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1644年如果吴三桂不放清军入关,李自成能成功吗?

明朝末年的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随后李自成写招降信给明朝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吴三桂一开始同意归顺,并把山海关交给了大顺农民军。但是走到半路,他府里的家丁跑来报信,说李自成把他老爸吴襄和全家人抓了,还抢走她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一听,马上改变注意,随即杀回山海关,重新夺取了山海关城池,并写了一份诀别书给他父亲吴襄,表示断绝父子关系并誓与农民军不共戴天。随后,他又派人到清军八旗军多尔衮处,约定共同对付农民军。

李自成得悉吴三桂叛变的消息,率领十万大军前往山海关平叛。这时,在山海关内外有三股势力,三方兵力如下:

李自成农民军:大致有十余万人。

吴三桂边防军:大致五万人。其中三万为关宁铁骑,属精锐。

多尔衮八旗军:大致七万人,蒙古人居多。战斗力强悍。

1644年如果吴三桂不放清军入关,李自成能成功吗?

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到了山海关以后,与吴三桂军队血战几日,吴三桂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吴三桂无路可走,打开山海关,请求多尔衮入关参战。这个时候,李自成还不知道吴三桂已经与多尔衮沆瀣一气,直到开战后看到有辫子的满洲兵才明白。

随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多尔衮命令几万八旗军与农民军开战,大顺军措不及防,兵败如山倒!李自成赶快带领残兵败将,逃回北京,匆匆忙忙在金銮殿举行了称帝登基典礼,过了一把皇帝瘾。之后,李自成立即率领大顺军撤出北京城,一路西逃,没有还手之力。第二年(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逃跑路上遭到民团杀害。

现在问题来了:1644年如果吴三桂不放清军入关,李自成能成功吗?

我们不必着急下结论,先看看自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叛明二十多年以来,明、清双方之间都经历过些什么。

1616年,努尔哈赤自上尊号,正式建立后金。1618年四月,他以“七大恨”誓师伐明,率两万步骑出征抚顺,不到一个时辰便结束战斗,攻陷抚顺,迫降明游击李永芳,掠人畜三十万。同年七月,清军发动清河之战,屠杀明守军万余。

作为反击,1619年三月,明集结起十二万明军,号称四十万,揭开萨尔浒大战的序幕。此战,明军分兵四路,其中三路全军覆没,唯剩一路逃遁,文武将吏死三百余人,军士死四万五千八百余人。

1619年六月,努尔哈赤挟萨尔浒大胜之威,率四万兵马进击东北重镇开原,明总兵马林及守城将士全部战死。

七月,努尔哈赤进击铁岭卫,尽屠城中军民,劫掠到的人畜财物运了三日犹未尽。

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取沈阳,明总兵贺世贤、尤世功战死,明军丧生七万人。随后,由川中秦良玉训成的石柱白杆兵和江浙戚家军组成的援辽大军与后金军在浑河南岸展开激战,万余明军将士全部被歼。

沈阳一失,辽阳便暴露在后金的兵锋之下。五天后,后金一鼓作气,将之攻克,尽歼明兵数万,明辽东经略袁应泰自焚死。

辽河以东大小七十余城随即闻风降服。明清交战的战场也由此转移到辽西。

1644年如果吴三桂不放清军入关,李自成能成功吗?

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领兵五万直取雄峙辽河西岸的广宁城(辽宁北镇)。沿途血洗哨所西平堡,三千明军全部阵亡。又在沙岭歼灭了赶来救援的明军三万余人。

明朝守军主要集中在广宁,广宁溃散,宁远、锦州等地无兵可守,整个辽西尽落后金手中。

侥幸的是,明朝负责河西的战事的巡抚王化贞培养出一名悍将——毛文龙。

毛文龙领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横跨海峡,深入敌后,夜袭镇江(即今辽宁省丹东市)成功,尔后退兵皮岛,开设东江镇,从敌后牵制后金。

努尔哈赤一则粮饷难继,二则担心老巢有失,鉴于后金的八旗兵力不足(也就五六万人),也不敢分兵驻守广宁,匆东归。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兴兵辽西,虽然劫掠了大量牛马人口及财物,却未能消化和经营这广袤的辽西大地。

接任辽东经略一职的孙承宗得以与辽东巡抚袁崇焕一唱一和,几乎倾尽大明国力打造了一条把宁远、锦州与山海关联结成一体的关宁防线。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统兵五六万进攻宁远,终因天气太过寒冷,坚冰将城墙死冻住,后金兵无法破坏城体,且毛文龙在后方屡屡骚乱出击而收兵。

此前,努尔哈赤于明军是予取予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唯在宁远这一次没有得手。故此,明廷把此战定性为宁远大捷,以振作士气。

事实上,明军方面的所谓大捷仅仅是:“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

清方也承认此战明军“伤我游击二人、备御官二人,兵五百人。”证明这场“大捷”是被夸大了的“大捷”。努尔哈赤在撤离宁远后,尽掳右屯储粮三十万石,戮尽觉华岛上三万余军民,又将河东堡、笔架山、龙宫寺、觉华岛的粮食付之一炬。八个月后,努尔哈赤病逝。继位的皇太极发起“丁卯之战”,打服朝鲜,重创毛文龙。随后挥师西进。

皇太极兵尚未至广宁,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明军心大溃,弃城遁走。皇太极追杀至锦州城下,四面合围,实施“围城打援”,尽克来援明军。其中,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的四千援军全军覆没。不过,毛文龙虽在“丁卯之战”中遭受重创,余勇犹在,尽出精锐袭击昌城、辽阳,锦州之围遂解。这是后金方面第二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战斗,明方又将这次战斗定性为“宁锦大捷”。从此也不难看出,毛文龙实是后金的腹背之患。

1629年六月初五,明朝辽东经略袁崇焕因故斩杀了毛文龙,致使皇太极再无后顾之忧,振旅西征。皇太极取道内蒙古,绕开大明朝砸锅卖铁打造出来的关宁防线,自北向南,直奔北京,纵略良乡、固安等,连下迁安、滦州、永平及遵化四城,大败明军,抢掠人畜财物无数。

1644年如果吴三桂不放清军入关,李自成能成功吗?

熟门熟路的后金骑兵其后又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奔袭战,分别是::

1634年的入口之战。皇太极亲率九万余众,绕道内蒙古,从长城北部诸口入边,突袭宣府、大同地区,蹂躏逾五旬,“杀掠无算”。

1636年的京畿袭扰战。阿济格率师八万余,从独石口入边,袭击延庆、昌平、良乡、安州、雄县、密云、平谷等地,“遍蹂畿内”,掠人畜十八万,从建昌冷口出边。

1638年的冀鲁袭扰战。多尔衮、豪格分两路进关,自北而南,深入河北南部,转入山东,转掠二千里,攻下七十余州县,掠人畜四十六万余,金银百余万两。

1642年的山东骚扰战。阿巴泰率师十万余入关,经北京地区,直入山东,连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掠人口三十六万余、牲畜五十五万头。

其间,皇太极兵围大凌河,明将祖大寿率军民三万余人坚守三月后被迫投降。

1640年,皇太极又围锦州,再次祭起“围城打援”战术,要在野战中把来援明军消灭净尽。这次,皇太极成功了,他破松山城,克锦州城,尽歼来援十三万明军,俘获明统帅洪承畴。

1643年十月,清军攻下宁远,挡在前面的障碍仅余一座山海关。到了这一步,明朝的山海关还能守得住吗?

看过了清军极其令人恐怖的战斗力后,我们再来看看大顺农民军的战斗力如何?

多尔衮从未与李自成交过手,不知李自成底细,便向明朝降将洪承畴咨询。

洪承畴曾长期与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作战,对起义军的特点再熟悉不过。在他看来,李自成军其实不过是一群得势辄聚、失势辄散的乌合之众。他曾有好几次将李自成等人杀尽斩绝的机会,但都因皇太极入关捣乱而功败垂成。在遥想当日,他和曹文诏、卢象升等人打起起义军时是何等的得心应手、何等的威风八面,但一旦与清军对阵,就只有受碾压的份。曹文诏、卢象升在剿杀流民军时,甚至带领十几名骑兵就把成千上万的流民军追砍得屁滚尿流,但他们遇上了清军,瞬间阵亡。现实就是::八旗军战斗力至刚至强、李自成的起义军其实不堪一击。李自成从西安杀向北京,一路咋咋呼呼,号称百万,声势很大,弄得沿途明朝州县官员纷开城投降。李自成上京之路遭遇到的唯一抵抗者就是宁武关总兵周遇吉。周遇吉领四千宁武军与李自成展开激战,李自成的“百万大军”损失惨重。不过,仗着人多势众,李自成终于还是把周遇吉耗死了。不管怎么样,李自成军的战斗力和清军比,差得很远。

听了洪承畴的分析,多尔衮再无顾忌,率满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汉军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马鸣炮出征。最初选择的进关路线是绕开山海关,西经蓟州、密云等地直扑北京。不过,阴错阳差,途中遇上了吴三桂派来的乞降使者,多尔衮改变了主意,改道向山海关进发,随后在山海关发生了数百年来人们谈论不休的山海关大战。

这样说来,即使吴三桂真得选择和李自成合作,大顺军镇守住山海关,那么清军会按原计划从山海关西面破长城而入,出李自成不意,然后就会截断李自成返还陕西的归路,则李自成只能被活活困死在北京,大顺军死得会更快。

1644年如果吴三桂不放清军入关,李自成能成功吗?

清军入关以后所向披靡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的满清军队是一个运行良好、效率极高、战斗力恐怖的团队。入关后,八旗军兵分两路,八王爷英亲王阿济格负责攻陕西,十王爷豫亲王多铎负责攻江苏。其中,八王爷阿济格的军队是主力军,主要负责消灭李自成大顺军,十王爷多铎的军队是偏师,主要负责牵制南明王朝。不久后李自成农民军被消灭殆尽。之后清军两路大军汇合,在南京的弘光南明政权灭亡。再接后,张献忠,李定国,李来亨,郑成功等,在清军的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恩威并施下,一个个败下阵来。这期间,清军攻江阴,屠嘉定,下杭州,取绍兴、温州、台州等地;1646年,清军又取延平、福州,入广州,收肇庆、梧州,继续消灭南明的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就这样,明朝的所有地方都落入满清之手。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清军自灭了李自成大顺政权、攻下南京后,就改变策略:八旗精锐主要经营北方,而负责在南方追剿农民军和南明残余力量的,主要是由大明、大顺降兵降将构成的“新清军”。这些“新清军”,以金声桓、李成栋领导的军队为例,他们为清廷效劳,追杀南明军时异常凶很,而且怎么打怎么顺。可是,后来他们反正归明,立马就变成了豆腐军,被清军打得没半点脾气。

下面再比较一下当时满清与明朝的军民士气和组织:

女真人生活的东北地区“林木障天,明昼如晦”,以渔猎为生,个个体魄强健、弓马娴熟、机警勇猛、坚忍顽强。史书记载:“奴酋练兵,始则试人于跳涧,号曰水练,继则习之以越坑,号曰火练。能者受上赏,不用命者辄杀之。故人莫敢退缩。”

努尔哈赤还结合了渔猎生涯中的特点,贯彻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原则,以血缘亲族为纽带发展成各种基层战术单位,构建起战斗效率很高的八旗军事组织,让士兵在战斗中相互支援,同生共死。“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就是八旗战斗力的写照。

相较之下,以农业为生的汉民族,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劳作,安天乐命,对于任何迁移和变动都会发出本能的怀疑与恐惧。再加上贪官污吏、天灾人祸、一盘散沙,老百姓还有战斗的意志和力量吗?

不难想象,这两大民族发生冲突时,哪一方的斗争气势更盛。

1644年如果吴三桂不放清军入关,李自成能成功吗?

有人做过统计,当时女真人满打满算都不足一百万人。整个明清战争中,满人在战场中损失的人数不超过十万,而明朝军民的损失要达到几百万到几千万。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变金。趋势一旦形成,人力是无法阻挡的,除非有更大的力量来扭转这个趋势。

讲了这么多,现在各位读者自己可以回答一下本文的问题了:1644年如果吴三桂不放清军入关,李自成能成功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