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京東大藥房兩週年記:重點不是賣藥而是藥事服務

京東大藥房兩週年記:重點不是賣藥而是藥事服務

2016年,京東正式上線“京東大藥房”,成為當時首個開展自營藥品零售業務的大型綜合類互聯網電商平臺。

兩年後的2018年5月23日,京東大藥房舉辦了其上線兩週年發佈會,在展望醫藥電商發展前景的同時,也回顧了這家醫藥電商平臺兩年來的歷程。

作為身處醫藥電商快速發展洪流之中的京東大藥房,對其2年來發展的研究,或許對預測醫藥電商接下來發展的重點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線上購藥成新趨勢,京東大藥房切入大市場

回顧京東大藥房的發展歷程,2015年11月,京東大藥房正式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許可證》,此後京東的藥品業務開始加速。

從這一點不難看出,政策似乎一直都是影響中國醫藥電商發展的重要指揮棒。

實際上早在1998年國內首家網上藥店“上海第一醫藥”就已經誕生,但其在1999年就因為政策因素而被關閉。而隨著2004年《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以及2005年《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神品暫行規定》的頒佈,國內正式開放網上售藥。

而隨著電商的不斷髮展,2012-2015年成為了醫藥電商爆發式的啟動期,3年期間,國內網上藥店數量增加了345家。巨大的增量,市場本身的固有毛病,以及高速增長帶來的監管與自律的缺失,這些因素也使得醫藥電商在當時雖然規模有限,但也是亂象頻出。京東大藥房便是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下成立,以期用京東品質電商的經驗重構醫藥電商的新模式。

與中國不同,美國的醫藥電商是建立在成熟的藥品郵寄銷售模式和PBM(藥品福利管理)體系下的,因此在1998年互聯網方興未艾之時就已經實現了143億美元的藥品網購銷售額,以及11.6%的網購滲透率。

而對比國內,醫藥電商市場規模雖然絕對值還有限,但在過去6年終實現了37.6%的年複合增長率,市場已經進入一個增長的快速通道。

也正因為沒有傳統商業模式的基礎,以京東大藥房為代表的國內醫藥電商也一直在摸索適合中國生態的醫藥電商模式。

看似簡單的醫藥電商,複雜的背後故事

對於用戶而言,其在前端或許看到的只是一個交互界面,以及能夠感受到京東式的極致物流,但實際上,雖然作為標品,看上去十分適合網絡銷售和物流交付,但實際上其背後卻十分複雜。

京東大藥房兩週年記:重點不是賣藥而是藥事服務

以京東大藥房為例,其產品涉及到 24 個模塊、 86 個子模塊、兩百餘處系統功能改造,涵蓋從前端銷售、供應商管理到倉儲管理、客戶管理及配送、售後管理等全供應鏈管理系統。

很明顯,從最初的籌劃立項開始,京東大藥房就想解決的不僅僅是用戶在網上賣藥的渠道性問題,而是解決如何讓用戶更好地買到藥並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京東希望構建的是一個完整的富有未來性的藥事服務平臺。

對於用戶而言,買藥並非一個孤立的購物行為,買藥往往關聯著某種病症。但對於大多數用戶的大多數用藥需求而言,實際上並不需要到醫院排隊掛號問診,因此在購藥時獲得一定專業性的建議指導就成為了很重要的一種需求。

但在線下,很多時候這種關於用藥的諮詢服務並不專業或細緻,用戶體驗並不好。全國45.4萬家藥店中,掛靠在藥店的執業藥師僅30多萬人。

這或許也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線下藥店的不作為,因為醫療資源從來都是稀缺資源,尤其是服務面更廣的全科醫生和藥劑師。而互聯網卻可以將原本緊張醫療資源通過網絡進行合理調配,提高這種輕問診性質的醫療資源服務效率。

為此,在2016年6月京東就正式投入運營了全國首個COPC標準、100%執業藥師在線的藥事服務中心,為消費者提供用藥諮詢、用藥指導,保障安全用藥和合理用藥,這也帶來了京東大藥房訂單量的飛漲,僅在2016年的雙11就實現了單日銷售10萬單。

在兩年的過程中,1個普通藥師在京東大藥房的標準案例是服務 53497 名消費者,共拒絕用藥需求 6630 次,前者是對用戶的服務,後者則是對生命的負責。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這句藥學古訓是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商城時尚生活事業群總裁胡勝利常掛在嘴邊的,也是京東對於做好京東大藥房的態度,而完善的藥事服務則是這一切的基礎。

基於專業藥事服務,京東大藥房未來能做什麼?

通過優質服務聚攏客戶,形成口碑,這樣互聯網式的打法讓用戶能夠享受到認真負責的購藥服務的同時,也讓京東能夠在2年時間內就快速發展,成為國內醫藥電商探索的先鋒,因此看清京東大藥房的未來或許就意味著能夠看到中國醫藥電商未來發展的趨勢。

京東大藥房兩週年記:重點不是賣藥而是藥事服務

從用戶層面來看,線下藥店會員年齡結構正在出現斷層。根據京東大藥房與中康資訊聯合發佈的《中國藥品零售市場消費趨勢報告》,線下藥店消費人群中46歲以上人群佔比近40%,也就是說中老年用戶是線下藥店如今的主要服務對象。

那麼年輕人都去哪裡買藥了呢?答案毫無疑問是像京東大藥房這樣的線上渠道,根據報告統計,線上藥店26-35歲人群佔比46.5%,隨著這一群體年齡的增長,以及未來更多年齡段人群受眾的滲透,線上購藥在未來可預期的時間內或許將成為主流。也就是在2017年,非處方藥品在線下藥店渠道的銷售佔比也首次低於線上渠道。

在京東大藥房兩週年的發佈會上,京東大藥房宣佈KA品牌大數據免費開放一年。基於京東會員在京東主站億級商品池中所發生的瀏覽、搜索、諮詢、購買數據進行脫敏處理,京東大藥房將與藥企品牌共同進行數據挖掘、反推研發和市場決策,指導藥品的銷售,甚至影響藥品上游的研發。

從行業生態建設而言,京東大藥房推出了“京心呵護計劃”,聯合了拜耳、雲南白藥、東阿阿膠、輝瑞、同仁堂等藥企,共同優化用戶的購藥體驗。以“慢嚴舒檸”為例,它就是通過京東的大數據,洞察到糖尿病患者的個性化需求,推出了無糖型的清喉利咽顆粒。這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無疑是一大幸事,而對於企業也是幫助企業尋找到了一個新的細分市場,更好的完善了其產品線佈局。

依託京東的大數據技術優勢、服務優勢等眾多資源優勢,通過無界零售對合作夥伴全面開放賦能,京東大藥房正在有機會打造一個互聯網“醫療、醫藥、醫保”的完整閉環。

因為醫藥電商絕不簡簡單單是買藥,其在當下和未來能夠做到的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