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你收拾東西,爸爸媽媽帶你走”,孩子回來,爸媽已經走了,心酸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Doris媽媽說育兒”。

公司新來了一個清潔阿姨,那天加了一會班,下班下得晚了,就跟她搭了會話。“終於熬到頭了,可以好好過個節了。”我結束了手上的工作,關了電腦,見她還在忙活就上前搭把手。

“是啊,終於等到年底了,我已經快一年沒見到孩子了。”

“嗯?一年?”

我很吃驚。

她嘆了口氣,說自己是從很偏僻的小村子裡出來的,有認識的人在這邊做清潔,收入還可以,就把她也帶出來了,她的孩子不大,5歲,本來正是調皮的時候,卻懂事得讓人心疼。

“你收拾東西,爸爸媽媽帶你走”,孩子回來,爸媽已經走了,心酸

“你不知道每次打電話他說想我的時候我有多心酸,都想收拾行李直接回去算了,可是家裡窮啊,不出來打工沒辦法。”

我不知道她家是這種情況,一時也不知道該安慰什麼,只能無力地說了句:“都會好的。”她笑了笑,應了一聲。

留守兒童是形勢所逼下的無奈之舉,很多家長就算再捨不得孩子,迫於現實壓力也只能選擇外出打工。記得我小時候就是留守兒童,有一次過年的時候爸爸媽媽回家了,過完年要走的那一天,我哭得稀里嘩啦,死活不讓爸媽走,爸媽騙我說:“你的書包什麼都沒帶,要不你去收拾一下東西,我們在外面等你。”我高興地跑去收拾東西,可是等我回來的時候,爸爸媽媽已經走了。那是我永生都難忘的一幕。

“你收拾東西,爸爸媽媽帶你走”,孩子回來,爸媽已經走了,心酸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安全感充足,對外界的容納度和接受度也更高,長時間缺乏陪伴的孩子容易變得自卑內向,失去愛人的能力,還會因為陌生與父母離心。

“你收拾東西,爸爸媽媽帶你走”,孩子回來,爸媽已經走了,心酸

那麼不得以離開孩子外出打工的父母應該如何儘量減小孩子無父母陪伴的缺失?

1、 多打電話、多視頻;

現代通訊技術發達,聯繫的方式也不再只有信件一種,只要有手機,幾秒就能見到心裡掛念的那個人,聽到他稚嫩可愛的聲音。千萬不要吝嗇於表達愛意,不能在身邊陪伴,孩子能感受到父母關心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說,這時只做不說那套是行不通的,有空就要給孩子回個電話開個視頻,讓他熟悉你的聲音,認清你的臉,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覺到自己是被關心和牽掛的。

“你收拾東西,爸爸媽媽帶你走”,孩子回來,爸媽已經走了,心酸

2、 把孩子的事記在心上;

有些家長天生粗枝大葉,加上工作繁忙,孩子說的事轉眼就忘了,甚至忙暈了連孩子幾歲、上幾年級這種大事都能忘記,要是在孩子開心地說起學校的事時反問一句:“你今年幾年級?”或者無心說了一句:“媽媽都忘了你幾歲了。”哪怕真的只是一時想不起來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很大的創傷,覺得自己沒人在乎、不被重視。因此,父母要時刻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聊天的時候不妨提一下他不經意說起的小事,例如:“上次你說要去放風箏,最後放起來了嗎?”孩子覺得自己說的話都被放在心上了,也會更樂於分享生活中的小事,可以拉進彼此間的距離。

“你收拾東西,爸爸媽媽帶你走”,孩子回來,爸媽已經走了,心酸

3、 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

父母要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這不僅可以填補孩子無父母陪伴的缺失,還可以幫助他轉移注意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為此,父母可以給他制定目標:這次考了70分,下次可以考75分,再下次可以考80分,告訴他達到什麼水平就可以獎勵一個小禮物,讓他有動力好好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是陪著他一起進步的。如果退步了也不要緊,不要責怪孩子,要學會鼓勵他,讓他帶著輕鬆的心情學習,在學習中增加彼此的瞭解,增進感情。

“你收拾東西,爸爸媽媽帶你走”,孩子回來,爸媽已經走了,心酸

總之,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不可或缺,在成長過程中,比起物質需求,孩子更需要的是精神陪伴,然而父母是家裡的頂樑柱,是要撐起這個家的,他們的手搬起磚頭就無法抱孩子,這是很無奈也很現實的問題。既然選擇外出打工這條路,那麼儘可能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就是父母必須要做的事,在外面也要將掛念和關心傳達給孩子,哪怕不在身邊也要讓他們覺得被愛包圍。你覺得外出打工的父母應該如何減小孩子無父母陪伴的缺失?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歡迎分享說出你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