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傳統繪畫題材漫談系列之五十四

山水之樂在傳統文化之中兼具仁智之美,在這樣的文化場域下,自然山水成為中國傳統繪畫中最重要的一個表達對象,並賦予其人格化的特質,畫家通過對山水的狀摹來表達自身的內心的情感,超越了普通意義上的風景描繪,實現了由具象上升到意象的飛躍,從而使紙上山水帶有某種超自然的人文屬性。

循著這樣的表現邏輯,觀瀑圖這一題材成了國畫中最常見的一種構圖模式,在畫家不同筆墨風格的渲染下,由此生髮出各具魅力各顯風采各彰個性的獨特畫面風格,曲盡其妙,幽幽地散發出畫家獨特的領悟和感受。在這樣蔚然大觀的圖景中,或大氣磅礴,或意態天成,呈現出不同的美學品格,並在這樣的畫面表現中詮釋著畫家內心深處的自我感觸,成為一種極具象徵意義的畫面語言,于飛流直下的水聲之中覓得一方清幽的心靈休憩之地,在水花飛濺的傾瀉之中感受著生命的律動和命運的跌宕,萬般滋味之中,遠離塵囂的浮躁,在悠然自得中領悟著人生的真諦。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宋 佚名 《觀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宋 馬遠 《仙侶觀瀑》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宋 梁楷 《觀瀑圖》


就觀瀑圖構圖模式而言,寫貌傳神,對水思己,其主旨就是文人高士們對自身境遇的一種委婉含蓄的表達。在山水畫最發達的宋代,這一圖式就已經成為文人畫的一個經典佳構,林林總總的觀瀑圖在溫潤的筆墨之下,那種看上去略顯千篇一律的構圖,綿綿不絕地傾述著畫家對自然界鬼斧神工的瑰麗景象的深入心靈的感悟。比如宋代佚名的這幅《觀瀑圖》,採用扇面的形制,以小見大,遠處絕壁之中一道瀑布飛瀉而下,而近景處幾位高士模樣的人在面對著飛瀑席地而坐,神態自若地談笑風生,一幅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模樣。整幅作品採用對角線的構圖模式,營造出動中有靜的氛圍,將高士們那種逍遙山水之間不問紅塵俗事的風度描繪得淋漓盡致。而馬遠的《仙侶觀瀑》這幅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馬遠的筆法和構圖的鮮明特點,這幅作品整體上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左下方的瀑布以近乎平行線的線條方式勾勒而成,淡雅中帶有一絲世外氣息,畫面居中的幾位高士侃侃而談,一派怡然自樂的神情很好地將畫面主題中蘊含的神仙中人的意蘊表達出來。宋代梁楷的《觀瀑圖》則呈現出不一樣的美學特徵,逸筆草草,以簡馭繁、計白當黑的特點十分突出,通過留白的方式將瀑布呈現在畫面之中。凡此種種,

從不同的角度將宋代的文化特徵表現出來,就像宋詞之中的豪放與婉約之分一樣,給人不一樣的審美體悟,而歸根結底,畫家以自己的風格將自己在觀瀑過程中內心生髮的情緒,自然而然地遍佈在或典雅、或奔放的畫面之中,放懷於天地外,得氣在山水間。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明 王諤 《觀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明 仇英 《觀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明 文徵明 《觀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明 唐寅 《觀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明 沈貞《秋林觀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清 梅清 《龍潭聽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清 任伯年 《觀瀑圖》


延續著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脈絡,觀瀑圖骨子裡的基因一脈相承。在明清期間,各種各樣的觀瀑圖在不同的畫家筆下呈現著各種不同的風姿,在對山水和人物的處理上各有側重,更使觀瀑圖在題材表達的寓意上有著一定的拓展。延續著以山水元素為主題的這類主流觀瀑圖,其重點在於對山水構圖模式的組合排列中凸顯出山水之美,尤其是其中的瀑布忽隱忽現、或隱或現成了畫面的點睛之處。這類作品中既有承接著馬遠風格的如明代王諤的《觀瀑圖》,但同時更多是如明代文徵明、仇英、唐寅以及清代梅清等人各種各樣的《觀瀑圖》,這些作品畫面中的瀑布千姿百態,有些以特寫的方式著力描繪奇峰怪石之間瀑布傾瀉而下的雄偉姿態,而有些觀瀑圖重點渲染群山的氣勢而瀑布只是一個可有可無點綴,而這類圖中人物的形象基本上在畫面中只佔據極小的一部分,整體上以山水的氣勢取勝,人在山水之間在大自然面前處於一種渺小的格局,這種構圖哲學是傳統山水畫的主要模式,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高度契合,從而以一種含蓄的方式去表達人徜徉在山水之間優哉遊哉的心緒。

此外還有一種觀瀑圖的構圖模式打破這樣的常規模式,比如明代張路、吳偉所作的《觀瀑圖》,畫面之中人物和山水的比例幾乎平分秋色,從而將以瀑布為主題的山水放在一種背景的角度去處理,由是突出了觀瀑者的主題地位,這種處理方式更注重對人物神情細緻入微的描繪,比如張路的《觀瀑圖》中一主一僕行走在山水之間,而主人側身觀看這身邊的飛瀑,不過他的隨同的僕人揹負著重重的行囊,對身邊的這些山水根本就無暇顧及,這幅作品通過這樣的對比的方式去似乎隱含著某種對底層人物的同情與關懷之情。這幅作品整體構圖方式顯然受到吳偉的《觀瀑圖》的影響,不過吳偉的這幅作品之中是描繪著兩位高士模樣的人物立於蒼松之下,正仰頭觀看著面前的瀑布,瀑布與蒼松以近乎平行的方式構成畫面主題,而中間的兩位人物打破了這種略顯呆板的構圖,人物處於整個畫面的中心,從而使整個畫面生動起來,給人一種新穎別緻的審美體驗。這兩種不同構圖模式的觀瀑圖,對人物的處理儘管有著不同的考量,但整體構圖邏輯上依然是通過人物與山水之間的無言對話,去表達內心深處的那種超凡脫俗的嚮往之情。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明 張路 《觀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明 吳偉 《觀瀑圖》


而及至近現代,在觀瀑圖創作上,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張大千和傅抱石兩位大師創作的各種各樣的觀瀑圖。其中張大千的觀瀑圖風格多變各有其妙,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既有細筆而繪就的,更有潑彩而成的,總體上給人一種博大精深的感覺。而傅抱石的觀瀑圖的雄渾之氣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墨韻淋漓,氣勢酣暢,體現著一種浩渺磅礴的美學追求。這兩人風格迥異的觀瀑圖,以不同的方式給人們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可謂是雙雙聯袂引領了這一題材的美學上的新體驗,在近現代畫壇上堪稱不分伯仲、雙峰並峙。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張大千 《觀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張大千 《觀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張大千 《松蔭觀瀑》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張大千 《觀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傅抱石 《觀瀑圖》


觀瀑圖|對山觀瀑,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

傅抱石 《觀瀑圖》


一派銀河傾碧落,耳根於此洗塵囂。古往今來,觀瀑圖這一題材萬變不離其宗。面對紛繁世事,且自對山觀瀑,在山水之間舒展身心、參悟人生,從而回歸本真、釋放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