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如果聯想倪光南沒有出局,而是研發芯片,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華為?

柳傳志帶領的10名中國計算機科技人員認識到了PC必將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懷揣著20萬元人民幣(2.5萬美元)的啟動資金以及將研發成果轉化為成功產品的堅定決心,這11名科研人員在北京一處租來的傳達室中開始創業,年輕的公司命名為“聯想。倪光南應邀於當年12月出任公司總工程師,將聯想式漢卡的全部技術都帶入了公司。

1994年,聯想的股票在香港聯交所上市。而另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是,10歲的聯想,銷售額已經超過了長城,北大方正,浪潮,四通等競爭對手,成為中國最大的計算機公司。雙喜臨門,公司上下沉浸在一片興奮和自豪的氛圍中,公司創始人柳傳志和幾個公司高管卻是憂心忡忡。1991年,一場計算機產業的“黑色風暴”席捲歐美,數以百計的電腦廠商不是倒閉就是虧損。就連聯想一直仰望的業界泰斗IBM也不能倖免,最終,它裁減了4萬人,才勉強維持住不到1%的利潤率,而康柏的總裁也因為股價大跌70%被迫辭職。

如果聯想倪光南沒有出局,而是研發芯片,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華為?

在此時的聯想也遇到了瓶頸,公司需要面臨變革,柳傳志提出“貿工技“即“貿易”“製造”“技術”的發展優先次序。而擔任技術工程師的倪光南提出的優先發展順序截然相反,”技工貿“的優先次序。最終,在中科院的支持下,95年6月30日,聯想董事會同意免去倪光南同志聯想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職務。後來的媒體把這次事件解讀為柳倪之爭,即市場派與技術派之爭。最終市場派勝出。而作為這場戰爭的“出局者”,倪光南到現在依然堅持“中國應該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想法。

如果聯想倪光南沒有出局,而是研發芯片,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華為?

在當時的環境下,柳傳志看來,聯想的實力無法匹配“中國芯”工程的需求,出於工業基礎、技術儲備、資本實力等方面的欠缺,中國公司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國際電腦行業格局。其實我們在回過頭下,倪光南於1992年立項研發聯想程控交換機。1994年7月,聯想與華為同時取得了入網證。隨著倪光南的退出,聯想滅掉程控交換機事業部,也就錯過了ICT融合的戰略時機,而當時起步比聯想晚得多,規模不如聯想程控交換機事業部的華為,現在已將聯想遠遠地甩在身後,成為中國高技術公司的典範,稱雄國際市場。如

果早在1994年倪光南籌劃的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公司能夠順利組建起來的話,憑藉聯想、復旦等的“產學研相結合”,在國內幾乎還沒有競爭對手。聯想也不會遇到現在這種這種沒有技術可言的瓶頸,只能靠併購來壯大自己,慢慢的把自己淪為了一個大的組裝車間,反觀現在的華為,在當時的環境下,確實在業績各方面都沒有聯想好看,但是在現在這種市場成熟的情況下,還是技術是核心競爭力。技術握在手,哪裡都好走。

如果聯想倪光南沒有出局,而是研發芯片,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華為?


聯想走到第十年,曾經親密無間的戰友走到決裂邊緣。“贏家”柳傳志面對被媒體戲稱的“企業家和科學家”之戰時,曾無限傷感:“不把我打入監獄,他絕不罷手”。柳傳志口中的“他”指的是倪光南,後者是曾主持開發聯想漢字系統的集團總工程師。

倪光南是技術派,柳傳志是銷售派。由於在研發路線上產生意見分歧,倪光南與柳傳志漸生不和。每次工作會議都成了兩人的爭吵會。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持續了整整半年。倪光南對標英特爾“芯片”技術,希望全力開展“中國芯”工程,卻被柳傳志當場潑冷水:“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在當時的柳傳志看來,聯想的實力無法匹配“中國芯”工程的需求,出於工業基礎、技術儲備、資本實力等方面的欠缺,中國公司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國際電腦行業格局。

倪柳關係迅速惡化,倪光南開始向中科院控告柳傳志,內容從個人作風發展至嚴重經濟問題,兩人交惡遂全面曝光。

但中科院派出的工作組調查稱,“沒有材料證明柳傳志同志存在個人經濟問題”。至此,勝負似乎已浮出水面。

如果聯想倪光南沒有出局,而是研發芯片,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華為?


1995 年 6 月 30 日,200 名聯想幹部被召至六層會議室。柳傳志和倪光南分別坐在第一排的兩邊。時任中科院計算所所長、聯想董事長曾茂朝宣佈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倪光南被免去總工程師的職務。倪柳惡鬥持續多年,後來倪光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承,1995 到 1996 年是他人生最痛苦的階段,如果當時柳傳志不把他“踢出”聯想,他也可能會沉浸在負面的情緒裡,難以開展自己新的人生。

據說,會議之前就得知倪光南會“出局”的柳傳志當眾掩面而泣,掏出手絹來擦淚,令所有在場的人目瞪口呆。倪光南則無動於衷,後來他稱柳傳志“流淚只是表演”。倪光南離開後,聯想逐漸縮減過去包括程控交換機、打印機等方向繁多的技術研發,轉向了個人 PC 製造。在倪光南離開的第 10 年,聯想用 5 億美元完成了對 IBM 全球個人電腦業務的收購;2013 年,聯想電腦銷售量升居世界第一;2014 年聯想完成對摩托羅拉移動的收購。

而作為這場戰爭的“出局者”,倪光南到現在依然堅持“中國應該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想法。近年來,他致力於在中國推廣 Linux 等開源軟件、推廣國產 CPU、國產軟件和文檔格式國家標準 UOF 等開放標準。

如果聯想倪光南沒有出局,而是研發芯片,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華為?


不過“倪柳之爭”有三點值得思考:第一,分歧發生在聯想進入發展瓶頸期,當時聯想漢卡產品江河日下,面臨轉型,一個想進攻,一個想防守,無謂對錯,通向羅馬的路不只一條;第二,從結果看,中科院、聯想內部高層均力挺柳傳志,側面說明股東不願冒險“燒錢”,這種情況,放到今天,恐怕是另一番景象。第三,如果被踢出局的是柳傳志,聯想還會是今天的聯想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轉發此文後,私信我,立刻贈送《薪酬體系及股權激勵制度》《公司增資擴股協議模板》《入股股東合作協議書》《股東合作及股權協議書》《股權代持協議》《股權激勵協議書》《股權投資協議》《股東退出機制》《虛擬股權激勵協議》其中任意一份資料!並有專業老師免費為您提供諮詢服務。

關注我,持續分享乾貨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