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有哪些赢在出其不意的战役?

宗锜W


“麻风国王”鲍德温四世,年仅16岁就打赢的蒙吉萨战役。

(电影里的鲍德温四世)

耶路撒冷王国国王鲍德温四世,从小患有严重的麻风病,13岁即位之后,就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1174年秋,鲍德温四世得知,萨拉丁的大军准备从埃及入侵耶路撒冷,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鲍德温四世带着300多名骑士和数千名步兵出发了,他们最初的目的,是在萨拉丁来到耶路撒冷之前阻止他。

结果,萨拉丁带来了26000人的庞大军队,把鲍德温四世牢牢的围困在了阿斯卡伦。萨拉丁的目的是耶路撒冷,而且他看到对手的实力实在太弱,于是处死了部分俘虏,只留下一部分人阻挡鲍德温四世,大部队继续向耶路撒冷进军。

此时,萨拉丁为了给庞大的军队提供补给,命令他们分散在一个广阔的区域,这样可以沿途攻打据点、抢掠财物。

(电影里的萨拉丁)

萨拉丁认为,鲍德温四世的兵力,和自己无法抗衡,连尾随骚扰自己的胆量都没有。


不过,鲍德温四世年少气盛,它有着自己的打算。

鲍德温四世成功召集了大约500名骑士,以及3000人的步兵,成功突出包围圈,追赶萨拉丁。

鲍德温四世避开沿途的小股敌军,沿着海岸进军,在穿越了山谷之后来到了蒙吉萨,追上了萨拉丁的主力。

萨拉丁大为震惊,他的军队毫无防备,有些还在劫掠,有些还在帐篷里休息,因为较为分散,连组织成统一的阵型都来不及。

(圣物十字架和骑士们)

就在萨拉丁大军一片混乱的时候,鲍德温四世稳定了军心,让大家不再害怕庞大的敌人,然后升起圣物“十字架”,恳求上帝护佑成功。祈祷之后,鲍德温四世的部下发起了冲锋,骑士们挥舞长剑冲入敌军阵营中。

萨拉丁的军队在一片混乱中毫无抵抗能力,有些部队直接逃走,大多数的因为毫无组织,几乎被全部歼灭。萨拉丁本人看到大势已去,在2000人左右的马穆鲁克卫队掩护下,仓皇逃跑。

鲍德温四世不仅击退了庞大的敌军,还缴获了萨拉丁的各类物资和战利品,收获巨大。但是他自己的军队,也阵亡了1100人,受伤750人。

相比较而言,萨拉丁26000人的大军,伤亡人数达到了18000人左右,完全属于惨败。

虽然这次胜利并不能挽救耶路撒冷王国的命运,但是仅仅从此次战役来说,大胆追击,以少胜多,16岁的鲍德温四世确实为自己缔造了一个传奇。


七追风


出其不意的战争多发于乱世。

五代十国期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因一地的丢失,接二连三的发生了战争,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就是以出其不意获胜。

这场战役也可以说是后梁灭亡,后唐建立的生死战。

潞州攻防战(又名夹寨之战)。

此战发生在公元906夏季,即朱温篡位的前夕。起因是魏博镇节度使罗绍威因无法忍受手下的牙兵牙将的欺辱,求助于已经称霸中原且准备称帝的梁王朱温,朱温觊觎河朔三镇也不是一天两日接到求援的请求后,数日内集结大军进驻魏博镇,屠杀八千家牙兵。

魏博镇,原本强悍的河朔三镇排行第二的藩镇,兵马为之一空,资助平叛的费用耗费数以亿计。一夜之间,魏博衰弱至极点。

河朔的第一大镇幽州节度使刘仁恭瞅准这个机会,趁势南下,准备吞并魏博。

一个月内,刘仁恭相继拿下数州,其中最大的是仅次于魏博的沧州,已经威胁到了罗绍威。

已经被朱温掏空的魏博无力反击,魏博镇节度使罗绍威无奈之下,再次求助朱温。

因此,李思安领兵受命援助魏博,一个月之内,先后收复数州,继而围困沧州,沧州在刘仁恭之子刘守文的坚守之下,暂时不失。李思安便分军围刘仁恭所在的幽州,日夜不停的攻打,决心先于沧州拿下幽州,那沧州指日可待。

迫于生死存亡的威胁,刘仁恭只得厚着脸皮求救于太原晋王李克用。

也基于此,一场突袭战爆发,李克用所在的沙坨族有了掌控中原数十年的机会。

然而,李克用原本考虑是不准备救援的。

在公元896年,刘仁恭还是幽州的一名牙将时,请求过李克用出兵帮他入主幽州。得到幽州之后,李克用上表请封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不久,李克用想进取魏博,令率兵讨伐,刘仁恭率军乘李克用酒醉,夜袭李克用,使得李克用大败,既损兵折将,又丢失疆土,还被打得大败,面子实在是过不去。

但在李存勖的劝解之下,李克用认识到此时正是重新崛起,收拢人心的时候,便派遣名将周德威和大将李嗣昭出兵潞州,计划先拿下潞州继而攻克邢洺两州,从李思安的左翼进攻,截取李思安的后路。

谁知,潞州的获得竟出人意料的顺利。

朱温委任丁会镇守潞州,而丁会闻知周德威等人来攻打潞州,打开城门,身着孝服迎了过去,归降了李克用。

事后,丁会告诉李克用,城内兵精粮足,不是守不住。而是憎恨朱温弑杀国君,耻于在其之下。

李克用见如此顺利的拿下潞州,由此认为朱温在中原的兵力多抽调至幽州、沧州两地,遂大胆的做出了决定,改变原作战计划,命李嗣昭留守经营潞州;周德威继续南下,攻取山西进入中原的门户--泽州,周德威率五万大军一路相继收复沿线州郡,皆是望风而降。

泽州是朱温“圈禁”李克用,防止其南下的重镇,常年驻守大军,周德威久攻不下。

事情到此似乎僵持住。

然而,待朱温得知潞州丢失之后,大怒。急命李思安将大军调回,转攻潞州。

十几天的功夫,李思安从幽州赶赴至潞州,并立刻展开攻势,持续数个月的昼夜攻击,依然对潞州无可奈何。

李思安则为了防止周德威再次袭扰以及李嗣昭开城突袭,遂心生一计。

围着潞州城大搞土木工程,如同在潞州城外扎了一圈的土木结构的“篱笆”,断绝潞州城内外联系以及粮草水源,企图“坐而待毙”。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后不久,他对于李思安的所谓的计策实在看不下去,便将其撤换,由大将康怀英统领大军。

康怀英到任后,强攻了几次,发现根本无法短时间拿下,只得在李思安的土木工程上再次进行扩建,“篱笆”变成了一座城外城,只余西北、东南两道出入口,便于来自魏博镇州、定州方向的运粮大军进出和骑兵放养马匹。

期间,周德威受命回援潞州,但因李思安兵多将广只能派遣精骑连续打击李思安后勤补给,战马的放养,却无法动摇其根本,无奈之下周德威只能撤军屯乱柳休整。

李克用再派李存璋攻晋州,以分解潞州的压力。

却被朱温驻守在河中和陕州的两部驻军堵了回去。

如此一来,潞州陷入困境。

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潞州被围了一年多,即公元908年正月,晋王李克用病逝。

李克用的离世,对于太原一系的将领打击多大不用细说。各股势力皆不愿侍奉新进上位的李存勖,多服从于李存勖的叔叔李克宁。

周德威率军屯守在杨柳,按兵不动,不知又何打算。

李嗣昭困守了一年多,城中开始断粮,李嗣昭不得不在城门楼上设下一场豪华酒宴,肆意豪饮,以稳定行将崩溃的军心,临了快结束时,被射了一箭,幸亏城高仅是射在脚上,并无大碍。

朱温闻知消息后,大喜。

原本计划撤换康怀英的命令暂缓,着康怀英继续负责围困潞州,职务降为副职,正职由无敌王刘知俊遥领。但朱温担心李克用诈死用计,便刘知俊留守长子县继续巩固晋州、泽州的防御,十天后回归同州本镇,预防和阻截周德威率兵南下。

之后,朱温便轻松异常的返回了大梁,认为假以时日,潞州不攻自破。

刘知俊也按照之前的计划,十日之后离开。

就在公元908年(后梁开平二年),李存勖联合母亲曹氏及忠宦张承业铲除了叔父李克宁的叛乱,从契丹借兵数百,又验明了周德威的忠心,接收了数万人马的生力军。

于四月二十九日,李存勖悄然来到了上党四十五里之外的一个小镇黄碾。待到天黑之后,连夜赶至潞州城外的三垂冈。

到达三垂冈时,天已泛白。

好在天随人愿,竟然出现薄雾。

李存勖大军一路没有丝毫的阻拦,直接来到了城外城的外围。

按照计划,兵分三路,各有职责。

一路周德威率领,攻外城的东北出入口。

一路李嗣源统率,攻外城的西北口。

最后一路,李存璋带领,各个手持巨斧,身背柴薪。攻击中间地段,放火烧寨。

在李存勖的一声令下,三路大军齐出。

顿时喊杀震天。

外城中的后梁军是一触即溃,纷纷丢盔卸甲向南方的中原地区逃窜。

战后,收集的军械和粮草是堆积如山。

李存勖因此战,奠定了他军事天才的位置,随后依据此战的胜势,接连收复了晋州,泽州,邢州,洺州等诸多州郡,为李存勖进取河朔三镇打下了基础。

关于此战,李存勖之所以能够以不到三万的人马击溃康怀英和李思安的十万大军,不仅仅是因为出其不意。

一,多数的后梁军,因为长久的围困战,已是没有了战心。

二,适逢天降薄雾为李存勖军提供了天然的掩护。

三,情报的误导作用。开战前,李存勖曾经这样分析过。朱温所惮者独先王(李克用)耳,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四,策略的运用。最为关键的是在中间地段放火烧寨,使得后梁军军心散乱。两头堵截,造成了恐慌,大火的不断蔓延更是扩大了这种恐慌,后梁军的军心此时是几乎为零。


唐代丹药


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对东北蒋介石部队展开了秋季攻势。三纵为了配合南线作战的兄弟部队,决定对盘据在开原、西丰、昌图等地的蒋军53军进行精确打击。

在对打击目标的选择上,三纵首长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司令员韩先楚主张先打威远堡之敌,而政委认为先打西丰更为稳妥。一时间军政两位首长谁也说服不了谁,便将两个方案同时上报东总。

从当时敌人分布情况来看,威远堡之敌据三纵主力部队最远,与开原、昌图之敌互为犄角之势,是敌116师师部所在地。韩先楚认为这正是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舍劲求远,黑虎掏心,长途奔袭威远堡,擒贼先擒王。

经过焦心的等待,东总林、罗、刘首长签署的电令到达,简明扼要“按先楚方案执行”。韩先楚司令除留下一个师打援外,立即抽调二个师绕开敌军防守据点,连夜奔袭一百二十里,在第二天敌人的起床号中将威远堡之敌团团包围。

威远堡战役,消灭敌116师8千余人,成为我军战史上精典的远途袭击战,三纵因此战获得了“旋风纵队”的美誉。


方城阙


1946年5月的东北战场上,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中失利。



接连丢了四平,长春,由于“东总”前指作战科长王继芳叛变,杜聿明指挥的国民党军事先得知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实力和撤退路线,跟在后面紧追猛打,一直追到松花江畔,东北民主联军溃不成军。

黄克诚在给中央的电报中坦言,东北民主联军又遭遇西路军危险的可能。

造成这次惨败的主要原因,除了王继芳叛变,最重要的还是一场微不足道的战斗,威远堡之战。



1946年5月份,当时国共双方在东北全力争夺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奉命死守四平,双方杀的难解难分,血战将近两个月,没有分出胜负。

为了打破僵局,杜聿明命令廖耀湘带领他的新六军驰援四平,林彪则命令三纵主力在威远堡迎击敌人。

这次战斗从早晨9点到下午4点结束,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新六军65团以少胜多。依靠娴熟的步炮协同技术,打垮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第三纵队,也就是后来黑土地上最著名的旋风纵队。

国民党军的一个团不到3000人人。而第三纵队的三个旅一共有2.6万人,双方的兵力接近1:9,新六军第65团的意外胜利,直接动摇了林彪死守4平的决心。

而廖耀祥在查阅了缴获的资料以后,确定刚才被他们击败的是第三纵队主力,三纵是民主联军的主力。

既然一个主力纵队不敌国民党军的一个团,其他的对手就更不足虑了。威远堡这个不起眼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廖耀湘的嚣张气焰。

按照他的计算,民主联军全部的兵力也挡不住新六军一个军的攻击。于是国民党并开始疯狂的追击。廖耀湘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威远胜利虽然微不足道。但意义非凡,它是打开四平焦灼战局的钥匙。


花近高楼1


彭城之战:项羽3万精兵打败刘邦56万大军

这是战争史上都少见的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刘邦出其不意先取彭城

大约在汉二年 (前205年) 四月, 项羽因平定齐地叛乱而陷入山东战场一时难以脱身。刘邦瞅准时机,联合多路诸侯的力量,统帅56万大军直取西楚都城——彭城。

由于项羽方面大量的兵力都被牵制在了山东战场,所以刘邦方面联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很快便攻占了彭城。

项羽后手制人,出其不意反手破刘邦

身处山东战场的项羽在得知刘邦攻占彭城的消息之后, 并未贸然撤兵回救。他先稳住了山东正面战场的局势,随后亲自带了3万精锐骑兵, 绕过刘邦重点设防的彭城东面和北面, 插到彭城之西的萧县, 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萧县。萧县距彭城只有60里地。

项羽到达萧县之时,刘邦只关注于山东一带的战争动向,全然不知项羽已经悄然进入了自己的防守盲区。在做好充分的战略部署后,项羽带领三万精锐骑兵对彭城的刘邦军团发动突然袭击。

项羽从彭城之西, 突然袭击汉军。战斗在早晨打响, 到中午, 楚军已经打败了汉军。

这一仗, 刘邦败得极惨。项羽军团“杀汉卒十余万人”, 还有“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 睢水为之不流”。两个“十余万”让刘邦军团受到重创, 而且, 第二个“十余万”还是被迫跳水逃命, 淹死在睢水中。

刘邦本人也被楚军所围, 幸亏一场沙尘暴, 直冲楚军而来, 侥幸逃出重围, 只带了几十名随从逃难。《史记》有不少此类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字, 这是当时美化刘邦的结果, 不可轻信。但不管怎样, 事实是, 刘邦侥幸逃出来了。

刘邦在前面逃, 楚军在后面紧迫不舍。刘邦在逃命中意外地遇到他的儿子、女儿, 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为刘邦赶车的滕公 (夏侯婴) 匆忙中将刘邦的儿子、女儿抱上了车, 但是, 楚兵追得急, 刘邦担心因为车上多了儿子、女儿跑得慢, 便一脚把儿子、女儿踹下车来。夏侯婴一见, 赶快停车抱孩子, 刘邦还很不愿意。跑了不远, 刘邦又一脚把儿子、女儿踹下车来, 夏侯婴又忙着停车抱孩子, 一连几次这样。夏侯婴说:情况再紧急也不能不顾孩子。刘邦这才同意让儿子、女儿跟他一块儿逃, 最终摆脱了危险。

彭城之战的军事素养对比

对比刘邦、项羽两人在面对敌军突袭时的反应我们不难看出楚汉两军在军事素养上的差距。

  • 一方面,项羽沉着冷静,及时调整战略,身先士卒出其不意破汉军

  • 另一方面,刘邦慌乱无比,只顾逃跑,甚至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策略,大败于此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战争的军队的建制尤为重要,军队的战斗力在于建制, 建制一被打乱, 整个军队就成了一盘散沙, 毫无战斗力可言。这就是项羽奇兵突袭的结果,也是刘邦军大败的苦果和症结所在之处。


聊历史,看世界,西游青年期待你的关注


西有青年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从古至今许多战将克敌制胜的法宝,并屡试不爽。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清风店战役”,就是以出其不意的行动,全歼国民党第3军。

1946年蒋介石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初始阶段,国民党兵强马壮,武器精良,共产党军队相对处于下风。


1947年7月,党中央任命杨得志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准备同国民党进行坚决的斗争。9月中旬蒋介石调兵增援在林彪打压下节节败退的东北地区,使石家庄附近的兵力部署出现变化。

兵力的变动也带来了战机,杨得志决定主动出击,使用解放军拿手战术“围城打援”,消灭国民党一部分有生力量,为解放石家庄创造条件。

徐水城位于平汉铁路咽喉之处,又是北京的南大门,杨得志决定以攻击徐水为诱饵,引出援军,再在运动中将之歼灭。


徐水攻城战役开始后,解放军假戏真做,展开猛烈进攻,并一度攻入城内。敌增援部队果然如约而至,但由于其队形紧密,攻守有度,解放军打援效果不理想,两军形成了对峙的状态。

正当解放军准备改变作战方案,准备调动敌军加以歼灭时,得知罗历戎的第3军按蒋介石命令前来保定,与保定之敌会合,欲对解放军进行前后夹击,妄想来个反包围 歼灭解放军。

面对战场突发的情况,野战军司令部根据第3军的行军路线,准备在清风店将之围歼。但此时罗历戎的第3军,距清风店90里,而解放军的主力部队离清风店最近的150里,最远的在250里以上。

时间就是胜利,在留下4个旅继续佯攻徐水后,其余主力部队快速南下,要在罗历戎之前到达清风店。同时为了延缓第3军的行军速度,又组织沿途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对其不断进行骚扰阻拦。

我南下解放军,不停步不歇脚,不支灶不做饭,组织群众在路边设立粮水站,把食水直接送赶路战士的手中,不耽误一点行军时间,直奔清风店。


奇迹总能被我解放军创造,当罗历戎还在不紧不慢的前进时,我军部队经过一昼夜创记录的急行军,令人惊叹的全部进入清风店预定位置,将罗历戎的第3军合围后对其发起攻击。突如其来的打击令罗历戎一头雾水,难以置信,一辆汽车都没有的共军主力,昨天还在攻打徐水,怎么今天却来到了清风店与自己对阵?

于是罗历戎一面抵抗一面求援,但为时已晚。他的援兵被我阻援部队阻挡在保定一带,虽然近在咫尺,全力突进,却无法越过我阻击部队的防线,最终只无功而返。

经过激烈的战斗,解放军全歼了第3军1.7万余人,其中俘虏了罗历戎以下官兵1.1万余人,创造了晋察冀军区歼灭战的新纪录,对扭转华北的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20天后解放了石家庄。

晋察冀野战军官兵靠着双腿。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出其不意的攻击让骄奢狂妄国民党军队猝不及防,被歼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的“神仙仗”,是我军指挥者的运筹帷幄、将士们舍生忘死的成果,当然,也有国民党军队“配合”的成分。其实自古以来多数的战役,胜负本就在毫厘之间。


我是历史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历史微点


古今中外有很多出其不意的战争。首先我想说的就是比较出名的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战争,可以说真的是赢在出其不意。功不可没的就是当时的特洛伊木马。

当时的希腊进攻特洛伊。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由于特洛伊防守十分的严密,而且执手不公,导致希腊多年都没有打下特洛伊。所以希腊的一位谋士,突然想到了一个方法。他们假装离开特洛伊,然后在当时留下很多的大的木马。然后在希腊军队离开过后,特洛伊的人们认为这些大的木马是希腊军队的用品,但是由于太大没有搬回去,就把他当成战利品拖回了城内。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其实这个木马里面都是希腊的军队。于是到了晚上的时候,那些希腊的军人们就偷偷地从木马里面出来。内外合作一起将特洛伊占领了。这场战争能胜利的原因就在于出其不意同时也是因为特洛伊人的贪婪。

历史上还有关于出其不意的战争还有当时袁绍因为兵力十分的强盛,所以想进攻曹操的白马城。曹操的部队是完全打不过袁绍的,于是曹操就不去防守白马转战去攻打延津渡口,当时打了袁绍一个出其不意,获得了胜利。

历史上关于出其不意的战争其实是很多的。那些战争之所以胜利主要是因为那些国家的谋士发动自己的脑筋。及时的找出了对方的弱点,做出对策。



迁面书生


说一下淮海战役。

先简单介绍一下淮海战役吧: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开始于1948年11月,对国民党进行的一场战略性进攻战役,属于三大战役之一。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赢在出其不意呢?

战争开始前,徐州方面的国民党司令部就陷入了“战争迷雾”中,他们既不知道解放军的部署,也不清楚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的指挥极为混乱。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整个徐州以北的地区,国民党的情报系统完全失效,失效的原因跟当地的百姓有关。

当地的百姓不但不愿意给国民党透露有关解放军的消息,还会帮助解放军防范国民党的情报人员,虽然国民党派了很多情报人员,但其结果,要么很快落网,要么被限制在关键地区,以至于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还有一点,只要国民党军队稍微有些动静,当地的百姓就会在第一时间内把情况反馈给解放军,解放军掌握情报权,屡屡出其不意,很快,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先后被围歼。

而淮海战役出其不意的背后,在于得民心,在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

在一开始,国军的作战部队超过80万人,不仅配有先进的美制武器,更有不少的飞机坦克火炮;而解放军的作战部队为60万,武器是“万国造”,飞机坦克火炮之类的就更少了。

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据统计,在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他们带着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


在很多淮海战役的回忆录里,不乏有过这样的记载:

从胶东来的民工,身带一张狗皮,挂一个小瓢,推一辆小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送到前线,可自己却舍不得多吃一粒粮食。他们冒着飞机轰炸,炮火杀伤的危险,坚决完成任务。他们脚上象擦了油一样,越走越快,与野战军并肩前进。

淮海战役中,老百姓推着小车,还唱着这样的民谣: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很多国民党军官在一开始,没有想到过淮海战役战役的结果会是这样的,更没有想到过老百姓的力量会有这么大,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古时候适用,现在依旧如此。


金兔历史


粟裕大将指挥作战,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打他人不敢打之仗、打他人之想不到之仗,善于在夹缝中生存,不仅出敌人之意,有时候甚至出乎了军委的意料。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面对国民党南北两路大军的夹击,粟裕提出舍南取北,主力隐蔽北上,出其不意围剿了李仙洲兵团;1948年豫东战役第一阶段,粟裕再次出其不意,轻取国民党省会开封,给了国民党当局极大地震动。

自从内战爆发以来,国民党在中原战场的接连败北被迫采取了重点防御战略,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为了力图坚守中原,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集结了25个整编师57个旅。其中,13个整编师30个旅担任重要据点的守备,控制着开封、郑州、信阳、徐州等地,以及陇海东段、津浦路和平汉路南段交通线。除此之外,还以12个整编师27个旅及4个快速纵队编成4个兵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包括鲁西南的邱清泉、驻马店的胡琏兵团、郑州的孙元良兵团及南阳的张轸兵团。

而当时我军在中原战场只有13个纵队以及各地方部队,其中,粟裕受命指挥华野7个纵队及中野的第11纵队,这8个纵队兵力比较分散而且尚未集中,当时的第1、4、6纵队和两广纵队、特种纵队在濮阳地区;第3、8纵队在许昌、襄城地区;中野的第11纵队在豫皖苏地区。而华野的指挥部所在的鲁西南,位于中原战场东北部,是一个由陇海路的开封、徐州及黄河、运河构成的三角形地带,邱清泉的第五军正处于这三角形的中心地带定陶一带,其主要任务是寻求与华野主力兵团决战。


军委给粟裕的任务是在陇海路开封至徐州一带,将寻歼邱清泉第五军作为主要目标,力争在四至八个月间歼敌五到十二个整编旅。第五军乃国民党的关内剩下的两大王牌主力之二,下辖四个整编旅及一个快速纵队和一个骑兵旅,贸然攻其蒋介石必救,虽然战斗力不如张灵甫的整编74师,但是火力密集度很强,围歼第五军的物资条件尚未成熟,而且华野打援兵力不足、背靠黄河地形也不利,不能迅速地解决战斗、敌人援军一到华野很容易陷入被动。

粟裕从情报得知开封的守敌兵力比较薄弱,只有三万余人,华野距离开封最近的陈唐兵团(陈士渠、唐亮)六万余人只有一日的行程,而增援开封的国民党主力都在百里之外。我军自两年多的作战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攻打小城市的经验,快速拿下国民党重镇开封不成问题。因此在不请示军委的情况下,粟裕当机立断,一边上报军委一边下达作战任务,放弃围剿邱清泉第五军计划,命令陈唐兵团3、8纵队围攻开封,以陶勇率领的4纵队及1、6纵队负责打援。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乃兵家所贵,粟裕大胆决定攻打开封着步棋,果然出乎了蒋介石意料,当时的国防部和徐州剿总部都判断了华野主力,将在鲁西南一带与邱清泉第五军决战,因此疏忽了重镇开封城的防备。当华野陈唐兵团兵临城下开封后,蒋介石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开封是我军围攻的第一个省会城市,若丢失则蒋将颜面尽失,美国方面也不好交代,因此下达死令组织多路大军不分昼夜增援,并亲自飞往开封上空指挥。

陈唐兵团只用了五个昼夜就拿下了开封,全歼守敌三万余人,蒋介石亲自督战也挽救不了开封被攻克的厄运。省会开封的丢失引起了南京方面的一片哗然,蒋介石立即电令邱清泉第五军、胡琏兵团、刘如明兵团及刚组建的区寿年兵团务必收复失地开封。

面对国民党的多路大军压境,粟裕果断地放弃了开封城再打援敌,引诱行动最积极的邱清泉第五军与战斗力较弱的区寿年兵团拉开距离后,集中兵力分割围了歼区寿年兵团,最后粟裕率部突围时顺带击溃了黄百韬兵团,取得了豫东战役的全胜。粟裕出其不意轻取开封,这一战役让蒋委员长赔了夫人又折兵。


赛门之略


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秘密入朝,对“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发动迎头痛击,在13天内消灭敌军15000人!

1950年10月19日晚,我志愿军26万人(包括4,42,39,38军以及3个炮兵师),秘密渡过鸭绿江。最初,我军的目标是向龟城、泰川、球场、德川、五老里一线开进,组织防御,稳住局势。可是,沿路都是撤退的人民军和朝鲜老百姓,加上朝鲜多山地,头上还有美军飞机,志愿军行军缓慢。

而此时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部队士气正骄,在分成东西两线追击人民军的同时,每一线又分成好几路。兵力越分越散,每路只有一个师或一个旅。

10月23日,鉴于部队无法按时到达预定防御地区和敌人兵力分散的情况,毛主席作出指示,利用我军出兵的突然性,在运动中歼敌,先歼灭2-4个南朝鲜师。当时,我志愿军军装和人民军一样,只是武器不一样,我志愿军用的是运输大队长蒋介石送的美械装备。所以,美军并没有发现中国出兵了。彭老总下令:以部分兵力牵制东线敌军,集中兵力于西线,先打西线右翼战斗力最弱的南朝鲜部队!

25日凌晨,志愿军40军118师师长邓岳率部在两水洞地区,全歼南朝鲜一个加强营和一个炮兵中队,并俘虏一个美军顾问。由于我军突然进攻,南朝鲜部队连大炮都没来得及展开,就被全歼了。 同时,120师360团也给与南朝鲜第1师当头一棒。

在东线,志愿军42军以每天急行军90公里的速度,抢在南朝鲜前面在25日占领了黄草岭和赴战岭地区。南朝鲜第1军和美10军被我42军阻击在此地,有力的支援了西线战斗。南朝鲜第1军团军团长金百一在打了两天后,才发现跟他交手的是中国军队!美军调急忙陆战第一师攻击志愿军阵地。在美军优势火力下,志愿军42军的顽强坚守了13天,10万敌军被志愿军磨得没了脾气。

在西线,志愿军第39军集中8个步兵团、2个炮兵团、1个高射炮兵团,于11月1日向云山附近敌军发动攻击。此战中,39军遇上了美军王牌骑兵第一师。11月3日晚,中美第一次交手结束,39军大胜。毙伤俘虏美军1800人,击落和缴获飞机7架,击毁和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辆,火炮119门。西线敌军开始撤退,我军追击。5日,西线战斗结束,敌军主力退到清江以南。

此役,志愿军出其不意的大兵团攻击,打碎了美国全部占领朝鲜的企图,稳住了朝鲜局势。同时,我军通过13个昼夜的奋战,歼灭“联合国军”1.5万余人,积累了与美军作战的经验。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