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當源於中醫的日本漢方藥,準備打入中國市場時,我們卻在做什麼?

不知大家平時是否會找中醫看病?

最近幾年,是中醫寒風凜冽的時期。

東阿阿膠、雲南白藥、同仁堂等知名的中藥企業,都曾遭受不同程度的質疑和信任危機,更別提夾縫中生存的中小企業。

當源於中醫的日本漢方藥,準備打入中國市場時,我們卻在做什麼?

而從中醫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日本漢方藥,卻勢頭迅猛。甚至就連國人都爭相去日本選購漢方藥,漢方藥一時之間竟成為醫藥界的“香餑餑”。

這究竟是為什麼?為何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傳承,卻“便宜”了日本人?

當源於中醫的日本漢方藥,準備打入中國市場時,我們卻在做什麼?

今天星醬就為大家淺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

漢方藥進入發展巔峰期

日本的現代醫學極度發達,這是世界公認的。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土地面積比我國雲南省還略小的日本,漢方藥廠竟有200多家,漢方製劑多達2000多種。

當源於中醫的日本漢方藥,準備打入中國市場時,我們卻在做什麼?

89%的日本醫生會開漢方藥處方,漢方藥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目前日本6萬家藥店中,經營漢方製劑的達80%以上。在藥局、藥妝店的顯著位置,基本都能找到漢方藥。

日本最大的“漢方藥廠”之一的津村製藥稱將要在美國上市。

津村製藥稱,鑑於目前還沒有一個植物藥製劑通過FDA(美國藥監局)認證,如果能夠最終獲得審批,美國將是日本漢方藥“具有極大潛力的一個市場”。

當源於中醫的日本漢方藥,準備打入中國市場時,我們卻在做什麼?

更過分的是,日本人竟然還宣稱要進入中國市場。

津村製藥的社長在媒體面前誇下海口:“漢方藥,力爭在中國市場上成為最有名的中藥品牌。”

殊不知,津村漢方藥中所用到的草藥,大約有80%還要從中國進口。津村在中國擁有四家子公司:上海張江和四川的工廠主要負責原料生產,上海的貿易公司和深圳津村則主要從事進出口貿易。

當源於中醫的日本漢方藥,準備打入中國市場時,我們卻在做什麼?

如果漢方藥真的進入中國市場並大受歡迎,我們的臉面該往哪裡放?中醫藥還如何生存?

中醫發展面臨困境

目前全國有2800多所中醫院,但沒有一家是真正傳統的中醫院,幾乎都是中西醫結合的醫院。

中國藥學會主辦的國家級期刊《中草藥》曾在2016年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中表明:目前日本漢方藥佔據了全世界90%的中藥市場。

當源於中醫的日本漢方藥,準備打入中國市場時,我們卻在做什麼?

在海外中藥市場上,中國擁有的專利權僅有0.3%,而日韓卻佔據了中藥專利的70%以上。

另有資料表明,我國中醫醫院普遍存在“三低”現象:即中醫治療率低、危急病症就診率低、中草藥使用率低。

漢方藥的發展之路值得我們學習

(一)治病效果顯著

當源於中醫的日本漢方藥,準備打入中國市場時,我們卻在做什麼?

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患慢性病,過敏性疾病的人群逐漸增多,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帶來了大量老年病,西醫常常無法解決的問題,漢方藥卻有出人意料的效果,這促使日本越來越重視漢方醫學。

(二)日本政府對漢方藥的重視

從2010年起,日本政府規定醫科大學必須有漢方教育。

當源於中醫的日本漢方藥,準備打入中國市場時,我們卻在做什麼?

並且把漢方藥列入健康險,將主要的210個有效方劑列為醫療用藥,可以進入醫療保險。這樣患者只需要承擔10~30%的醫療費用,由此大大鼓勵了漢方藥的應用。

(三)國家對質量把控嚴格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頒佈漢方藥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漢方藥都必須按這個標準生產。

當源於中醫的日本漢方藥,準備打入中國市場時,我們卻在做什麼?

日本還專門出臺了藥材種植規範,要求生產過程中儘量不用化肥和農藥,儘可能降低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對每個環節都有詳細記錄,以保證原材料的質量。

標準化,是現代生產的顯著特徵。標準化後的漢方藥,更有利於漢方藥走出日本國門,被國際市場所接受。

當源於中醫的日本漢方藥,準備打入中國市場時,我們卻在做什麼?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就已基本形成。希望我國也能加深對中醫的研究和開發力度,推動中醫藥的發展,讓中醫走向世界。

你對中醫有什麼看法嗎?

快留言告訴星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