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蜀国为什么不向东南亚发展?

凌风266893506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魏国、吴国、蜀国三分天下之后,三者的地理分布是魏国在北方,蜀国位于西南部,吴国则坐拥东南。按分布来看,蜀国和吴国都有向东南亚发展的机会,毕竟从蜀国或者吴国出发,都可以到达东南亚。倘若把历史稍微看完整一点,对于开发东南亚,吴国反而更有利一些,因为交州在孙权手中。当然,蜀国也可以,但要穿过茂密的西南部森林。

在三国争霸时期,不管是魏国,还是吴蜀两国,都想扩大自身的地盘,来获取更多的人口,这样可以增强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外发展是三个国家不约而同的想法。后来出现了魏国重新占据西域,吴国派遣卫温和诸葛直探索夷州,蜀国征讨南蛮,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对外发展。

可是蜀国或者吴国并没有专注于向东南亚发展,尤其是地盘狭小的蜀国,宁愿不停地北伐中原,也不愿前往东南亚。接下来稍微分析一下。

一:蜀国没有多余的人口去开发东南亚。

经过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乱,人口出现了大幅度减少。本来益州的人口尚可,自从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益州剩余的精壮劳动力已经不多。因为有魏国和吴国的军事压力,蜀国的成年男子一部分要进入军队,造成了劳动力的缺乏。这一点从诸葛亮征讨南蛮获胜以后,继续让当地部落自治就可以看出。毫不夸张地说,蜀国有限的人口,连益州都不能完全开发,翻过丛林,前往东南亚,根本没有必要。

二:蜀国没有前往东南亚的最佳通道。

本来刘备在夺取荆州的时候,就已经谋划占据交州。可惜实力有限,在刘备率军攻打益州的时候,孙权趁机拿下了交州。就这样蜀国与交州擦肩而过,没有了交州,基本上失去了前往东南亚的有利通道。况且交州土地肥沃,红河三角洲特别适合耕种。如果交州在蜀国手里,诸葛亮有可能会考虑开发一下红河三角洲,至于东南亚的其它地方,视情况另行考虑。

三:前往东南亚,与蜀国的立国目标背道而驰。

昔日刘备建立蜀国时,并不是为了偏安于一隅,而是希望以此为基地,然后北伐拿下中原,继而统一天下。这就是所谓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为了笼络民心士气,也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刘备以及后来的诸葛亮都必须把北伐摆在重要位置。试想一下,诸葛亮凭什么说服蜀国的官民,翻山越岭去遥远的东南亚。何况东南亚并非一片净土,从孟获的强烈反叛就可以看出,开发东南亚少不了战争行为。如果蜀国把军事力量用来征服东南亚的部落,那么魏国和吴国一旦趁虚而入,后果难以想象。

总之,不去开发东南亚,符合蜀国的现实情况。一句话当时的蜀国顾不上,也没有很强的必要性。诸葛亮的当前任务是好好联络吴国,争取拿下中原,早日完成刘备遗留的统一大业。


子正寻道


题主好,在刘备占领了蜀地之后为什么选择不往东南亚发展?可以先看看当时三国鼎立以后的地图:蜀汉的拥有的地盘,囊括了云贵两地,甚至还占据了缅甸东北和越南西北地区,看上去进军东南亚的条件是非常完美了。但是有以下因素的制约

首先地理方面,蜀国国土以南的这些区域里,在当时环境下的人口十分落后,多数是以部落为聚居,部落首领就是长官,那么为何不直接掌控呢?那是因为,当时蜀国刚建国,整个蜀国只有二十万户,九十万人口,兵力只有寥寥十几万人,比起占有大面积国土的吴、魏差的不只一星半点。再加之,当时蜀国国土多以高山盆地为主,如此弱的兵力,但却有庞大的粮草消耗,与蜀汉接壤的东南亚地区,基本山峦叠嶂、气候湿热。凭借古代的科学技术,难以开发广袤的热带原始森林。而且每当雨季到来,汉族人也不适应几乎天天下雨的天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进军东南亚是难上加难。

其次人文因素。由于东南亚的土著人,与汉族人语言不通、意识形态不同,便会经常爆发冲突。即使如孟获般,长期归顺汉朝的土著首领,也会时不时地反叛。于是诸葛亮不得不“七擒七纵”孟获,以换取土著部落对蜀汉的信任。——东南亚土著人,不会如内地省份的百姓那样,欣然接受蜀汉统治。

最后魏吴的牵绊,就算铤而走险去南征,但北边与东边盘踞着的东吴与魏国,怎么可能无视这种除掉敌人的好时机,这让刘备更加力不从心。不过,虽说控制区域有限,但对于中国西南边陲大地,蜀汉政权依然进行了苦心治理。诸葛亮南征胜利后,曾大力在当地安抚百姓,推广汉民族先进的农耕技术,今天西南各民族百姓,依然把诸葛亮视为崇敬的偶像。与此同时,蜀地至云贵的交通要道,也都被蜀国开发完成,各种蜀国的特产远销国外,成为蜀国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蜀汉对于西南大地的拓展经营,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我认为这是不向东南亚发展的原因!

欢迎评论区留下不同意见~


有李行天下


汉昭烈帝刘备死后,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吏治清廉、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蜀汉的国力与魏国、吴国相比,没有什么优势。然而蜀汉的西南方向,是广袤的东南亚。当时东南亚的土地上,基本为原始形态的土著部落。诸葛亮本可开疆拓土主宰东南亚,但这些原因,阻碍了其向西南方向发展。

原因一,地理因素。与蜀汉接壤的东南亚地区,基本山峦叠嶂、气候湿热。凭借古代的科学技术,难以开发广袤的热带原始森林。而且每当雨季到来,汉族人也不适应几乎天天下雨的天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原因二,人文因素。由于东南亚的土著人,与汉族人语言不通、意识形态不同,便会经常爆发冲突。即使如孟获般,长期归顺汉朝的土著首领,也会时不时地反叛。于是诸葛亮不得不“七擒七纵”孟获,以换取土著部落对蜀汉的信任。——东南亚土著人,不会如内地省份的百姓那样,欣然接受蜀汉统治。

原因三,价值因素。诸葛亮以“匡扶汉室、还于旧都”,为其毕生的追求。所以当蜀汉国力强盛后,诸葛亮便挥师北上统一中国,而不是向西南发展主宰东南亚。——可惜诸葛亮北伐失败,使蜀汉再也没有实力往西南方向发展。

这就是为何,即使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后,蜀汉却没有继续向西南方向发展。


海洋说历史


要了解这件事情,必须了解一段历史和一个地理知识,首先,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蜀国就是位于我过的西南,也就是四川盆地,但从地图上看,此地切实靠近东南亚比较近,离中原较远,但如果对地理知识也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国的地形地貌,蜀国位置属西南不假,近东南亚也不假,但从整个四川盆地来看,四周都被山包围了,没有出口,看一看四川盆地离东南亚最近的西南方向,被横断山脉阻挡,除了来自西南的季风经常光顾以外,人类交往几乎没有路可行,再看看西北、北方、甚至东南方不是横断山脉阻挡就是秦岭挡道,东南也有云贵高原拦着。所以蜀国就像在一个盆里也一样。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底,合理也基本上都是自西向东流,仔细一看,从四川盆地有河流经过,那必定有出口流出。没有错,长江过盆地后,从三峡流出,这就是四川盆地的一个口子,虽然陆路并不好走,但古人们还是能借助水中行船的办法进出蜀国,从此可知,蜀国想要发展就必须从东面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蜀国更不可能往东南亚发展了,如果蜀国往西南方向发展,必定要从整个云南和东南也的热带雨林经过,这一带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可供农业发展的地方较少,对于当时生产能力有限的蜀国而言,网东南亚发展几乎没有可能。

蜀国的建立是在当时整个大中华的背景之下的,不论经济、文化,都传承于中原,中原文化是蜀国的依靠,蜀国强盛时,必然是对关中以及中原一带虎视眈眈,所以才有诸葛亮6出祁山伐魏。当中原的王朝强盛时,也都对农业发达的蜀地虎视眈眈,蜀地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中原王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即使是到了生产力较为发达的民国时期,中国也把蜀地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到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的三线建设,也都以蜀地为大后方进行建设。

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蜀国为什么不向东南亚发展,这里有地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历史方面的原因,即便是如今,交通已非常发达,随着成昆铁路的修通,蜀地与东南亚发展终于有了快速通道,我们相信随着高铁等现代化交通的建设,随着“一带一路”的影响,历史上的蜀国,四川盆地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向东南亚发展也就势在必行。


龚永文


三国时期的蜀国没有向东南亚地区发展是有很多主客观的因素所制约的,大体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汉文化以中原为中心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中原地区就成为了“天下正统”的代名词,而长安和洛阳,便成为了象征正统皇权的“天子城市”,由此可见,三国时期魏蜀吴鼎立局面,也没能撼动三国统治者对这中原政治中心“天子之城”的向往和渴望,北魏的曹操之所以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正因为曹魏占据了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大部分,而西蜀诸葛亮和姜维不惜劳民伤财屡次北伐,也正是打着恢复“刘汉”江山正统地位的旗号。


二、东南亚的气候水土

在秦汉时期,东南亚所处的地理条件并不理想。东南亚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气候,崇山峻岭,森林茂密,遍地沼泽瘴气,林中又充满致命的昆虫野兽,而且又缺乏便于开垦耕作的良田,这对于农耕文明的秦汉百姓来说,必然水土不服,在他们看来,可谓是非常不适宜居住的蛮荒之地。


三、东南亚的蛮族部落

在秦汉时期的东南亚,居住者多为未开化的原始部落,甚至一些部落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对比地处中原的汉朝统治者来说,只要平息叛乱,安抚各个蛮荒部落便足以,完全没把那片土地的利用价值放在眼里。


所以,综上所述,在汉末三国时期,地处南方的吴属两国,都把占据中原的北魏视为眼中钉,而没有向东南亚开拓领地。


草竹道人


汉昭烈帝刘备死后,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吏治清廉、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蜀汉的国力与魏国、吴国相比,没有什么优势。然而蜀汉的西南方向,是广袤的东南亚。当时东南亚的土地上,基本为原始形态的土著部落。诸葛亮本可开疆拓土主宰东南亚,但这些原因,阻碍了其向西南方向发展。

东南亚

原因一,地理因素。与蜀汉接壤的东南亚地区,基本山峦叠嶂、气候湿热。凭借古代的科学技术,难以开发广袤的热带原始森林。而且每当雨季到来,汉族人也不适应几乎天天下雨的天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原因二,人文因素。由于东南亚的土著人,与汉族人语言不通、意识形态不同,便会经常爆发冲突。即使如孟获般,长期归顺汉朝的土著首领,也会时不时地反叛。于是诸葛亮不得不“七擒七纵”孟获,以换取土著部落对蜀汉的信任。——东南亚土著人,不会如内地省份的百姓那样,欣然接受蜀汉统治。

蜀汉与周边局势

原因三,价值因素。诸葛亮以“匡扶汉室、还于旧都”,为其毕生的追求。所以当蜀汉国力强盛后,诸葛亮便挥师北上统一中国,而不是向西南发展主宰东南亚。——可惜诸葛亮北伐失败,使蜀汉再也没有实力往西南方向发展。

这就是为何,即使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后,蜀汉却没有继续向西南方向发展。


东海逍遥之客


不知道题主从哪儿看到蜀国国土到缅甸和越南了。

第一、蜀汉没控制过越南,现今越南北部也就是交趾地方是东吴的地盘,吴蜀除刘备伐吴时短暂交恶外,大部分时间都是联盟抗魏的关系,蜀汉作为三国之中最弱的一方,既不可能也没有实力去主动攻击东吴。

第二、蜀汉也没怎么控制过缅甸,其核心地区一直就是成都平原、现重庆一带以及汉中地区,对南中地区(川南和云贵)的统治事实上也都是以安抚和羁縻为主,且不时有当地部落叛乱发生。连南中都没有完全控制消化,如何还能控制缅甸并进一步向东南亚发展?要知道中原王朝真正完全地控制消化云南,都得是清朝完成改土归流以后了。

第三、蜀汉的首要战略目标始终也只能是北定中原、复兴汉室,对南中的控制和经营也是为北伐而服务的。《出师表》里就有:“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征服太往南的热带地区,不仅耗费军力财力,而且当时那里又没有足够的人口、耕地和税赋,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所以这些地区只要名义上效忠,不搞事情就好了,具体的事务蜀汉也不干涉。


卢沟晓月lxy


蜀国之所以不向东南亚发展,是观念与格局决定的:

1,古人将中原视为天下的中心,认为得中原就是得天下,就会奉天承运,就会四方敬服,八方来朝。如此一来,拿下中原才是首选,向华夏边缘地带扩张是徒劳无功的行为。

2,古人将定鼎中原视为最高理想,因此有条件要去做,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去做,古人不会去选择偏安一隅。

3,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观念已深入汉人骨子里去了,造成汉人格局不够大。即便是诸葛武候,那样的智者,也缺乏灵活变通,也缺乏开创性思维,因此蜀国不可能去选择向南发展。

自汉以后,华夏疆土再也没有明显的向南拓展了。后来的东晋丶南宋皆是如此。其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华夏思想禁锢丶格局不够。中原王朝宁可饿死丶困死,也不愿去开疆拓土、移民拓殖。自此,华夏文明基本被禁锢于中原,而没有传播于海外。即便是日韩等国,也搞不懂华夏核心思想。


鬼影147951010


1.开发难度大,当时云贵地区已经渺无人烟,更何况是缅甸越南,大面积的原始森林需要大量人口去开发,难度太大。2.诸葛亮打孟获,主要意图是为北伐做准备,防止腹背受敌。3.中原王朝才是正统,也是人口经济的中心,无论是刘备刘禅,还是蜀国军民,都不可能放弃中原,向东南亚发展。4.军事难度大,瘴气之地、蚊子又多、热带雨林气候,还没打就要死一大半,对于人口少军队少粮食少的蜀国会是致命打击。


木木大神0111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看当时的形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曹魏地盘最大,占据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且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农田灌溉方便,商贾云集,达官贵人多居于此,就连天子也被曹操名为拥戴,实为软禁在许昌,今河南一带,曹魏实力最强,大大小小多少次战役都是曹丞相以剿匪的名义主动出击,可谓得地利。

再观东吴,偏安东南一隅,江南水乡,风景秀丽,鱼肥虾美,蚕桑丝绸业发达,江南又出美女,莺歌燕舞之乡,使人流连忘返,吴国历经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两代三人经营,才有今天之局面,安乐容易使人丧失斗志,所以吴国的起初的国策就是愿意称臣,你随意给个官职都行,但是地盘不给你,愿意做个土皇帝,乐的逍遥自在,曹魏若来攻,便联合亲家蜀汉,你刘备敢惦记我的地盘,我就给丞相通风报信,捣你的后方,地盘是比曹魏小点,但占着长江天险,所以是左右逢源,哪都不吃亏,可谓得天时。

最后说蜀汉,也就是刘皇叔,一心一意要匡扶汉室,最开始也打的是这个旗号,天下三分有其一,占据着今天四川大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的汉中,湖北的荆州呢是刘皇叔一把鼻涕一把泪问东吴借的,最后也赖着不还,最后还是被关二爷给丢了,当然这是后话,三家里面刘备地盘最小,可这刘皇叔心气最高,又是桃园三结义的,又是三请孔明的,军师是有了,诸葛亮给定的国策就是联吴抗曹,这样你先生存下来,修养生息,慢慢发展自己的实力,以后才能考虑以后入主中原的梦想,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挨着四川的云贵地区,几千年前都是夷蛮之地,贫瘠困苦,时不时骚扰蜀国边境,那这蜀国不答应呀,后来就有了诸葛亮七擒孟获,为什么擒了六次又放了六次,就是为了让你心服口服,所以第七次,这孟获自己就归顺了,但是蜀国没有再往那边开疆拓土,因为它的国家战略重心就没在那,在中原,那地方荒蛮,看不上,这与刘皇叔的匡扶汉室跑偏了,好多跟随你刘皇叔等着除掉曹贼的文官武将你没法交代,蜀国得的是人和,所以说蜀国只好把精力放在中原了,也就放弃了往东南亚扩张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