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2-7歲孩子發生這3個現象,是"草莓族"的提示,父母應當怎麼做?

說起草莓,我想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美麗的外表,已及酸甜的味道,可是最近網上卻流傳出了"草莓族"、"草莓寶寶",乍一聽覺得像是誇讚,殊不知這其中可是很有門道的。"草莓族"最初的時候是用來形容,抗壓能力弱、受挫能力弱,但是外表光鮮內心幼稚的一類年輕人。而現在這個詞卻用在了寶寶身上,也就是"草莓寶寶"。這類寶寶的特點就是膽小,抗挫折能力低,依賴性強。

2-7歲孩子發生這3個現象,是

大家應該很少有人知道草莓族,草莓族的一般特徵表現在抗壓能力小,受挫能力低,外表光鮮但內心幼稚。目前在孩子的身上居多,而這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相當於"草莓症"的升級:膽小、抗挫折的能力低,依賴性強。

所以面對寶寶會有這些"草莓症"的症狀,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如何判斷呢?

為何會出現"草莓寶寶"?

"草莓寶寶"的出現與現在的家庭構造有直接的聯繫,雖然如今開放了二胎,但是大多數家庭家中還是隻有一個寶寶。所以一家老小的關愛就都傾注在了這一個寶寶的身上,久而久之寶寶在家人的過度保護下,抗挫折能力就會持續下降最終導致不良的結果。很多家庭認為關愛寶寶就是對寶寶的最大幫助,但殊不知,寶寶也需要自己在生活中摸爬滾打。一味的包容最終會導致寶寶人格的不健全。

2-7歲孩子發生這3個現象,是

草莓族的特徵

1.抗打擊能力低

草莓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比同齡的孩子低很多,父母說一兩句就會生氣或放棄,要比一般的孩子更愛哭。當受到打擊時,會有很明顯的負面情緒,反應過於強烈。

2.對家長很依賴

草莓族寶寶在碰到困難時,自己稍微解決不了就會讓大人幫忙,不管大事小事都不會自己試著去解決,總是依賴父母的力量。

3.不去嘗試

一般的孩子在6歲之前對世界充滿了好奇,面對新鮮事物總是帶著探索的目光。而草莓族孩子卻抗拒嘗試新事物,行為習慣化、穩固化。對不熟悉的事物和環境都會產生焦慮心理。

那麼如何避免寶寶會成為"草莓族"這樣的狀態呢?今天小編就交給你們兩個小妙招。

2-7歲孩子發生這3個現象,是

1.

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草莓寶寶,大多懼怕失敗,凡事喜歡退縮。張國超說,想要避免孩子淪為草莓族寶寶,必須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這種培養,沒必要人為給孩子製造很多成長障礙,只需要在孩子犯錯之後,及時給他一定的懲罰,這種懲罰本身便是一種挫折體驗。除了要有挫折體驗,還要讓孩子學會接受失敗和應對失敗。只有孩子從內心深處接受失敗,才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並想辦法去克服失敗。否則,孩子遇到有可能失敗的事情,便會習慣性地繞道而行。

2-7歲孩子發生這3個現象,是

2.家長需要適當尊重孩子

父母們在培養孩子抗壓能力的時候需要注意尊重他們,也就是說不能嚴肅的命令,或者是一味的指責孩子,這會讓他們非常的不自信,於是更加容易出錯,而前進的腳步也會被限制。所以家長們需要尊重孩子,讓他們能夠更加優秀。

2-7歲孩子發生這3個現象,是

3.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孩子普遍畏手畏腳都是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導致的,孩子也有自身的創造力,所以為了孩子的影響,我們作為家長就必須給他一定的試手機或讓他可以自己有所發揮。當然在他嘗試失敗後也不要過度批評,為了培養他能夠獨立自主的信念,更多的需要家長的包容和理解。


2-7歲孩子發生這3個現象,是

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就是"過程",如果家長把這個"過程"全部省去,很容易就會養出一個"草莓寶寶"哦!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書上繪畫能讓孩子產生興趣,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

2-7歲孩子發生這3個現象,是

這本《兒童行為習慣繪本》共10冊,每一本都是圍繞孩子如何進行情緒管理以及養成好性格去描述的,以及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然後通過一些分享的故事,教會孩子如何分享,如何感謝他人。家長還可以在家裡跟孩子玩兒角色扮演的遊戲,比如家長假裝是小朋友,讓孩子練習該和小朋友說什麼如何介紹自己、如何獲得友誼

2-7歲孩子發生這3個現象,是

因為繪本採用的都是簡單有趣的圖案,所以能充分吸引孩子的目光,讓孩子沉浸在故事當中,並且通過簡單的小故事知道自己發脾氣是不好的習慣以及明白如何去交朋友。

2-7歲孩子發生這3個現象,是

點擊下面圖片購買,讓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做好情緒管理,養成好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