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么把毛笔笔法化成硬笔笔法?

致虚守静5


我们普通人都知道,包括硬笔书法在内,都有必要学习古代优秀的经典!

我们普通练字者尚且知道这个道理,名满天下的硬笔书法家岂能不知?

硬笔书法家,其行书的结构出处,追根溯源,很多都源于古代经典碑帖!

日常快抄:


硬笔字,实用性突出,线条也比较单一,虽说是硬笔书法,相比软笔书法终归是少了许多古风墨趣。

由鉴于此。我认为,硬笔书法学古贴,我们应该把握两点:

1.硬笔书法家或高手的字,是风格各异的!什么样的风格,什么样的效果,是你想要的?或者你追求什么样的风格,你要练成什么样的字?哪个类似风格的字?

这个,要想明白!

你即将要走的路,硬笔书法家或者高手,很多已经走过了,感悟、思考、天赋、努力,绝对不比常人差!


2,倘若追求自然书写,就会发现,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有很多相通之处的,运笔上的轻重缓急,方笔与圆笔的大概比例,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至于说,毛笔笔法硬笔化,至少我是做不到的——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字的结构虽同源,书写工具的物理特性却不一样,学硬笔,就应该表现硬笔的独特性,自然书写去呈现!

行书的美,不在于竖写或横写,也不在于字的繁或简。在我来看:一要自然流畅;二要符合法度;三才是彰显个性与神采。

赵孟頫、王羲之、文徵明的经典,练硬笔行书的,尤其应该多学习下。

好吧,学习古贴的同时,要明白自己的练字方向,这是最好的效果。笔法上,软笔和硬笔,就是两个体系的,谢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行书一点通


除了墨法,几乎所有的毛笔技法都可以为硬笔所用,而且,硬笔书法要改变轻佻刻板的特征,撕去通俗写法的标签,必须取法古人。


虽然白蕉、言恭达、仇寅、卢中南、田英章、顾仲安、司马彦、吴玉生等是当代公认的硬笔书法名人,但事实上,未必都能称得上是大家。普遍都是通俗写法,由毛笔直入硬笔,章法随意,意境平淡,不耐看,也不经看。白、言、仇三位老师更重笔法字法的写意,虽也见风骨,毕竟有失流韵之美。卢、田、顾、司马等人兼顾了形貌,在线条上做了深加工,终究失了毛笔书法的气度神采。确实工整匀称,但一眼即看到底,水太清而无鱼,寡淡无味。当然,上述问题只是我的一些粗浅思考,所提及的各位老师,硬笔书法远高于我千万倍,我只是就现象谈问题,理论上的探讨。

硬笔书法如何从毛笔书法中吸收营养,是一个未被系统研究、而又避绕不开的问题。从笔法书帖上学取硬笔之法,关键就是笔法与字法。


笔法的学习,要借鉴古代临摩的“单钩法”,用“细线”将肥硕的毛笔线条沿运笔方向从中一分为二,这条“细线”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研究的关键,无论是正逆侧斜还是顿折勾转,除了书写的速度与节奏,毛笔笔法形貌层面的特点规律都在这条线上。以这条细线为蓝本,通过力量与速度两个变量将其进一步加工成肥瘦变化、节奏活泼的线条,就是把毛笔笔法提取为硬笔笔法。

字法也就是结构与结体,关键之处就是继续以“细线”攒通全字,透视抽象,就像是从一幢大楼中剥离出钢筋骨架。当然,因毛笔书法的线条十分生动丰富,如果完全按照毛笔来可能会因夸张突兀而失谐,需要作出适当的变通。而毛笔书法里的俯仰向背、正欹险绝等关系和规律,则是要重点保留加以借鉴的。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先说说我的观点,我认为毛笔笔法无法转换成硬笔笔法!

我是学习毛笔书法的人,钢笔字我没有刻意练习过,从小就写的不错,不是吹牛,都习惯了老师同学们的夸奖,可是除了语文考试多得5分卷面分,我实在是想不出硬笔字写得好有什么用?

尤其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手机、电脑、AI技术超大规模、超高速度地普及,以后很可能还会有更便捷的书写工具出现,硬笔字将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我这样判断,谁会有不同意见吗?

硬笔本来设计的初衷就不是为了书法创作,而是希望把汉字写得更小,更好看,更快速。事实上各种硬笔的相继问世确实是大大提高了人们在知识传递、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等等方面的速度、广度甚至维度,以至于在中国人的工作生活中,毛笔被基本上淘汰了,仅仅在传统书法上尚存一席之地。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百业待举,毛笔书法也亟待振兴,可是硬笔书法的概念率先起航,发展势头比毛笔书法还要迅猛,以至于很多当时的年轻人甚至认为硬笔字才是真正的中国书法。

要不是后来的电脑手机普及,相信硬笔书法在今天仍然方兴未艾。

如今硬笔书法的概念退潮了,因为硬笔书法究竟是不是书法本身就存疑!

毛笔书法的内涵极为丰富,许多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得到书法的真谛,笔法,章法,宣纸使用,墨色变幻,枯笔飞白、意境展现、有理论体系,也有美学架构,有数千年传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硬笔书法对于千千万万以写好字为目的学习者来说,我看除了汉字结体及用笔轻重,实在没有什么可学!

在头条上偶见极少数的人,的确可以使用硬笔写出一些模仿软笔书法的效果,我认为一来没这个必要,二来能这样写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对于希望写好钢笔字的大多数人来说,这就好比看见某个人天生会动耳朵,你要去学习他吗?

最后我扣一下题,我的观点是毛笔笔法无法转换成硬笔笔法!


永书101


根本不用转换,毛笔、硬笔,笔法原本就是一样的!硬笔的笔法实质是毛笔书法的“单勾法”,无论是小楷、中楷、大楷,或者是什么书体、字体,皆如此。如图:








如果觉得不一样,那是原来练毛笔书法的时候,误读了古帖书写技法,造成笔法动作不对,故而无法用于硬笔书法之中。比如,藏锋、逆入、顿笔、回描……这些原本毛笔书法当中就没有,尤其是楷书。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44e800005ff3e28402c8\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将毛笔笔法化为硬笔笔法。如果只是从笔法的角度来讲,这种可行性几乎为零。道理我们都很清楚,是因为书写工具的不同。毛笔是因为它“软”的特性。书法中有一句话叫做“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而硬笔它所采用的是硬质的笔头,这两者就是一个矛盾。可以说不存在有调和的关系。

硬笔书法,它的优点是表现在字的形质方面。而毛笔书法则是表现线条上的千变万化。

硬笔书法可以从毛笔书法中汲取一些营养。比如笔势、字的结体、章法等方面。

但是你若要从笔法中汲取,这个可能就会有本末倒置的嫌疑。其实硬笔书法由于它笔头采用的是硬质的材料,它在书写中所表现出来的线条质感。也是毛笔书法所不能达到的。

因此,

我们学习硬笔书法,应该将硬笔这种书写工具的特性进行不断的放大,同时在从古人的碑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来不断的丰富它,完善它。而对于一些缘木求鱼的想法我们洗洗就睡吧。


书法有云


学习硬笔书法向毛笔书法取经是对的,但是毛笔书法的笔法非常的丰富,“笔软奇怪生焉”,但是硬笔因为笔是硬的,毛笔的很多笔法都是摹仿不来的,如果不顾及自身的性能、优势,处处向毛笔书法学习,最后写出来的字反而失去了书法的韵味。

那硬笔书法应该向毛笔书法学习那些笔法呢?我个人学习经验是,抓好下面几点就好:

学习毛笔书法的起笔和收笔

硬笔书法练毛笔字,主要学的是毛笔的小楷字帖,例如《灵飞经》,小楷相对于中楷来说(例如《多宝塔》),用笔已经是简化了不少,行笔更加流畅,所以非常适合硬笔书法来练。

学习小楷先学习它的起笔和收笔,这里主要学会是它的凌空切入,或者是凌空顺入,起笔处形成一个切面或者是尖锋。

例如上图中“女”字三个笔画的入笔都是切入起笔,在起笔处形成了一个切面,而另外一个字“有”字,横画和撇画的起笔都是凌空顺入,形成尖锋入笔。这是我们硬笔书法临帖的时候需要把握的。

收笔的时候“女”和“有”字,图中红点标注的地方都是顿笔收笔,而绿点标注的地方都是顺势而出,形成尖锋收笔。

学习毛笔书法的提按

有人说过毛笔书法运笔主要就是“提按”二字,小楷当中更是如此,因为没有过多复杂的笔法,因此提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们写硬笔书法的时候,有的时候学习一下毛笔用笔中的提按,就能给单一的线条增加一些粗细变化,丰富硬笔书法的用笔。

上图中是《灵飞经》中的“或”字,右边是我用1.0中性笔临摹的,《灵飞经》是写经小楷,因此书写的时候速度比较快,它是书家在快速书写的时候完成的各种提按动作。

学习毛笔书法的转折

转折有其实说的是当行笔路线发生改变的时候,有转和折两种情况,折指的的是方折,行笔的时候形成一个很明显的方直的圭角,转说的是使转,转折的地方形成圆笔。

上图中《灵飞经》的“处”字,红点标注的地方都是方折的用笔,绿点的地方是使转用笔。硬笔临摹的时候只要注意一下转折处的用笔就好了。需要方折的地方顿笔之后再折,最好是一笔完成,切不可为了要这种圭角,而去描笔画,这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初学硬笔书法的时候,注意以上几种用笔的方式,我觉得就可以了。硬笔产生的意义就是要保证书写的便利和速度,如果一味为了模拟毛笔的效果而“画”字,就没意思了。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取法毛笔书法的时候,还需要注意行笔的过程中一些节奏的变化,同样也能丰富硬笔书法的线条变化。

我是翰墨今香,我只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感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天趣59882787


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都讲法,这点上是相通的。这也是学硬笔书法常常从临传统的毛笔书法字帖的缘故。

但毕竟是用笔的两个系统,要化毛笔笔法为硬笔笔法,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法度有异,法则想通。硬笔字的特点:字体小、笔画细、结体紧凑。虽然在运笔的方法上有别,不需要提锋、竖腕、悬臂,也没有行云流水般的提按、使转和调锋。但其实靠腕和手掌执笔,同样有类似的运笔动作,只是幅度较小。例如点画笔法的起笔、收笔和行笔,也讲究一个稳,也讲究笔法的“干净”、“利落”。起笔的逆锋入纸、收笔的回锋和含蓄出锋,都与毛笔笔法如出一辙。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练毛笔笔法继而转为硬笔笔法,是一种不错而有效的方法。

二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硬笔书法字体与毛笔书法字体形态各异,然精神一致。都以汉字的方块字为书写对象,无论何种书体,两者的结体规则并无二致。毛笔书法的笔法,以及由个人笔法而产生的笔势、笔意,完全适合硬笔书法的笔势和笔意。例如王羲之兰亭序的“之”的各种不同写法,也同样适合硬笔书法写“之”。

三是在把毛笔笔法转化为硬笔笔法时,需要注意的是,对笔墨和章法的处理上,不能生搬硬套。例如,毛笔书法在笔法上通过提按、轻重、虚实等表现笔墨的枯湿浓淡,尤其是大草、狂草中,毛笔的笔法通过节奏、速度的变化,而形成大开大合之章法布局。这种毛笔书法特有的笔法处理,不是硬笔笔法特点。硬笔书法,以简洁明快,流畅、通俗为原则。这是不能相互代替和转化的。


如石书艺


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都是以写书法的法,为前提的,二者如何互相转化?从书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上讲,不论是毛笔,还是硬笔和其它笔种,只要按书法的笔法的法,按汉字结体的规律,按大自然法则在书法里的应用原则,就可把汉字书写到书法法的轨道上来,软硬笔自然互通,自然转化,否则很难互通互转互化。仍会出现毛笔字仍是毛笔字,硬笔字仍然是硬笔字,永远仍是两个道上跑的两个车,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行。本是同根生的一门之路,为什么要各走各的路,各入各的门呢?


李行子


请问您一下书法有纸质出版物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