余卷文书

和500余卷绢画

这些文物总共装了24个大木箱

斯坦因不无高兴地写到:

“一个梵文贝叶写本就值200两,

这笔买卖绝对赚了。”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北宋绢画《南无观世音菩萨》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此时的法国人伯希和

正在新疆地区探险

偶然间获得了八世纪《法华经》古本

在得知它来自莫高窟后

快马加鞭赶往敦煌

路上收到斯坦因出资

买下藏经洞内经卷的消息

本以为可能会空手而回

斯坦因离开十个月后

伯希和终于见到王圆箓

王道士领着他进入藏经洞

他看见的是洞内三面

都堆着一人多高的经卷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1908年,伯希和在翻阅藏经洞内经卷

伯希和兴奋之余

赶紧坐下翻阅经卷

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

将各经卷扫了一遍

之后长吁一口气

毕竟斯坦因不像伯希和是个汉学家

他主要拿走的是绢画

和部分没有价值的经卷

更多精品反而留了下来

精通十三国语言的汉学家伯希和

挑选出最精华的7000卷文书

准备花500两买下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唐草书《法华经玄赞》其二

此时的王圆箓

或许在比较

卖9000余卷给斯坦因时

赚了200两

只有7000卷文书时

伯希和愿意出价500两

想想也是赚了

毕竟已经卖过一次了

也不差这一回,成交

离开敦煌的第二天

伯希和年满三十

日后成为著名汉学家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伯希和与清代官员

1909年

伯希和带着这批经卷经

由天津登船回到巴黎

不过在启程前

伯希和拿着部分经卷

请教在京的中国学者

其中就有研究甲骨文的罗振玉

他意识到藏经洞的重要价值

立即上书朝廷

希望将剩余经卷运往北京加以保护

防止进一步的流失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罗振玉书录

既然是朝廷下令

那么就赶紧上交吧

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

当年冬天启程时清点9000余卷

但押运时只以草席覆盖

沿途时有掉落

三个月后抵达北京时只剩8000余卷

不过车队并没有直接运往广化寺

而是先被何彦升及其亲友

挑选一番后再送进寺内存放

经过如此几遭筛选

如今存放于国家博物馆内的经卷

大多破损不堪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何彦升恭报接印领任事摺

但王圆箓还是留了一手

见藏经洞内的经卷如此值钱

便在朝廷官员到来之前

将部分经卷移至其他洞窟内

所以手里还有些经卷

1912年日本大谷探险队

从他手里买了400件经卷文物

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

买走敦煌文物300余件

并自己搜寻文物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

除了购买经卷外

还粘走壁画26方

拿走唐代彩塑1尊

藏经洞终于空了!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不过拿到银子的王圆箓

晚年生活也不好受

华尔纳记录到

“王圆箓卖给我的东西,

我只付了75两,

却被人夸大到10万银圆,

于是村民以死来要挟王道士

将钱拿出来与众人分享,

王道士只好装疯卖傻才躲过一劫。”

1931年,60岁的王圆箓

驾鹤西去了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假如你是王圆箓

又会如何抉择?

王圆箓真如余秋雨

在《文化苦旅》中

描述的那般可恶么?

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

王圆箓守着藏经洞七年里

国内没有任何人表示过重视

而他依然盼望着有人来看一看

第一个提出报价的是外国人

是死守着藏经洞而继续让经卷蒙尘

还是将经卷卖给识货的外国人?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想必王圆箓也是有所挣扎的

不然斯坦因也不会

花上一番软磨硬泡的功夫

在将文物卖给外国人的事实面前

王圆箓必然要承担责任

但当时中国的孱弱国力

和动荡社会

不也应该为此负责吗?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从文物保护的后果来看

王圆箓当时的抉择是正确的

至少藏经洞内的大部分经卷

目前能见于世

虽然分别被收藏于多个国家

否则20世纪的中国战乱

迟早会波及到此前就不受重视的藏经洞

毕竟1907年的敦煌县城里

抗缴皇粮暴动中县衙被烧毁

战乱之中或者将经卷一把火烧毁之

或者将文书当废纸来用

这种损失都是不可弥补的

发现藏经洞后,他将经卷献给官员,却被嘲笑“字很差”……

2018年3月

阿富汗国内

因受到恐怖袭击的威胁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

向中国驻阿富汗大使亲自致谢

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

关注这批文物的现状

帮助阿富汗人民呵护这些“宝贝”

......

中华上下五千年

华夏祖先给我们留下了

珍贵的文化遗产

王圆箓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

虽然变卖了文物却

恰恰因此保护了文物的存留

此行为实在对错难论

如今国力今非昔比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

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建设已颇为健全

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自发

保护文化遗产

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