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从《旧唐书》中的一个漏洞,浅谈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

人们常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有人因而得出结论,说史书都不可信,不值一看。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宣扬研究历史而不必读史书,其逻辑低能和反智倾已不需赘言。其实那句话是要告诫我们:

读史需慎重,尽信书、不如无书——但绝不等于可以不读书。

在唐朝以前,史书一般由私人编纂,所以才有《史记》这种良史。《史记》不畏强权,大胆揭露汉武帝迷信方术、喜用酷吏的缺点,所以被王允骂作“谤书”;到了魏晋时,陈寿以亡国之人为三国著史,只得尊曹魏而贬吴蜀,还发明了回护法,专门为司马氏避讳,史书越来越有“胜利者书写”的味道。

到了唐朝,官方彻底主导了史书的编纂工作,从《魏晋》到《隋书》,都是在官方的组织下,由写作班子集体创作完成。既然史学家领取朝廷俸禄,并在高官的总裁下修史,自然不敢记载不利于官方的史实了。他们或者写得语焉不详,或者在评价上予以美化,或者缺而不录,当然,最恶劣的就是直接篡改历史。对我们来说,《旧唐书》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可以作为一个分析史书如何篡改历史的例子。

从《旧唐书》中的一个漏洞,浅谈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

编于五代的《旧唐书》

唐太宗是否篡改过历史?

历史上,唐太宗是一个功勋卓绝的帝王,但无论他的功绩如何巨大,总是洗涮不了“得位不正”的污点,这个污点就是杀兄、屠弟和逼父的玄武门之变。当修史书的权力由皇帝掌控时,篡改历史的诱惑便产生了。

唐太宗曾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

房玄龄解释道:“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说明史官惧怕皇帝干预修史,会破坏史书的客观性,所以才不给他看。

唐太宗想打破先朝惯例,于是说:“朕之为新,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谏议大夫朱子奢知道后,劝太宗不要干预史官的工作。他委婉的说即使陛下圣明,只看不改,也难保后世的君主介怀于此,要求饰非护短,篡改历史,导致史书失去客观性。无奈唐太宗不听,依然坚持看完了《高祖实录》、《今上实录》和起居注等书。当他看到有关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时,觉得里面有太多“微隐”,便对房玄龄说:

“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于是,在皇帝的特许下,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的惨剧得以详细的记载了下来。但这给我们造成了一个错觉,仿佛我们现在所看到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史料是真实、完整的,好像唐太宗从未干预过史官的工作,而且还积极要求还原历史。其实并不是这样,唐太宗虽然对杀兄屠弟的事情不忌讳,但他抹掉了一件事实,那就是“逼父”!

从《旧唐书》中的一个漏洞,浅谈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

唐太宗打破了皇帝不能看国史的惯例

《旧唐书》中记载的玄武门之变

大唐享国近三百年,历朝皆有实录。自唐宣宗后,实录始缺;又有吴兢、柳芳等人四次修国史,故唐朝的史料,本已详备。及至末年,黄巢攻破长安,兴庆宫被焚,内藏国史、实录皆化为灰烬。五代时,后晋主持修《旧唐书》,多采用残缺不全的《实录》为底本。因此,我们可以从《旧唐书》中略微看到《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的影子,根据里面的记载,可将玄武门之变的始末简单梳理如下:

一、晋阳起兵,世民参与预谋,高祖许诺事成之后封其为太子,世民辞让;

二、唐夺长安,太子建成功大,东宫联合后宫开始与世民为敌;

三、李元吉加入权斗,劝太子杀世民,太子不许;

四、仁智宫事件,建成欲图世民,反被世民告发谋反,高祖各打五十大板;

五、高祖开始怀疑世民,每次将天下征讨之事托于世民,事平之后,猜忌益甚;

六、太子夜招世民饮酒,世民无故中毒。事后,高祖终于交底,欲中分天下,让世民出守洛阳,仿汉景帝与梁孝王故事。世民想要依靠父亲废换太子的希望落空,和平夺权开始向武力夺权过度;

七、太子与元吉共谋瓦解秦府势力,借北征突厥的时机拉杀世民,并尽坑秦府诸将。世民在谋士的挑唆下,决定发动兵变;

八、玄武门悲剧发生,世民杀太子与元吉;

九、高祖认定建成、元吉谋反,立世民为太子,数月后退位为太上皇,建成、元吉皆族灭。

《旧唐书》中对世民屠杀建成和元吉的记载很详细,但对高祖让位于世民的过程却写得非常简略。世民在庚申日屠杀建成、元吉,当天高祖就下诏大赦天下,“国家庶事,皆取秦王处分”。三天后,又立世民为皇太子,下诏说:

“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可见,从这天起,高祖这个皇帝就已经被架空了。过了十几天,壬申日,高祖以手诏赐给裴寂等旧臣,里面说:

“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

故知高祖在当月就知道自己的皇位不保,已经做好了当太上皇的打算。之后,过了两个月,他才便下诏传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淡出权力中心。《旧唐书》虽然如实记载了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的行为,但故意隐去了他逼迫父皇退位的事实。

从《旧唐书》中的一个漏洞,浅谈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

唐太宗曾逼迫唐高祖退位

史书记载中的一个漏洞

唐高祖的迅速退位让人们产生遐想,猜测太宗是否逼自己的父亲交权。但由于各种史书都受到官方的严密控制,所以我们很难找到直接的记载。不过在史料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处漏洞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世民密奏于高祖说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且想要杀害自己,为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高祖知道后,很惊讶,对世民说:

“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张婕妤知道了高祖与世民的计划,便给建成、元吉报信。元吉劝建成明天不要入宫,建成不听。这说明,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高祖已经接受世民的控诉,打算在第二天追究建成、元吉的责任了。而且高祖还倾向于世民,叮嘱他“汝宜早参”。到了次日清晨,史书又说:

“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

可见,如果高祖追究下去,建成、元吉的末日已经临近了。

世民完全可以等到早朝时,用合法的手段,借助高祖来治建成和元吉的罪。然而,当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发觉情况不对,想返回东宫时,世民却忽然出现,射杀了建成。此时伏兵已久的尉迟敬德也立即追杀元吉,双方士兵互相攻击,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级示众,东宫兵才溃散。这说明世民并没有提前入朝等候,更没有“早参”,而是埋伏在玄武门外,准备先斩后奏。

从《旧唐书》中的一个漏洞,浅谈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

玄武门之变

杀兄屠弟后,世民急命敬德去见高祖,史书记载说: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高祖急问敬德是谁在作乱,敬德回答说是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因而举兵诛之,害怕惊动陛下,所以派臣前来“宿卫”。高祖于是与裴寂等商议如何是好,萧瑀、陈叔达便劝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如今秦王已经诛杀了他们,士民归心,陛下不如委国于秦王。高祖回答道:“善!此吾夙心也。

史书想要表述的是这样一个意思:起初世民向高祖告发建成和元吉淫乱后宫、图谋不轨,于是高祖决定次日追究二人;但是就在第二天,建成和元吉走到玄武门时,忽然改变计划,想返回东宫,引兵作乱。所以世民才先发制人,杀死了他们。之后派尉迟敬德入宫向高祖禀报情况,高祖也将建成、元吉视为反贼,认可世民在玄武门的做法。为了嘉奖,还封他为太子。

但这里有一个致命的漏洞:《资治通鉴》《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说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高祖正与裴寂等人

泛舟海池。对此,朱熹就诘难说:

“高祖见三儿要相杀,如何尚去泛舟!”(《朱子语类·历代》)

高祖前一天还收到世民的举报,准备审问建成、元吉,此时应是坐在朝堂上,等候三个儿子入朝对质。结果反而优哉游哉的泛舟海池,直到尉迟敬德入见才知晓出了大事。这种明显矛盾,不得不说是史书中的一个漏洞,或许是篡改历史后留下的痕迹。

从《旧唐书》中的一个漏洞,浅谈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

史书美化历史,让唐高祖认可李世民在玄武门的做法

唐太宗不仅杀兄屠弟,而且还逼父退位

从唐高祖泛舟海池这个漏洞中,我们可以推测世民密奏高祖之事是史家杜撰的。世民并不曾向高祖举报,高祖也没有准备会审。世民忽然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兄屠弟。此时的高祖尚未察觉异动,依旧像往常一样泛舟海池。之后忽闻噩讯,猝不及防,又见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阶前,已经被挟持了。萧瑀等知大势已去,所以才劝高祖“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高祖无可奈何,只得听从。这样,世民便借高祖的名义,坐实建成、元吉谋反的罪名。其实真正谋反的人,是逼迫父皇的世民!

高祖当皇帝后,对世民虽加以重用,然而多有忌惮。当元吉密请诛杀世民时,他就回答说:

“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

这个儿子,他真是又敬又怕。对于儿子们的皇位之争,高祖先是采取调和的态度,想要太子建成继位,然后世民出居洛阳,中分天下。之后又听从建成、元吉的谗言,黜免秦府诸将。世民被逼无奈,便在谋士的唆使下,先发制人,屠杀建成、元吉,然后派尉迟敬德入宫去控制高祖,以高祖的名义宣布建成、元吉谋反。按理来说,世民杀建成、元吉时尚未为帝,是兄弟互相残害而已,不可以谋反论。况且建成、元吉只是想杀世民,何曾害及高祖?

世民竟敢借高祖之名,坐杀建成及元吉诸子,族其二宗,残忍之甚!因此,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

“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

唐太宗允许史官如实写下杀兄屠弟的史实,但不允许、或者史官也不敢如实记载他逼迫父皇的过程。他忽然发动玄武门之变,铲除兄弟,之后一不做二不休,逼迫父亲立自己为太子。所以高祖当时就宣布权力皆归太宗,并且感叹皇帝是做不下去了,只能加“尊号为太上皇”。

因此,通过“泛舟海池”这个漏洞中,我们可以看出史书隐去了唐太宗逼父的事实。并且借高祖的名义来给玄武门之变定性,坐实建成、元吉谋反的罪名,洗刷了杀兄屠弟逼父的污点。把玄武门之变美化成周公诛管、蔡的事迹,其手法亦高妙矣。

读史不可不慎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