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康有为隐居上海期间,家眷众多、开销很大,所用钱财从何而来?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失败后被迫潜往异域,并筹建“保皇会”。关于康有为的这段经历,吴昌硕为他刻过印,文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周游大地,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康有为隐居上海期间,家眷众多、开销很大,所用钱财从何而来?


1913年12月,康有为结束流亡生涯,返还故里广东南海,择地安葬母亲和胞弟康广仁的遗骸。

1914年6月,康有为抵达上海,很快相中“辛家花园”(今新闸路1010号中华新村),便立即租赁,年租金为一千四百四十银元。

1921年春,康有为在上海愚园路置地十亩,仿“辛家花园”的风格,造起豪华的园林式住宅“游存庐”。

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畔,购宅居住,题其宅为“天游园“。

自1914年6月开始至1923年迁居青岛为止,康有为隐居上海期间,无论是在“辛家花园”或“游存庐”,家中成员都很庞杂,他妻妾成群并有六个未婚子女,进行侍候的有十个女仆和三十余个男仆、厨师等雇员,还有两个卷着白布包头、满脸络腮胡子的印度门卫;此外,前来寄居的门生故旧川流不息,少时十余人,多时三十余人,他一概款待如宾。

康有为的日常开销极大,如家中每月仅伙食费就超过四百银元,他因常与外界联系每年电报费达上千银元。据说康有为在五十五岁以后,每年花费不下两万银元(折合今人民币八十万元左右)。所以,梁启超曾称康有为“广厦万间,绝食分甘,略无爱惜”,从中亦可看出他的晚年生活优裕从容。

康有为隐居上海期间,家眷众多、开销很大,所用钱财从何而来?


康有为要应付这么浩大的开销,钱从哪里来呢?

其中一部分,是他在海外流亡时用“国民宪政会”(由“保皇会”改组)给的经费作投资所得;还有一部分,是他在沪通过出售自己的书法作品所赚。

康有为隐居上海期间,家眷众多、开销很大,所用钱财从何而来?


康有为七十岁诞辰,身着清朝礼服与六位太太、门人留影

从现在所见的康有为“书法润格”,可看出“卖文售字”成了他晚年重要活动之一。康有为曾多次在报刊登载卖字润格广告,还在上海、北京各大书店放置“康南海先生鬻书润例告白”,他的书法价格:“中堂七尺者三十元(银元),每减一尺减二元,每加一尺加二元;小横额三尺内二十元。磨墨费加一(元)”;至于为厅堂楼阁题写匾额,价格就更高了。康有为对中堂、楹联、条幅、横额、碑文杂体都有求必应,书法格调古朴高雅,或浑厚雄健,或潇洒奔放,或飘逸流动,或拙中见巧。当时的官僚、财主、军阀、富商为附庸风雅,趋之若鹜,纷纷收藏康有为的字书,据说他的此项收入每月就达一千银元左右(折合今人民币四五万元)。

康有为隐居上海期间,家眷众多、开销很大,所用钱财从何而来?


康有为故居

正因如此,社会上曾屡屡出现假冒康有为的书法作品,如无锡富豪荣德生在太湖边修建“梅园”时,托人捎润笔费五百银元,到上海请康有为题写“香海”两字,下署“南海康有为”,制成匾额,挂在阁前;后来,康有为游览“梅园”,无意中发现这不是自己的手笔,主人愕然,立即又以润笔费五百银元要求当场挥毫替换赝品,他写完又在原匾额下题诗云:“名园不愧为香海,劣字何堪冒老夫;为谢主人濡大笔,且留佳话辨真吾。”

今日头条正在举行“2019生机大会人气榜”投票活动,请各位亲友点击文后“生机大会人气榜”右侧之“为我投票”,为作者投出您宝贵的一票!每人每天限投五票,可连续投出五票!

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