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麼判斷是否是動脈粥樣硬化?是看血脂高還是看有無斑塊?

正齊70880


判斷是否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檢查動脈彩超,以頸動脈彩超最常用。血脂高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但是血脂高並不代表一定有動脈粥樣硬化或者斑塊。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

正常的動脈壁從腔內向外依次為內膜、中膜和外膜三層。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大量的脂質聚集於內膜表面,量少的時候黏附於內膜表面呈扁平的黃斑或線,也稱為脂質條紋;量多的時候呈聚集成橢圓形丘,也稱為脂質池,或者粥樣斑塊。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就在於,動脈變硬、彈力降低、管腔變窄影響血流,甚至斑塊發生潰瘍破裂出血形成血栓,使管腔部分或者完全阻塞,導致相應供血臟器的缺血壞死。又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最常發生在中動脈內,比如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給大腦供血的頸動脈和顱內動脈、給腎臟供血的腎動脈等。因此大家都很擔心發生動脈粥樣硬化。



怎麼樣知道動脈是否存在粥樣硬化呢?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的一種形態和功能上的雙重改變,功能改變我們很難檢測到,但是形態上的改變卻可以很直觀的觀察到——動脈彩超。通過檢查動脈彩超,可以發現是否有動脈硬化、是否有動脈斑塊、斑塊導致管腔狹窄的程度,以便於在沒有出現嚴重問題時,及早的採取措施干預,防止危重情況發生。

全身的動脈都是相通的,動脈粥樣硬化也是存在於全身何處動脈的,但是最常檢查——頸動脈彩超,因為此處的動脈位於體表,操作方便,又因為它是給大腦供血的主要動脈。其它重要的動脈,比如冠狀動脈,因為位於身體內部,通過簡單的檢查很難觀察到,必須通過昂貴的檢查(比如冠脈CT)或者有創的檢查(冠脈造影),所以很難去普及開來。



查血脂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意義。

之前提到過脂質是構成動粥樣斑塊的基本成分,所以,血脂高是動脈粥樣硬化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如果發現存在動脈粥樣硬化,並且血脂高於一定的範圍,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更需要及時的採取調脂治療,防止斑塊繼續加重、穩定斑塊預防斑塊破裂出血等。。

另外,吸菸、高血糖、高血壓、超重或肥胖等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也得進行積極的控制和治療。

🌳關注段醫生,健康又養生!🌳


段醫生答疑在線


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病中常見的最重要的一種,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從內膜開始。一般先有脂質和複合糖類積聚、出血及血栓形成,並有動脈中層的逐漸蛻變和鈣化,一旦發展到足以阻塞動脈腔,就會致組織或器官缺血或壞死。

怎麼判斷是否是動脈粥樣硬化?是看血脂高還是看有無斑塊?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壁上沉積了一層像小米粥樣的脂類,使動脈彈性減低、管腔變窄的病變,多由脂肪代謝紊亂,神經血管功能失調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時,早期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發展到血管堵塞時會有一些症狀出現。

一、根據患者的症狀判斷:

1、無症狀期:粥樣硬化斑塊已形成,但無明顯狹窄,因此無器官受累臨床表現。

2、缺血期:斑塊導致血管狹窄、器官缺血①腦動脈狹:記憶力減退、頭暈、頭痛、暈厥,嚴重可有痴呆、精神障礙等;②冠狀動脈狹窄:胸悶、心絞痛,長期可有心功能減退、心衰;③ 腎動脈狹窄:可致頑固性高血壓;④ 腸繫膜動脈狹窄:消化不良、腸道張力降低;⑤ 四肢動脈狹窄:下肢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嚴重可有持續疼痛、足背動脈搏動感減弱或消失。

3、壞死期:①腦血管閉塞:發生腦梗,表現為頭痛、眩暈、嘔吐,意識喪失、肢體偏癱、偏盲、失語等;②冠狀動脈閉塞:急性心梗;③腎動脈閉塞:腎區疼痛、少尿、發熱等;④腸繫膜動脈閉塞:劇烈腹痛、腹脹、發熱,便血、麻痺性腸梗阻、休克等;⑤四肢動脈閉塞:表現為肢體壞疽;

4、纖維化期:①腦萎縮可引起痴呆、行動失常、智力和記憶力減退等;②心臟纖維化可致心臟擴大、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等③腎萎縮可發展為腎衰竭。

二、基本的檢查手段判斷:

1、血脂檢查:患者常有膽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減低,脂蛋白電泳圖形異常,多數患者表現為第Ⅲ或第Ⅳ型高脂蛋白血癥。

2、X線檢查:可見主動脈伸長、擴張和扭曲,有時可見鈣質沉著。

3、動脈造影:可顯示四肢動脈、腎動脈與冠狀動脈由於粥樣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狹窄、病變部位及範圍。

4、多普勒超聲波檢查:有助於判斷四肢動脈、腎動脈血流通暢情況。

三、自我監測:若能早些認識動脈硬化的某些徵兆,加強自我防護和監測,就可大大延緩其發展的速度,並根據監測情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鹽酸索他洛爾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靠超聲、CTA、冠脈造影、核磁共振等檢查,而血脂只是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但血脂高不一定都已經發生了動脈硬化,血脂正常的也不一定沒有動脈粥樣硬化。

所謂動脈粥樣硬化,是指以動脈壁增厚、變硬和彈性減退為特徵的一種動脈病變。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首先多有血管內膜的損傷,接著內膜下形成泡沫細胞,生成指紋,再與彈性纖維和蛋白多糖等物質結合產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其實動脈硬化也是一種正常的病理生理改變,就像人老了頭髮就要白一樣。但是如果動脈硬化導致的血管狹窄過於嚴重,或者一些重要血管有易損斑塊,就容易導致一些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臨床上比較重要的動脈硬化主要包括冠狀粥樣動脈、腦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硬化、下肢動脈硬化、腎動脈硬化、眼底動脈硬化等,對應可發生冠心病、腦卒中、下肢動脈閉塞、腎性高血壓、眼底出血等臨床疾病。判定頸動脈、下肢動脈是否有動脈硬化最簡單的方法是超聲檢查,冠張動脈主要靠冠脈CTA及冠脈造影,腦動脈主要靠CTA或核磁共振,腎動脈主要靠CTA檢查或超聲。其中頸動脈最表淺最容易檢查,可間接反應全身動脈的情況。其實動脈硬化對人體的影響程度一個是通過B超等檢查判定動脈硬化造成的狹窄程度,再一個是判定是否有易損斑塊容易脫落(特別是冠狀動脈、頸動脈、腦動脈)。

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形成,主要與血中脂質在血管內皮外基底膜處沉積、變性、壞死,並引起炎症反應最終形成斑塊。所以血脂與斑塊的形成關係非常密切,對已經發生動脈硬化的高脂血症患者需降脂治療。但單純血脂高並不見得都一定已經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血脂正常的也不一定沒有動脈粥樣硬化,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的判定還要靠超聲等輔助檢查才能明確。


醫患家


動脈粥樣硬化已經是被廣大百姓所認識的一個概念,它的全稱其實應該是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或者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前者更為常用。所以動脈粥樣硬化,其實就是各種原因引起來的動脈血管病變,導致內膜增厚,在血管壁形成各種不同類型的斑塊。斑塊形成以後就會導致動脈血管狹窄,從而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造成腦缺血,甚至引起腦梗塞,造成偏癱,失語,失明等臨床症狀。

那麼動脈粥樣硬化或者說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一般來說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不良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比如特別喜歡吃油膩的食物,油炸的食物特別鹹,特別辣的食物,喜歡抽菸,喝酒,又不喜歡運動,這些都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造成動脈血管的損傷,特別是吸菸對血管的危害更大。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本身患有的一些基礎疾病,比如說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所謂三高都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如果一個人同時具有以上幾個方面的情況,那麼他患有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引起腦卒中的風險大大的增高。

當然,年齡也是一個危險因素之一,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血管會逐年老化,會出現不同程度動脈硬化,但是年齡是自然規律,我們無法改變。

一旦發現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起的血管的狹窄,那麼就需要進行干預。包括抗血小板藥物,降血脂藥物以及控制高血壓,高血糖等

藥物。重度的血管狹窄,反覆發生腦缺血癥狀的,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或者微創支架治療。


腦科醫生蓋延廷


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但只有血脂中的顆粒聚集,形成脂肪沉積才被稱作動脈粥樣化。

再來說一說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步驟:

1、脂肪條紋的形成

稱為脂質的脂肪物質(有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組成),會隨血流運行並開始沉積於動脈血管內壁上,形成脂肪條紋。脂肪條紋通常永久地附著於動脈血管內壁上,但只會引起很少的阻塞,沒有症狀。

2、動脈粥樣的形成。

血液中高的膽固醇水平、高血壓和吸菸可導致動脈血管內壁的損傷,脂質顆粒容易聚集於這些損傷部位,形成脂肪沉澱,也就是動脈粥樣化。動脈粥樣化佔據了動脈血管內的空間,減少血流量。動脈粥樣硬化是由於這些脂肪沉澱(動脈粥樣化)逐漸聚集在動脈血管內壁的多個部位而形成。

3、發展形成纖維斑塊

包圍動脈粥樣硬化的組織纖維會在脂肪沉積物內及周圍發展,使動脈粥樣硬化變硬、生長、並形成圓頂狀。當這些發生時,便稱為纖維斑塊。因為纖維斑塊凸出到動脈血管中心,使血流量減少。

4、阻塞動脈血管

一旦纖維斑塊形成並凸出到動脈血管中心,斑塊帽便會破裂,讓血液流入並與脂質及其他組織接觸,從而形成血塊,完全阻塞血流。

要想判斷是不是動脈粥樣硬化,就要去醫院做正規檢查:

1.一般檢查

患者常有血膽固醇、三酰甘油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減低,脂蛋白電泳圖形異常,多數患者表現為第Ⅲ或第Ⅳ型高脂蛋白血癥。

2.X線檢查

主動脈粥樣硬化者可見主動脈伸長、擴張和扭曲,有時可見鈣質沉著。

3.動脈造影

可顯示四肢動脈、腎動脈與冠狀動脈由於粥樣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狹窄、病變部位及範圍。

4.多普勒超聲波檢查

有助於判斷頸動脈、四肢動脈、腎動脈血流通暢情況。


機靈小不懂呀


您好,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一種,隨著人們年齡的增大,有一些脂質條紋或者脂質斑塊在動脈內膜下面沉積,最後形成粥樣硬化的改變,損害這個動脈內膜的完整性,我們把它形象的稱之為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通過影像學檢查來確診,臨床上比較常用的一個就是彩超,可以通過彩超來看頸動脈、下肢動脈的情況。動脈有沒有斑塊、斑塊彈性怎麼樣還可以通過胸片來看。

另外,臨床上我們還可以用動脈硬化的監測儀,通過檢測動脈的彈性以及血流來間接的判斷,這個病人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

至於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原因,主要與兩方面有關,一方面在於人體本身的因素,因為人不可能長生不老,總有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其實動脈粥樣硬化是人衰老的一種表現;另一方面,與遺傳、家族史,合併其他疾病有關。

最後,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群在生活中可能會有一些症狀表現,比如經常感覺頭腦不清楚、頭暈、頭痛、耳鳴,一側肢體麻木,情緒狀態不穩定等。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表現主要決定於血管病變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若管徑狹窄達到75%以上,則可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動脈粥樣硬化的判斷,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並不是單看血脂也不是看有無斑塊。

血脂高

大家去醫院做動脈檢查的時候,醫生經常問:有高血壓?有高血脂?有糖尿病?

這是因為我們的血管就好比水管,它都是一個管道,血脂就好像水中的雜質,水中的雜質越多,就越容易長水鏽硬化,而血脂越高,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幾率也就越高,所以通過血脂檢查,可以做出一定的判斷,但需要強調的是:血脂只是其中之一,但並不是完全準確。

有無斑塊

在臨床經常有一些人被判定為動脈粥樣硬化,卻沒有斑塊,這是因為有無斑塊只是動脈粥硬化的表現之一,可以作為參考,但不能當做判定標準。

其形成是由於血管內壁增厚、血管變細,膽固醇、血脂的沉積導致的。

動脈粥樣硬化有哪些檢查方法

1,血脂檢查

2,X射線檢查

3,血管鏡檢查

4,超聲血管檢查

5,血管內超聲檢查

(本文由羅民教授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進行刪除。如您有任何疑問,歡迎文末留言,私聊聯繫,共同探討。關注本文作者,獲取更多醫學知識,歡迎點贊、評論、轉載,共同進步)


羅民教授


動脈粥樣硬化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個詞,也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因素,那麼到底什麼是動脈粥樣硬化,又是哪些因素導致動脈硬化,動脈硬化又如何判斷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高血脂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之一

動脈粥樣硬化實際上是以血液脂質代謝異常為病理基礎的疾病,當然,脂質代謝異常,高血脂,並非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唯一因素,但高血脂往往是導致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脂的升高,使得血液中的脂質更易於沉積於血管壁內膜,脂質與複合糖類在血管壁內膜的聚集,引起血管壁內膜的炎性反應,進一步導致纖維組織的增生,鈣質的沉澱,逐漸的使動脈血管壁失去彈性,逐漸變硬、增厚,血管腔變得狹窄,如果出現血管被阻塞的情況,或者血管壁脆性太強,出現破裂出血等問題,就會引發梗塞,卒中、腦出血等大問題,這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因此,高血脂雖然不是導致動脈粥硬化的唯一原因,但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除了高血脂以外,以下問題也可能會導致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1. 高血壓,如果高血壓控制不好,血管壁長期處於過高的壓力下,對於血管壁內膜同樣會造成一定的損傷,而損傷的血管壁內膜不夠平滑,更易於脂質、纖維等的沉積,加速血管的硬化。

2. 吸菸,菸草中的毒害物質會進入血液循環,也會損傷血管壁,因此,吸菸者,動脈硬化的幾率和進程要比不吸菸者快的多;

3. 肥胖,肥胖者,特別是腹部肥胖的“向心型肥胖”者,一方面容易發生脂質代謝的異常,另一方面血管壁也會受到更大的壓力,導致動脈硬化的幾率增加;

4.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謝不良,糖化血紅蛋白偏高,同樣會對血管造成不良影響,糖尿病人應當特別注意由於血糖升高導致的下肢的血管慢性病變;

5. 其他影響因素,其他如年齡衰老,遺傳因素等方面,也是形成動脈硬化的影響因素。

血管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外在表現

由於多個因素的影響,血管壁上的脂質等垃圾逐漸沉積,導致血管逐漸硬化,脂質的進一步沉積,就會形成血管壁上的斑塊,導致血管壁的狹窄。因此,斑塊是動脈硬化病程進展的一種結果,如果發現有血管壁斑塊的問題,也說明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問題。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高血脂的問題,不一定就會有動脈硬化的問題,但如果發現有斑塊的問題,則一般預示著是有動脈粥樣硬化的問題。但高血脂如果不控制,動脈硬化也是遲早的事。

那麼如何應對高血脂,動脈硬化斑塊的問題呢?主要應該做到的,還是控制好血脂指標,我們之所以經常要建議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朋友服用他汀類藥物,主要還是因為他汀類藥物具有降血脂,穩定斑塊的作用,這兩個作用看似是兩個方面,其實也是一個發那個面,血脂下來了,達標了,斑塊也就穩定了。除了控制好血脂以外,針對自身的身體情況,控制好血壓、血糖等指標,也是減緩動脈硬化進程,減少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因素。


李藥師談健康


但是呢,對於動脈粥樣硬化來說,高血脂是其中一箇中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有動脈粥樣硬化的人都伴隨著高血脂,但是並不是有高血脂的人就一定有動脈粥樣硬化,所以在判斷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時候,高血脂是其中的一個指標,但卻不是唯一的指標,還需要其他的指正來確診是否發生動脈粥樣硬化。

但是如果已經有高血脂的人,一定要格外注意了,因為高血脂已經增加了得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在早期控制,也可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控制高血脂如果特別嚴重的可以遵醫囑用藥物以及飲食干預,但是如果不嚴重的,飲食干預即可,如:控制總能量的攝入,少吃或不吃高油/高鹽/高脂/高糖的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類的食物,飲食注意烹飪方式低油低鹽,多吃蔬菜每天500g,每天吃豆製品,並且足量飲水和適量的運動,對於降低血脂都有很好的效果。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關注李博士和你談健康,帶給你更多更實用的健康知識!

判斷動脈粥樣硬化的最直觀的方法,當然是各種血管影像檢查,如超聲、CT、MR、造影等,下面就詳細來說一下。

1.超聲,對於頸動脈、上下肢的動脈,超聲是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的簡便、有效又無創的方法。超聲可以發現血管壁的厚度、斑塊及血流情況,動脈粥樣硬化在超聲上的早期發現就是動脈內中膜增厚,如果出現斑塊或侷限性狹窄,診斷更明確;

2.CT

,可以行血管成像,直觀看到血管壁及血流情況,血管壁出現僵直、迂曲等表現,就提示動脈硬化,如果看到明確的斑塊,包括軟斑、鈣化斑,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直接證據;

3.MR

,同樣可以做血管成像,甚至有些高分辨MR,可以直接分析動脈斑塊性質,類似CT通過動脈管壁和血流情況,可以明確動脈粥樣硬化;

4.造影(DSA),為有創檢查,通過動脈導管注入造影劑,可在X光下直觀看到血管情況,並可動態觀察動靜脈血流,為血管影像診斷的“金標準”。

除以上影像學檢查的直接證據外,還有一些間接的證據來提示動脈硬化,如測血壓時壓差大,聽診動脈時有湍流聲,行多普勒檢查時血流速度過快或過慢,摸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等,提示可能有動脈粥樣硬化。

看血脂也是一個間接證據,血脂高的人容易動脈粥樣硬化,但有動脈粥樣硬化的人未必血脂高,所以單靠血脂水平來診斷動脈粥樣硬化並不可靠。

當然,如果通過檢查能夠發現動脈內已經形成斑塊了,就可以明確是動脈粥樣硬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