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投資課堂:好公司就是好股票嗎?投資的安全邊際

全球著名的高盛公司,對新入職的員工都有一個入職培訓,然後會提出兩點基本要求:

第一,在這一行不管你做到什麼職位,永遠記得我們是為客戶服務的;第二,做研究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好公司不等於好股票。

投資課堂:好公司就是好股票嗎?投資的安全邊際

1、什麼叫好公司不等於好股票?

我們在做股票投資的時候,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認為一家好公司一定是個值得投資的對象。但實際上這是不對的。

我們生活中往往是這麼買股票的:你用到了一個好產品,對這個公司產生了好感;發現周圍很多人都對它家的東西很好評,讚不絕口;看到這家公司創始人的採訪和報道,覺得人非常靠譜;讀了一些對這家公司的分析,感覺它特別有前途,順應了時代大趨勢,等等。

所有這些點點滴滴的信息最終都匯聚成了一個結論——這家公司不錯。那麼顯然應該買點兒它的股票。

但是,我們先不說上面這些分析和結論是不是嚴謹,光是對一個問題的忽略就能讓我們這筆投資失敗,那就是——價格。

一家公司再好,如果你購買它的價格過高,也是很難賺到錢的。

投資課堂:好公司就是好股票嗎?投資的安全邊際

什麼算過高呢?先來看個例子。

我們都知道,銀行業在任何國家都是一個支柱型和壟斷型產業,在我們國家更是。過去二十幾年裡銀行都是整個國家最賺錢的行業之一。而其中的一個佼佼者就是招商銀行。

招商銀行的表現有多出色呢?從2007年到2017年,招行的年利潤從150億元增長到了700億元,翻了4倍多,年化增長率有15%之多。同樣,衡量銀行的另外一個指標,每股淨資產,招商銀行同樣增長了接近4倍。簡而言之,在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招商銀行通過不懈的努力和發展,變成了一家更大更好的公司。

按理說,你要是買到這樣一家優質公司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應該能賺大錢了吧?可惜未必。

在2007年年末,市場大牛市尾聲的時候,招行股價衝到了23.5元左右,但之後它的股價一路走低,最低居然達到過5塊多。直到接近十年之後,2017年7月,招行股價才又回到了24塊錢的水平。

換句話說,如果你在2007年年末買了這樣一家優質公司的股票,恐怕要忍受長達十年的賬面虧損,才可能迎來曙光。雖然過程中公司也會分紅,但比起賬面的浮虧來說不值一提,你很可能在黎明之前就倒在了半路上。

投資課堂:好公司就是好股票嗎?投資的安全邊際

這裡的原因是什麼?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太高。

2007年年末的時候,整個市場已經相當狂熱,所有股票都被炒得很高,招行也不例外。所以,即使那個時候我們能預測到招行這家公司未來會發展迅猛,利潤會越來越好,但那個時候它的價格已經過高了,高到了需要花十年時間來消化的程度。

所以,就像我們開頭說的,再好的公司,如果你不管價格就買入,也可能是虧錢的。

有同學可能想,個股大起大落太正常了。如果我不選股,就買指數基金呢?你會發現,價格這個因素不只對個股有作用,對於整個市場也成立。

拿成熟的美國股市為例。我們之前提到過,在2000年3月,納斯達克創下了5048點的歷史最高點,等到整個市場再回到這個價格水平的時候,已經是2016年7月,十六年的時間已經過去。同樣,對於標普500指數,2007年的高峰等到2013年才再次觸及。

至於A股就更明顯。2007年滬深300的歷史高點,直到2019年初末還沒回去。曾經2015年的大牛市彷彿就要觸到這個頂點了,但隨之而來的又是一輪深深的下跌。

而且你會發現,不只是中美這兩個大國,其他國家的股市都有類似的規律——只要你忽略價格問題,不假思索地追高,那麼虧錢就是非常有可能的。

投資課堂:好公司就是好股票嗎?投資的安全邊際

2、價格容易瞭解嗎?

其實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是不知道一隻股票的價格是高還是低的。那不知道那怎麼辦呢?

我們先來想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小米這家公司你肯定知道,它是2018年7月上市的。在上市之後,和所有股票一樣,小米的股票價格一直在波動,每天都有變化。

假設有一天小米的股票是14港幣一股;過了一週,它漲到了16港幣——那麼請問:對於小米來說,這兩個價格到底算高還是低呢?

16港幣確實比14港幣貴,但問題是,我們沒法說16港幣對於買小米股票來說就是一個很貴的價格,也很難說14港幣就是一個很便宜的價格。

換個角度講,16港幣對應的小米市值是500億美元左右,14港幣是450億美元左右,如果你問雷軍:這公司你覺得是值500億美元還是450億美元?我相信他也沒法給你一個準確的答案。

這背後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任何一個時點下,一個公司的市值或者價格,都是無數因素彙集起來的結果。你可能知道蘋果是個好公司,但至於它是7800億美元那麼好,還是8400億美元那麼好,這件事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可能都是合理的。股價不是數學公式的運算結果,不可能是一個精確的數字。

所以這就是巴菲特說的:如果你是一個合格的價值投資者,那麼大部分時間你應該不知道自己持有的股票是貴了還是便宜了。

投資課堂:好公司就是好股票嗎?投資的安全邊際

3、如何判斷價格高低?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有沒有一些情況是可以判斷的呢?還是有的,就是在市場極端情況下。

比如,你即使非常瞭解小米這家公司,可能無法確定小米是值450億美元還是500億美元,但如果市場給它炒到1000億美元,你就要警覺了;同樣,如果市場說它只值100億美元,那麼有比較大的概率是估值給低了。

對此,巴菲特有個很精妙的比喻: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體重可能是300磅甚至320磅,那麼沒關係,我們不需要知道這個具體數字準不準確,我們都知道他是個胖子。

就像在2000年、2007年和2015年牛市的尾聲,只要對股市有些基本瞭解,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市場的不理性。當時所有股票的估值都非常誇張,人們情緒極為樂觀,所有媒體都在熱烈地報道,完全不懂投資的普通人群也紛紛跑去開戶,整個市場一片歌舞昇平……這個時候你就要非常警覺了。

那麼在巴菲特看來,我們應該買什麼價格的股票呢?他的核心觀點之一是,你要給自己留出足夠的“安全邊際”。

投資課堂:好公司就是好股票嗎?投資的安全邊際

“安全邊際”通俗說就是,如果你覺得一個公司值10塊,結果市場有一天突然給出了一個五六塊錢的價格,那麼這個打折的部分就是你的安全邊際。

還用小米來舉例,假設你覺得這個公司是值差不多五、六百億美元的,有一天市場突然下跌,小米股價跌到了300億美元,比你預估的少了接近一半,那麼這個時候買入,顯然比“你覺得小米是個不錯的公司,長期應該會漲”這個買入理由要好得多。

而且,使用安全邊際還能給你留出更充裕的犯錯空間。

想象一下,如果你認為小米至少值500億美元,你等到300億美元買入了,但市場出人意料地又下跌了,小米只有250億美元了——這個時候你的賬面雖然虧損了一些,但心態仍然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甚至還想在這個便宜的價位多買一點兒。但如果你是500億美元這個價位買入的,結果跌到了250億美元呢?想想都覺得可怕。

換個角度,這個建議我們還可以這麼使用:

擇股是很難的,是不適合普通人去做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普通投資者只對公司有一些感性認識,比如覺得產品不錯、口碑良好、管理層挺靠譜等等,但根本沒有能力判斷公司實際的價值,所以遠離個股是很必要的。但如果你還是堅持想做一個選股型投資者的話,那麼請記住“安全邊際”這個概念。

不管你給這家公司估值多少,最好給你心目中的價格打個 5~6 折,再去考慮買這隻股票,這是巴菲特等一眾價值投資者多年摸爬滾打得出的經驗。它聽起來是如此簡單,但會讓你投資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