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動力電池企業吃糠咽菜 巨頭準備慘烈“廝殺”

2019 年對中國大多數動力電池企業而言,都是一個寒冬。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五連跌,早已進入兩極分化洗牌階段的動力電池企業雪上加霜,拉開死亡競賽序幕。

據市調機構 SNE Research 統計,去年 11 月,中國大陸市場登記的電動車電池能源總量為 6.3GWh,比前一年同期少 33.1%。以單月表現來看,自去年 8 月開始,電動車電池能源總量連續下滑 4 個月,同月中國市場電動車銷量也比前一年同期少 37.7%,連續下滑 5 個月。

根據工信部合格證產量數據,2019 年 11 月共產出新能源汽車 10.8 萬輛。根據第一電動研究院的統計測算,動力電池 2019 年 11 月裝機量約為 6.475GWh,同比下降 27.71%,環比上漲 58.4%。雖然仍是同比負增長,但這是除 6 月以外,今年單月裝機量的最高值。

11 月純電動車型裝機佔比 96.5%,插混車型裝機佔比 3.5%,剩餘為燃料電池車型裝機。

雖然混合電動汽車(HEV)的電池使用量持續每個月以兩位數幅度成長,但該種車款的電池容量低於 BEV、PHEV,因此也無法阻止市場低迷情況。

對於排名靠前的動力電池企業來說,並非高枕無憂。補貼退坡甚至取消在倒逼動力電池價格下探,成本導向的車型將轉向鐵鋰電池。新能源車毛利率逐步趨近於傳統燃油車將是大勢所趨,因而電池價格下跌也是大勢所趨。

韓媒指出,這樣的現象恐打擊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內需比重較高的企業。外界普遍認為,中國大陸市場的電動車生產、銷售大幅萎縮主因是中國政府減少補貼、經濟衰退。SNE Research 相關人士表示,去年中國電池累計使用量的成長幅度可能只有個位數,電動車的銷量恐怕也會比前一年少。

據瞭解,2017 年,我國動力電池企業共有 155 家;2018 年,這一數字下滑到了 105 家;到了今年,就只剩下 80 家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其中能真正實現裝機量的僅 40 家左右。業內人士預測,未來 3 年內,僅有不到 20 家能夠存活。

除了國內市場的上下游擠壓,動力電池企業還要面對國外電池企業的“入侵”,未來中外動力電池企業的比拼,很大程度上就是成本競爭。如果國內廠商不主動降低費用,那麼在日韓企業大舉進攻的明年,面對成本更低的松下、LG 等強者,國內企業將毫無還手之力。

面對進一步降低成本的壓力,現在很多車企把目光轉向了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等材料。目前,有些企業對磷酸鐵鋰電池包的報價已降至 0.8 元 /KWh,而三元鋰電池包仍在 1 元 /KWh 及以上。

等 2021 年補貼全面退出,磷酸鐵鋰與三元鋰電池的成本差會更加明顯。在補貼退坡甚至在未來零補貼時代,磷酸鐵鋰電池有望憑藉成本優勢再次回暖。今後三到四年,將是動力電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最為艱難的一段時間。

面對競爭,價格戰只是短期內獲取份額的權宜之計,綁定下游整車廠才是廣大動力電池廠商鎖定市場份額的制勝法寶。此外,搶佔服務高地,也可以成為國內企業迎戰對手的重要王牌。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 2025 年,國內動力蓄電池年報廢量或達 35 萬噸,而按照《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暫行規定》,車企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可無論是財務成本還是技術處理能力,車企目前都難以擔此重任。

對於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領頭羊”的位置,顯然比亞迪是不服氣,但又不得不服輸“認可”它的存在。在 2017 年以前,比亞迪還是動力電池的國內第一,全球第二。

比亞迪作為最早進行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研發的車企之一,之所以能坐上行業第一的寶座,一是因為新能源客車在國內先行推廣、補貼額度巨大;再者就是比亞迪自身體量不小的新能源乘用車業務。

但 2017 年,隨著新能源車騙補事件爆出,且政策補貼不斷退坡,客車用動力電池需求也因此下降,比亞迪不幸躺槍,業務縮水。與比亞迪走不同技術路線,手握三元鋰這張王牌的寧德時代便在這一年異軍突起,成功擠下松下、比亞迪,成為 2017 年至今的行業全球第一。

不過,現在比亞迪也幡然悔悟,開始主動出擊,在與長安汽車成立電池合資公司後,又開放了公司的 E 平臺。最新的消息是,比亞迪要與豐田成立合資公司。

這些動力電池巨頭之間的“廝殺”,只會產生“神仙打架,小鬼遭殃”的局面。同時,鋰電池板塊將會進入高質量競爭時代。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