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券商員工降薪40%背後:IPO門檻擡高 頭部券商強者更強

對於券商投行部門而言,今年的夏天“有點冷”。

近期先是傳出有券商突然停掉“通訊午餐補貼”,而後申萬宏源投行子公司被傳降薪40%更是在刷爆了業內朋友圈,根據廣為流傳一張申萬宏源投行部門員工的工資單顯示,其稅後工資竟然不足5000元,這無疑令外界大跌眼鏡。

券商員工降薪40%背後:IPO門檻抬高 頭部券商強者更強

投行一向被視作金領行業,但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今年以來投行的IPO、債券承銷、併購重組、再融資業務這幾大主要業務可謂是全線受挫,而“獨角獸”承銷時代的來臨 ,將加劇大小券商在投行業務上的分化,幾家頭部券商和其餘中小券商料將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格局!

  降薪小CASE 更可怕的是裁員

據券商中國,申萬宏源證券自去年底調整了薪酬制度,將薪酬分為基本薪酬和績效工資。績效工資佔全額工資的比例為20%-50%不等,績效工資能拿多少需視年初定下的目標完成率而定。

券商員工降薪40%背後:IPO門檻抬高 頭部券商強者更強

上述新的薪酬制度於前兩日剛剛開始執行,受行情影響較大的投行、固收、資管、機構銷售等部門或條線員工普遍難以達到既定目標,薪酬降幅最大。

這次薪酬調整影響最大的還是原本薪酬水平就不算高的年輕一線員工。比如,博士學歷的年輕投行員工到手收入是6000多,碩士學歷的年輕投行員工普遍到手收入是4000多。收入普遍降幅在40%以上。

更有投行人士表示,降薪已是小case,重點是裁員。一財引述某中型券商投行部執行董事的話稱,“當前多數投行均在降薪,但降薪比例沒有申萬這麼大。我們投行部還未降薪,但是管理層已經在考慮這一問題,不僅僅是降薪這一招了,重點在於裁員。”

上述投行執董透露,投行部門的職位從助理經理到經理、副總裁、執行董事、董事總經理等幾個級別。“裁員不一定是公司層面的裁員,而是投行各個部門內部領幾個裁員指標。所裁之人不一定是一線低層級的投行人員,也有可能是高層級的員工,因為其薪資成本高如果其貢獻小將被裁掉。也有可能是整個部分負責人帶的團隊都裁掉。”

  投行業務遇冷背後:IPO標準提高

降薪裁員的背後IPO門檻趨嚴,該執行董事表示,“投行業務遇冷最直接的原因是IPO標準提高了。證監會要求去創業板年度淨利潤需達5000萬以上,去中小板淨利潤需達8000萬以上。這一標準並沒有發窗口指導意見,而是接近監管層的人士私下透露的一個標準。加之去年新一屆發審委上任以來,監管層對企業規範性要求更高。兩重原因夾擊下企業IPO非常難。”

2018年開始IPO發審節奏再一次出現了變化,先是發審委大幅提高了否決率,此後又通過現場檢查和設置隱形門檻等手段喝退了超過百家的排隊企業。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17日,證監會核發IPO批文的數量為42家,2017年同期證監會核發IPO批文的數量為191家,2018年IPO批文發放的數量同比減少了78%。

IPO批文發放的數量直接關係到券商業務執行量,可以說2018年對於券商投行業務來說並不樂觀。另一項數據也值得關注,截至2018年5月11日,證監會公佈撤回IPO申請的在審企業多達144家,

2017年全年不過146家企業撤回申請。

兩項數據疊加很清楚的反映了當下投行業務的困局,即IPO業務的數量將遭遇非常大的影響。

頭部券商佔據逾7成IPO收入

而IPO數量的下降也令頭部券商和其他中小券商的在投行業務上的差距進一步擴大。據東方財富Choice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承銷及保薦收入超過1億元的券商有8家,這其中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聯合、中金公司、廣發證券名列前五,承銷及保薦收入分別為3億、2.3億、1.8億、1.7億和1.5億。

值得住的是,承銷及保薦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佔據了所有券商承銷及保薦收入的71%。

而另一方面其他中小券商投行業務則呈現顆粒無收的局面。以申萬宏源為例,截至5月17日,公司投行子公司今年承攬的IPO項目為0,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同期IPO承攬項目多達7個,市場佔有率達3.43%。

而和申萬宏源投行子公司相似的還有民生證券、興業證券、西南證券和平安證券。這幾家券商的保薦代表人目前分別有99人、98人、49人、46人,去年同期承攬的IPO項目為1到9個不等,但今年顆粒無收。

有投行人士表示,政策和資源都在向大券商傾斜,無論是新經濟上市、港交所改革,還是CDR迴歸,預期都會通過中金、中信這些大型券商進行,即使申萬這種老牌券商,沒有資源和政策傾斜,投行業務也很難有競爭優勢了。

  投行業務以大為美

北京地區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的人士表示,“今年投行業務看點都在龍頭企業、巨無霸以及大型獨角獸上面,而這些項目和中小券商都是沒有太大關係的,這類項目的資源都在排名前十甚至是排名前五券商的手中。”

如果從項目端分析,單個公司承銷及保薦費用支出排名前十企業的承銷保薦券商也基本上是上述前十位的券商,如工業富聯的保薦機構中金公司,在工業富聯成功上市之後將有3.4億收入,直接超過了中金公司今年以來已經獲得的1.8億承銷及保薦總收入。

有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指出,“拼IPO數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優質龍頭企業的IPO項目才是2018年投行業務的重點,

如中金公司做富士康這一單就要超過很多中小券商10單左右的業務收入。龍頭券商們在告別國企大項目之後,又將再次迎來創新企業項目的大保薦承銷時代。”

  CDR制度進一步拉大差距

而CDR制度推進則被認為對於中小券商的投行業務又是一大沖擊。根據中金公司測算,監管層設定的行業和市值門檻(已在海外上市的企業市值不低於2000 億元),共有5家海外上市的創新企業符合發行CDR的標準,分別為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京東和網易,合計市值達7萬億左右。

假設上述5家公司按照總股本的 3%增發新股發行CDR,那麼以當前價格計算,CDR融資規模將達 2000億左右,接近於2017年A 股IPO規模(2301億元)。可以看出,企業發行CDR產品勢必將給券商帶來豐厚的收入,但值得注意的是CDR產品的承攬和承銷幾乎和中小券商無關。

比如5月3日作為小米披露赴港上市招股說明書,有望成為首家以“同股不同權”架構登陸港股的企業。

根據其招股說明書,本次小米估值至少超過700億美元,這意味著保薦機構即將分享上市盛宴。

公開資料顯示,能擔任小米港股IPO保薦機構的有高盛、摩根士丹利,而內資券商代表則是中信證券。

就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無論是京東還是阿里巴巴或是網易,其保薦機構均是中金公司、中信證券、華泰聯合等頭部券商。

無疑,CDR產品未來將會形成優質項目、頭部券商、一線投資者的圈層。這也進一步分化了目前券商投行業務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