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传统绘画题材漫谈系列之五十四

山水之乐在传统文化之中兼具仁智之美,在这样的文化场域下,自然山水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一个表达对象,并赋予其人格化的特质,画家通过对山水的状摹来表达自身的内心的情感,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风景描绘,实现了由具象上升到意象的飞跃,从而使纸上山水带有某种超自然的人文属性。

循着这样的表现逻辑,观瀑图这一题材成了国画中最常见的一种构图模式,在画家不同笔墨风格的渲染下,由此生发出各具魅力各显风采各彰个性的独特画面风格,曲尽其妙,幽幽地散发出画家独特的领悟和感受。在这样蔚然大观的图景中,或大气磅礴,或意态天成,呈现出不同的美学品格,并在这样的画面表现中诠释着画家内心深处的自我感触,成为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语言,于飞流直下的水声之中觅得一方清幽的心灵休憩之地,在水花飞溅的倾泻之中感受着生命的律动和命运的跌宕,万般滋味之中,远离尘嚣的浮躁,在悠然自得中领悟着人生的真谛。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宋 佚名 《观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宋 马远 《仙侣观瀑》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宋 梁楷 《观瀑图》


就观瀑图构图模式而言,写貌传神,对水思己,其主旨就是文人高士们对自身境遇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在山水画最发达的宋代,这一图式就已经成为文人画的一个经典佳构,林林总总的观瀑图在温润的笔墨之下,那种看上去略显千篇一律的构图,绵绵不绝地倾述着画家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瑰丽景象的深入心灵的感悟。比如宋代佚名的这幅《观瀑图》,采用扇面的形制,以小见大,远处绝壁之中一道瀑布飞泻而下,而近景处几位高士模样的人在面对着飞瀑席地而坐,神态自若地谈笑风生,一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模样。整幅作品采用对角线的构图模式,营造出动中有静的氛围,将高士们那种逍遥山水之间不问红尘俗事的风度描绘得淋漓尽致。而马远的《仙侣观瀑》这幅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马远的笔法和构图的鲜明特点,这幅作品整体上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左下方的瀑布以近乎平行线的线条方式勾勒而成,淡雅中带有一丝世外气息,画面居中的几位高士侃侃而谈,一派怡然自乐的神情很好地将画面主题中蕴含的神仙中人的意蕴表达出来。宋代梁楷的《观瀑图》则呈现出不一样的美学特征,逸笔草草,以简驭繁、计白当黑的特点十分突出,通过留白的方式将瀑布呈现在画面之中。凡此种种,

从不同的角度将宋代的文化特征表现出来,就像宋词之中的豪放与婉约之分一样,给人不一样的审美体悟,而归根结底,画家以自己的风格将自己在观瀑过程中内心生发的情绪,自然而然地遍布在或典雅、或奔放的画面之中,放怀于天地外,得气在山水间。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明 王谔 《观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明 仇英 《观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明 文征明 《观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明 唐寅 《观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明 沈贞《秋林观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清 梅清 《龙潭听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清 任伯年 《观瀑图》


延续着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脉络,观瀑图骨子里的基因一脉相承。在明清期间,各种各样的观瀑图在不同的画家笔下呈现着各种不同的风姿,在对山水和人物的处理上各有侧重,更使观瀑图在题材表达的寓意上有着一定的拓展。延续着以山水元素为主题的这类主流观瀑图,其重点在于对山水构图模式的组合排列中凸显出山水之美,尤其是其中的瀑布忽隐忽现、或隐或现成了画面的点睛之处。这类作品中既有承接着马远风格的如明代王谔的《观瀑图》,但同时更多是如明代文征明、仇英、唐寅以及清代梅清等人各种各样的《观瀑图》,这些作品画面中的瀑布千姿百态,有些以特写的方式着力描绘奇峰怪石之间瀑布倾泻而下的雄伟姿态,而有些观瀑图重点渲染群山的气势而瀑布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点缀,而这类图中人物的形象基本上在画面中只占据极小的一部分,整体上以山水的气势取胜,人在山水之间在大自然面前处于一种渺小的格局,这种构图哲学是传统山水画的主要模式,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高度契合,从而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去表达人徜徉在山水之间优哉游哉的心绪。

此外还有一种观瀑图的构图模式打破这样的常规模式,比如明代张路、吴伟所作的《观瀑图》,画面之中人物和山水的比例几乎平分秋色,从而将以瀑布为主题的山水放在一种背景的角度去处理,由是突出了观瀑者的主题地位,这种处理方式更注重对人物神情细致入微的描绘,比如张路的《观瀑图》中一主一仆行走在山水之间,而主人侧身观看这身边的飞瀑,不过他的随同的仆人背负着重重的行囊,对身边的这些山水根本就无暇顾及,这幅作品通过这样的对比的方式去似乎隐含着某种对底层人物的同情与关怀之情。这幅作品整体构图方式显然受到吴伟的《观瀑图》的影响,不过吴伟的这幅作品之中是描绘着两位高士模样的人物立于苍松之下,正仰头观看着面前的瀑布,瀑布与苍松以近乎平行的方式构成画面主题,而中间的两位人物打破了这种略显呆板的构图,人物处于整个画面的中心,从而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给人一种新颖别致的审美体验。这两种不同构图模式的观瀑图,对人物的处理尽管有着不同的考量,但整体构图逻辑上依然是通过人物与山水之间的无言对话,去表达内心深处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向往之情。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明 张路 《观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明 吴伟 《观瀑图》


而及至近现代,在观瀑图创作上,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张大千和傅抱石两位大师创作的各种各样的观瀑图。其中张大千的观瀑图风格多变各有其妙,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既有细笔而绘就的,更有泼彩而成的,总体上给人一种博大精深的感觉。而傅抱石的观瀑图的雄浑之气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墨韵淋漓,气势酣畅,体现着一种浩渺磅礴的美学追求。这两人风格迥异的观瀑图,以不同的方式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可谓是双双联袂引领了这一题材的美学上的新体验,在近现代画坛上堪称不分伯仲、双峰并峙。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张大千 《观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张大千 《观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张大千 《松荫观瀑》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张大千 《观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傅抱石 《观瀑图》


观瀑图|对山观瀑,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

傅抱石 《观瀑图》


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古往今来,观瀑图这一题材万变不离其宗。面对纷繁世事,且自对山观瀑,在山水之间舒展身心、参悟人生,从而回归本真、释放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