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魏子柠:医生集团爆发式增长的背后

最近,有媒体报道,截止2018年3月,在国内有关部门注册的医生集团已达620多家,比2017年底的400余家多出了近200家,呈现出了爆炸式增长。这不禁会让人想到,医生集团为何呈现爆发式增长呢?笔者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分享给大家。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医生集团呈现爆发式增长是多年来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政策集中发力。新一轮医改以来,我国一直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医。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明确提出,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2011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社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发〔2010〕58号)要求: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范围,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等,进一步改善优化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明确规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各地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审、技术准入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2013年12月30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国卫体改发〔2013〕54号),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15〕45号),以及国家的“十二五”、“十三五”医改规划等,都明确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医生集团是社会办医的一种形式。目前,医生集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根本原因是国家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政策的集中发力。

二、医生集团呈现爆发式增长是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发力。1999年7月16日,颁布实施的《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原卫生部令第5号),一个医生只能在一个医疗机构执业。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4〕86号),允许符合条件的医生可以多点执业。2017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版《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下简称《新办法》),将医师执业地点由过去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修改为“执业地点是指执业医师执业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所在地的省级行政区划和执业助理医师执业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所在地的县级行政区划”,实现“一次注册、区域有效”。《医师执业证书》上的执业地点不再是一个医疗卫生机构,而是一个行政区划。《新办法》对医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为医生自由执业从法规方面突破了瓶颈,极大鼓励了更多医生走向、多点执业、区域执业,这应该是医生集团爆发式增长的最重要原因。

三、推出医生执业商业保险催生了更多医生集团的诞生。在鼓励医生多点执业方面,深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了更好地分散医生执业风险,推进医患纠纷的合法合理解决,今年3月份,深圳市推出了医师执业责任保险(简称“医师责任险”)。医生购买该保险后,出现赔偿便可由第三方保险公司负责,累计赔偿额度最高可达400万元,单笔最高可达120万元。医师责任险的推出,让医生免去后顾之忧,会促使更多医生有意愿开展多点执业,促使国内外更多优秀医师、医生集团到深圳执业。有关报道称,截止到3月份,在深圳注册成立的医生集团已经达到315家,占到广东省医生集团总数的79.55%,占全国医生集团总数的50.8%。深圳医生执业商业保险的推出,是最近一段时间深圳医生集团呈爆发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全国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激发一些医生“抱团取暖”。不断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一些具有多点执业、走出体制想法的医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具有了安全感。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发展,医务人员不再为自己的医疗、养老、失业等基本保障发愁了,对执业机构、执业地点、公立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在意程度不断在降低。这在一定程度助推了一些医务人员“抱团取暖”,成立了自己的医生集团。

五、医务人员价值取向多元化也促进了医生集团不断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不再单一追求在体制内工作,一些医务人员在追求执业自由化,想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尤其是业务能力强、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咖”,会更多的走出体制、走向社会。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体制也不例外。在享受体制带来的有利的一面时,也必然要受到其不利的一面的限制和约束。一旦一些医务人员认识到时,并具备一定条件时,就会走出体制,以“医生集团”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六、创业医生集团比创业办医院具有更多优势。医生集团与民营医院是社会办医的不同表现形式,同属于社会办医的范畴。但是,医生集团与民营医院相比更具有优势。一是资产不同。医生集团一般都是轻资产,而民营医院往往都是重资产。二是经营方式不同。医生集团经营更灵活多样,既可团队作战,也可以撒豆成兵,单兵作战。三是人员构成不同。医生集团用人机制比较灵活,而医院用人用工相对固定,成本和负担都比较重。四是品牌形式不同。民营医院是造好房子再开办医院,再去打造品牌,一般情况下压力要大的多。而医生集团着重打造的是医生个人品牌,大多数医生是树立了个人品牌之后再去办或加盟医生集团,更多靠的是自己技术和品牌,压力相对较小。五是紧密程度不同。某一医院内医生团队相对要紧密,每天要都要相互配合协同工作。而作为医生集团内的医生相对松散,有事则来,完事则走。由于都是业务方面的“高手”,所以,今天一起配合可能是张三,明天可能是李四,更加宽松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